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历史军事 > 逍遥江山简介 > 逍遥江山最新目录

第3143章 待到龙心奉还日

    “于老爷,咱们去了哪儿?”轿夫陪着小心问。

    于谦揉了揉额头,猛地抬头看了一眼前方,沉声道:“去翰林院。”

    “好咧,大人您坐好了!”轿夫说完,四个人各自喊了声口号,那轿子便稳稳当当地被抬了起来,沿着宽阔的青石官道往翰林院走了去。

    翰林院一早就接到了于谦的命令,除了几个洋老师回去休息了外,其他的学生差不多都到了,这倒不是说他们对这事儿多么的积极,最主要的还是杨峥的魅力大,院里的大大小小官员可都知道,如今的这位首辅大人可是翰林院走出来的,当年跟着他的几个翰林学生,那个都是一等一的人才,远的不说就说那曾鹤龄,人家可是铁板钉钉上的户部尚书了,还有曹鼐从杨大人坐上了内阁首辅后,这位仁兄的官位就好比坐了一匹快马,才几年的功夫就坐上了旁人一辈子都想的经筵讲官,这不,刚有消息传来,这位仁兄已经撰成《宣宗实录》,可谓是功德圆满,今年年初,杨大人多次推荐,终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

    这样的好运,那个不想沾一点。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杨大人用人唯亲,曾鹤龄、曹鼐等人的才能那是有口皆碑的,入内阁当值,那也是应该,其实这帮学生最大的愿望说到底还是想见见杨大人,哪怕当面叮嘱几句,那也是好的。

    只可惜,这一场愿望是要彻底的落空了。

    自从在皇宫里与惺帝谈了那番掏心窝子的话,杨峥也看出来了惺帝是彻底的不想做这个皇帝。

    对于惺帝的这份肺腑之言,杨峥或多或少也能理解一点,从开国皇帝朱元璋算,大明的皇帝本就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惺帝九岁登基,尚未来得及品尝人间的欢乐,就被一帮大臣推上了皇位。

    那个人世间权势最大,地位最好的座椅坐上去其实并不是那么的舒坦。

    你必须得心怀天下,还得合乎规矩,从坐姿到说话都得有帝王的气势,一个成年人尚且受不了这些,更何况是一个孩子。

    可以说,至高无上的皇位带个一个九岁的孩子更多的是痛苦。

    每天看着父皇留下的一帮老臣在自己的面前争来争去,看着一些言官吹毛求疵的要求他这样那样,没有孩子愿意看到这一切,没有那个孩子对这一切不会心生反感。

    这份厌恶的心情在尚不能自主的时候,惺帝能做的唯有克制,一脸不情愿的看着一帮老臣在自己面前指手画脚。

    这种不好的画面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内心深处的反弹也就越来越深。

    厌恶情绪一旦释放了出来,那么势必引起了就是君臣互相对峙,加上大明的臣子没有一个是善茬,他们可以在外面贪赃枉法,为所欲为,却独独要求皇帝必须一板一眼。

    这种不平等的局面一旦在皇帝掌权,忠臣年迈的,局面就会变得不可收拾。

    而这时就是奸臣趁机为所欲为的时候,纵观整个明朝,似乎奸臣出现的画面多半是君臣关系不可调和的时候,王振是,刘谨是,严嵩是,魏忠贤是,奸臣一旦兴风作浪,这些罪责固然会算在奸臣的头上,但对于皇上谁有没点意见。

    鉴于前朝历史,这股时候大臣对皇帝的要求也就会再一次提高,如此一来,弄得皇上身边连半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彻底的成了孤家寡人。

    人一旦寂寞,就会无比地想改变局面。

    惺帝就是这个心思,作为皇帝,他算不上昏君,但要说他是个好皇帝也算不上。

    这种介于好与昏之间的皇帝其实最难做,做好了没人说好,做得不好,那就是彻彻底底的昏君了。

    惺帝固然不算个好皇帝,但并不傻。

    王振所酿成的苦果,北京保卫战百姓的态度,以及群臣对他的期望,绝对是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份重责如果是放在朱元璋,朱棣的身上,没准儿是一种动力。

    可放在能力一般,性子柔弱,对权势欲望并不强烈的惺帝的身上,那就是一道囚笼。

    想到自己今后的几十年的人生里,还要被这三道无形的大山压着,被几百个,几千个官员指着脸说三道四,被千千万万的百姓指着鼻子埋怨,心头没扭曲就算不错。

    既毫无生趣,何不放手。

    杨峥相信,这一刻这九个字才是惺帝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至于以后会不会再怀念紫禁城的岁月他就不得而知了。

    既然皇帝有心,群臣有意,他这个首辅自是乐得顺水推舟了。

    但要做好这一切,还需点手段,至少在面子上,得让这一切看起来是和谐的。

    为此,他没等天亮就让人把于谦给叫来了,作为杨峥亲手调教的接班人,于谦无疑是合格的,保卫战结束后,杨峥赋予了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的权利,不少人对此有意见,御史顾曜就是最显着的的代表,多次说于谦太专权,干预六部的大事奏请实行,好像他就是内阁一样。对于这帮老家伙的心思,杨峥自是一清二楚,除了加以安抚之外,并没有对于谦的权利多加限制。

    非常之时,自然用非常手段。

    况且杨峥也想看看自己亲手挑选的接班人有没有能力应付这一切。

    事实证明,他的眼光还不错。

    于谦匆匆赶来,杨峥吩咐了一番后,又悄悄把几个负责写大明早报的翰林学士寻到了家里。

    杨峥此番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借助舆论的力量导演这场退幕大戏。

    之所以如此谨慎,除了对惺帝还有一份歉意外,也不是一点担心也没有。

    古今帝王,那个原意抛开这一切落入红尘,就算惺帝身心疲惫有这个想法,谁也保不准睡一觉起来给忘了。

    皇帝说话不算话的事情,古往今来多了去了,朱家在这方面可算是独树一帜了。

    当年朱元璋给李善长免死金牌说是不杀人家,结果如何,不过是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杀起来人好不手软,什么免死金牌,什么金口玉言,全都忘了干干净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