第三百二十七章 应命(下)
领去前去秘文阁殿外的内侍,年纪不大,看起来不过十五六岁,生的很伶俐,一副乖巧的模样,不过还没有品级,并不是官。
小内侍笑着领路,赵远经在这里就是等皇帝召见,自然就立刻跟上。
秘文阁的官员外调,都会受到皇帝召见,这已经形成惯例了,皇帝的书房,距离着秘文阁并不远,只是五分钟,就到了。
到了前面,赵远经在外殿候着,内侍再进去禀告。
王弘毅这时,书房中点着安神香,烟雾袅袅,正在阅读折子——这里虽有十几个人伺候着,却非常清静,廊下人影幢幢,却相互不交一语。
这折子说的就是建立太医院,王弘毅对医学管理相当重视,因此内阁议的制度很严密。
医官实行八年了,学徒无吏员身份、散医、成医、上医,品级和吏同等,这条件很是吸引了人,培养了大批医士,现在全国全军有一万医师。
按新制,学徒无吏员身份,散医这称呼不好听,被内阁修改成草药医生(民间水平,地位等同于司吏,成医被修改成医士,而上医被称为医师,再上面就是必须经过朝廷册封的医官了。
地球上明清实际上就有培养医生的学院,按制由光禄寺提供厨役及膳食,人员的选拔及培养,均极其严格,医术分十三科。
这个世界也有着松散的机构,因此实际上一步到位,培养医生和建立医院,并不算超前,现在关键是品级。
县中设医祝科,内阁定位是从九品,王弘毅想了想,改成正九品。
郡级依制医祝司,就变成了正七品,那省级医祝院就是正五品,中央的太医院,依制再到正四品,太医园设医正一人,正四品,院判二人,下面各官许之。
王弘毅想了想,就此批了,批完后,一丝青红之气一闪,却没有多少波动,见内侍垂手,问着:“来了?”
“是,官家,在外候着。”
“传。”王弘毅简单的说着,继续阅读下一份。
“诺!”这内侍应着出去,见了人,说着“皇上让赵大人进去,请吧。”
书房戒备森严,一排侍卫笔挺站着,虽经常到这里来,赵远经依旧恭身而进,两眼也不敢随意看着,到了门口,又停了停,随着里面传来一声:“进来。”
赵远经整了整衣冠,进了书房,进来后,赵远经没敢多看,只看到书案后坐着一人,就直接跪伏在地上行着大礼:“臣赵远经,拜见皇上。”
“起来吧!”王弘毅吁了一口气,说着:“朕批完这个折子和你说话。”
赵远经应了一声:“是!”
起身垂手站着,偷眼看看皇帝,只见王弘毅眉宇少皱,思量着什么,片刻说着:“旬枸这人,你可听说过?”
赵远经一怔,不想皇帝还问着自己,寻思片刻,小心翼翼的说着:“有些印象,下面报上来,这人上任知府三年,疏浚运河,赈济灾民,治田三千顷。”
“恩,很得当地民心啊,当地人要为他造个旬公生祠,你看怎么样?”王弘毅目光幽幽,问着。
“生祠一事事关体制,这是皇上的恩典,臣不敢妄言。”赵远经说着。
“恩,朕记得他还和当年魏越有关,不想有才学,本来建立生祠俯顺民意,朕也不会不许,不过才治了三年,根基薄了点,有旨再任三年,看怎么样。”王弘毅想到这里,已经定了,坐下就在奏折用朱笔批示这段话。
写完,合住了,才问着:“你要下去了,听说是新社县?”
赵远经这时说到自己,不合适站着,忙伏身跪下,说:“是,吏部公文是新社县。”
这段时日,王弘毅其实也很忙碌,天下虽基本平定,还不到松一口气时,建立完整的制度、鬼神祭祀、幽州和草原,都让他费了一番心思。
这时看着赵远经,只见这人一根青色本命气挺立,正是有卿相之格,又见得红色气运饱满扎实,知道这人根基稳固。
秘文阁和演武堂是王弘毅一手创办起来,文官武将都是未来栋梁,王弘毅其实都是很关注。
秘文阁内每当有人外任时,王弘毅都会将其叫过来勉励一番,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到了期满时,基本也就锻炼出来了。
看着跪在下面的人,王弘毅缓缓说:“平身说话吧!这几日你要离开金陵……离别之时,朕还要叮嘱几句。”
顿了一顿,说着:“县令是百里侯,关系数万百姓,不可大意了。”
“谢皇上。”赵远经谢恩,站起来,垂着手,听着这话,他历事已经不少,深得人情世故,说:“皇上,臣已经找了吏部阅了有关资料,过会去县里,就能派上用场。”
“新社县不算差,五十里都是桑田,只是路不好,烂掉了,臣去县里,第一个就是修路,修起了养蚕出丝就可以运出去,这就是大把的银子,填补修路的钱绰绰有余。”
“其次就是县里县学荒芜,这是以前乱世的弊端,臣去后总要想办法弄出银子修学宫,臣到地方上,不敢多作事,不敢大兴土木,只要把这二件事办成,臣算是给自己和儿孙积阴德了。”
实际上,赵远经在秘文阁一年半,已经摸清了王弘毅脾气,知道皇帝喜欢实干,又喜欢量力而行,不动声色就改变大局,不喜欢喧哗大兴土木,因此这样说。
王弘毅听着这话,觉得真是实在,半点虚饰也没有,品味咀嚼下,就说着:“你在这里算是历练出来了,这二件事真是切实,你能想着造福造实惠,朕很欣赏。”
王弘毅是皇帝,不能随意夸奖,说到这里就收了尾,说:“在一县谋一县,在一郡,谋一郡——朕期待以后。”
“听闻你已娶妻,可有子嗣?”王弘毅又随口问着。
赵远经说着:“皇上,臣已有一子。”
“可会识字了?”
