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历史军事 > 记忆里的故事——诗词话中国简介 > 记忆里的故事——诗词话中国最新目录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 滚滚长江东逝水(1)

    对于三国的历史,长期以来借助于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在中国,甚至在世界它都变得非常熟悉。千百年来,无论是在大街小巷,还是穷乡僻壤;无论是在华屋高堂,还是在茅屋草舍,谈三国,说三国,几乎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可以这样说,即使有人可能不知道秦皇汉武,但是对于张飞、关羽,诸葛孔明绝对是十分熟悉的。这恐怕就是经典的魅力吧!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崇拜英雄,崇尚英雄的民族;又是一个崇尚“忠”与“义”的民族。而三国恰恰满足了大众对于英雄的渴求和向往,对于“忠”与“义”的感知和熏陶。也正因为这样,三国中众多的人物形象才会那么深入人心。

    那么我怎么来解读一段为大家所熟知的三国历史呢?

    有一首词是这样写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对于这首词,大家自然耳熟能详,因为它就是来自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或是《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但能知道它是何人所作就不见得有多少人知道了。

    其实作这首词的人也是大大的有名,因为他不是别人,正是明代中叶四川着名才子,明朝状元,杨慎,杨升庵。明史杨升庵的才华曾有过这样的评价:明世记诵之傅,着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我以为,熟读历史而又才华横溢的杨慎正是以他的这首词,为三国及其以后的历史做出一个恰如其分,而又立意高远的评价。

    江水滚滚,青山依旧,有多少英雄人物已经远去。回望三国,多少历史人物的形象至今还是那么的鲜活而生动。后人评价三国,说它写尽了三绝: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诸葛亮的智绝。就小说本身而言,我以为这是中肯的。

    但是历史人物和演义小说毕竟不能与历史史实相等同。就三国人物而言,曹操、关羽、诸葛亮三人后人谈论和评价甚多,我不想作过多的评说。在三国中,我最喜欢的却是那个每一出场,必大呼:“我是燕人张翼德的张飞。”

    我对张飞的熟悉和了解最初并不是从小说,更不是从电视上,而是从我们家乡的张飞庙里。家乡人常爱说,张飞头云阳,身在阆中。而我的家乡敲就在阆中。

    张飞原何会头在云阳,身在阆中呢?话说起来这就要追溯到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因镇守荆州的关羽被东吴所杀。为替关羽报仇,先主刘备决定起兵讨伐东吴,同时命张飞率军万余人于江州(今重庆)汇合。接到刘备的命令之后,早已是“旦夕号泣,血湿衣襟”的张飞即刻限令所属三军三日之内置办白旗白甲,挂孝伐吴。第二天,部将范江、张达两人就来找张飞,要求宽限时日,不然恐怕完不成任务。这本是实情,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据实相报,请求宽限,不无不妥;而这事,也不好虚报浮夸,靠编数字、造假账是糊弄不过去的。问题在于,此时的张飞报仇心切,哪里听得进这两人的话?盛怒之下,遂下令将二人绑在树上,各鞭背五十以为惩戒,并再次重申自己的命令:三日之把全军所要的白旗白甲置办停当,不然,到那时,岂止是打,还要杀人,以正军法。

    军中体罚,并不始于张飞,也不绝于张飞。其时的张飞,一切为了复仇,一切服从复仇,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就是要取仇人之首级,祭奠自己的二哥关云长在天之灵,哪管得了其他?平常本就脾气暴躁的张飞,这时候行为处事,难免心急失措,狂暴失常。范、张二人作为张飞的部将当然知道张飞的秉性,知道张飞此时的心态,惧怕不能如期完成任务而被杀。于是,两人经过一番秘密商议,便决定趁张飞酒醉酣睡之机,带刀潜入张飞帐中,杀了张飞。

    等两人小心翼翼潜入张飞营帐,耳听鼾声如雷,还未动手,却眼见他双目圆睁,哪有半点睡样?一时,两人大骇,以为事情败露,跪下身来,半天不敢有丝毫动弹。可半晌之后,营帐外没有动静,床塌之上的张飞却也没有丝毫的异样。到这时,两人总算明白过来,原来,这位猛张飞睡觉也和别人不一样——是睁着双眼睡的。于是,两人再次鼓气上前,可是一看见张飞那双豹头大眼,两人的心里仍免不了发虚。慌乱之下,两人把刀往张飞的脖子上一放便迅速地躲缩到一边去了。谁曾想,酣睡中的张飞误以为有蚊子叮咬自己的脖子,抬手一拍,便身首异处了。一代虎将就这样死在了阆中。等张飞一死,范江、张达二人提着张飞的头颅乘着黑夜便奔投东吴而去。数日之后,等他们到了长江边正准备乘船前往的时候,却听说东吴孙权正派人与先主议和,慌乱之下只得将张飞的头颅丢在长江里,逃之夭夭。后来,将军的头颅被水冲到了重庆的云阳。当地人惜将军之勇武和忠义,特在云阳立庙祭祀。于是,云阳便也有了张飞的庙。而他头颅以下的部分自然就留在了阆中,葬在了阆中。因此,在民间,对于张飞就有了,头在云阳,身在阆中的说法了。

    看三国,人们对于张飞的印象很简单,那就是:不通文墨,性格粗暴,武艺高强,忠义有节。其实历史上的张飞并不是这样的,至少“不通文墨”这一点是绝对不对的。

    在阆中张飞庙,张飞塑像两旁有一幅有趣的对联也许能说明问题,对联是这样写的:园谢红桃,大哥玄德二哥羽;国留青史,三分鼎势八分书。不过,孤证似乎不足采信。

    我们再看看明代的《丹铅总录》的记载: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方案甚工,飞所书也。明代卓尔昌编的《画髓元铨》也记载:“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

    此外,还有《八蒙摩崖》张飞的《立马铭》。《立马铭》乃是当年张飞打败张颌后在马上用长矛凿于四川流江县八蒙山(一说渠县)山崖上的。内容是这样的:汉将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颌于八蒙,立马勒铭。”这个《立马铭》现在还存有清代的拓本。1985年,修阆中市锦屏山时,曾从江中捞起一石碑,此碑高1。56米,宽1。12米,厚0。21米。据考证,这就是张飞立马铭的真迹。其字如行云流水,隽永秀丽,给人一种美感,令书法家为之赞叹。

    如此看来,张飞确非文墨不通之辈,而实为工书善画,武艺高超的虎将、儒将。

    但我欣赏张飞除了他的“忠”与“义”,还更在于他的“真”与“诚“。说他真,是因为他从不假;说他诚,是因为他从不伪。真性情,而又真忠义,这一点我认为关羽是比不上他的。其实忠与义,在平常的环境下,并没有什么显眼的地方,因为任何人都能表现。关键还在于苦难之中,逆境之中,这种品质就是一重难能可贵的东西了。自桃园三结义之后,关羽和张飞等人都经过了不少苦难,不少的逆境。

    在乱世,能够坚守心灵中的某一块神圣的领地人,自然都值得颂扬的一面,包括关羽、包括张飞,包括刘备,甚至是颇受后人诟病的曹孟德,但我以为张飞做得实在不错。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