“还不曾教其识字。”
“看来年纪尚幼,这次外调可会带着他同往?”
赵远经早知道皇上平易,这样的问答,还是让他有些心下不安,不知道皇帝的心思,但既然皇上问了,他就得回答:“回皇上的话,臣的妻儿都愿同往,至于识字,臣公务之余,想自己先授。”
王弘毅点点头,笑说:“孩子尚幼,的确需有父在旁教导更能成才,这方面你做的可比朕好多了。”
赵远经一听这话,顿时冷汗渗出,忙起身跪倒在地,说:“臣万万不敢与皇上相提并论!”
“你这是做什么?”王弘毅一怔:“只是随意闲聊,朕只是有所感慨。”
王弘毅朕虽有着几个皇子公主,一直以来都是在外征战,战事结束他们有着师傅教导,所以有些感慨。
但君臣之间,比喻天地,还是使臣子震惧,这时王弘毅口气和神色,让赵远经心情放松了些,说着:“皇上英明神武,皇子必能受皇上英武。”
“很好……”王弘毅点点头,就要让他退下,这时却听到御书房的外面,传来内侍禀报声。
“启禀管家,锦衣直指御史陈河年陈大人求见!”
陈河年来了,王弘毅吩咐:“让他进来。”
不一会随着一阵脚步声,有人外面走进来,在地上跪倒行礼:“臣陈河年,拜见皇上,愿吾皇万岁,万岁!”
“免礼,平身吧。”王弘毅说着,这时赵远经起身向着陈河年见了礼,论官职,赵远经比陈河年品级低了不少。
陈河年也拱手还了礼,面向上面坐着的皇帝。
“可有什么事情?”王弘毅问着。
陈河年沉吟了一下,因事情虽大,却不是秘密,直接回了:“皇上,臣刚刚接到草原急报,说是两军相争,已经出了结果,巴鲁大败,被打的只剩下万余人,巴鲁在并州边缘处,向朝廷派人请降,希望得到朝廷的庇佑……”
说到这里时,赵远经叩拜:“皇上,臣明日赴任,还请皇上允臣,下去准备。”
原本在秘文阁,听听无妨,这时却不能听了。
王弘毅看他一眼,知道说的已经和赵远经说了,赵远经是不想在这里听到军情,对这个态度还是满意的,也就允了:“退下吧!”
赵远经快步退了出去,加快步伐出了书房。
御书房内,王弘毅听着陈河年带来的消息,却是大喜。
草原在中原大统一时,王弘毅就已经不惧,百年内怕是成不得气候了。
可两世争斗,王弘毅不会放任。
现在巴鲁和大汗争夺也就罢了,既率万人投降朝廷,这就完全不一样了,正切合了王弘毅的战略。
王弘毅站起身,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只是一思考,就有了决断:“巴鲁派人送信,向朝廷企求庇护,朕自然也不能坐视不理……”
“传朕旨意,并州立刻接受投降,命编制草原八旗,巴鲁部为第一旗正黑旗。”
现在八旗制,是正黑旗、正白旗、正红旗、正青旗,又有着镶黑、镶白、镶红、镶青四旗,合称八旗。
陈河年一听,顿时明白这就是昔日山间八旗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话说王弘毅最得意的对外政策,就是建立八旗。
地球上满清以八旗来征服华夏,但是如果反过来建立,更是国之大政。
这些八旗都向自己族人开刀,日后分成八个旗区,这就是满清对付蒙古的支持——分化治理,使蒙古减丁减帐,几乎整个民族消亡!
既有着圣旨下,陈河年就应了,王弘毅在书房内再踱步,又连连下了几道旨意。
“传朕旨意,令樊流海带兵三万去接应巴鲁。”
“令吴兴宗整顿军队,随时听从调令。”
“令卢高率兵三万,随时进攻幽州。”
“水师即刻沿途而上,由水路进攻幽州,与卢高策应。”
一时间下了四道旨意,顿时,整个大成动了起来,紫气弥漫着,气运海波动起来。(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