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路途所闻
“可是,兴元县有多大多繁华我都不知道呢!”赫连舒雅遗憾的道。
孙伯哈哈一笑道,“那你今天一定要好好看看才能比较了。兴元县城一共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南北区最为繁华,县衙就在南北区的交汇处,南区为一些达官贵人或是有名的商贾居住的区域;北区为一些有名的商铺、酒楼,醉香酒楼就是在北区的主道北街上,富贵人家一般都生活在南北两个区;东区则是县城的一般人家或是商铺混居的地方;西区则是平民交易和生活的场所,是整个县城里最是脏乱贫穷混杂的地方,但也最为热闹,因为西区有一条专门供平民摆地摊的街叫西市,贫民要卖东西都会去西市县衙提供的那条街去卖,要买的东西一般西市也能买到,因为西市除了瓜果蔬菜,猎物肉铺,还有些杂铺店,专门卖给平民的粗粮、粗布店、盐糖之类的,还有牲*换买卖的场所,一些药铺之类的,所以平民一般只在西区活动,一些南来北往的行商也聚集在西市。所以这四个区虽是相连,实则泾渭分明。”
“兴元是个县城,就如此的繁华?那绯城得多繁华啊?”赫连舒雅感叹。
其实舒雅对绯城很感兴趣,所以有意无意的引导一下孙伯。
“绯城有很多街,在绯城住着很多北地的大族,像赫连氏,钮钴禄氏,木蓝氏,河东氏,铁木氏,还有个纳兰氏,不过纳兰氏在六年前的童城事变中失踪了。赫连氏则是领主的姓氏;北地最好的酒楼,书院,玉器首饰店铺,工匠,最富足的商贾都在绯城;而那些显贵的氏族任何一家的宅院都有方圆十几里路这么大,你说绯城大不大?他们出行随身的护卫和奴仆成群,他们的富足远不是我们能够想到的,我也只是远远的看了一眼。当然,就目前我所听说过的城市而言最为富足的城市应该是篱京了。”
听到孙伯说的童城事变,这个赫连舒雅是知道的,那次事变外祖家被灭族了,其余的人也在战场上失踪了,母亲也由此变得沉默寡言,还带着她来到这里定居。那次事变让童城几乎成了空城,北牧人抢了童城几乎所有能带走的东西,杀了童城目所能及的任何一个活的动物,童城事变是北地人们心中的一道疤,也是纳兰倾心中的一道不可触碰疤痕。
纳兰倾从来不向赫连舒雅提及任何有关纳兰氏的事,所以赫连舒雅对纳兰氏族没有多少了解。但是,作为北地的大族,却以守护北地为己任而驻扎在童城,没有贪图富贵的在绯城过活,无论在任何时空任何时代,都是值得人们致敬的。
听到童城事变,气氛有点僵,赫连舒雅忙道,“篱京?那又是什么地方?”
孙伯说,篱京是东篱国的帝都。这天下有很多的国家,有的占据山地丘陵,有的居住在海岛,有的策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有的则是在土肥水富的河流旁。
而北地的周边国家一共有四个,最南边是南瓯国,南瓯与东篱接壤,离我们很远,不过听说南瓯国一年四季都像春天一样,天气潮湿多雨。西边是西陵,西陵和北地就隔着一座祁连山脉,西陵多山地,河流也众多,也民富兵强。
最北面为北牧,北牧人骁勇善战,以牧业为主,由于一年四季中有一半的时间在下雪,北牧每隔几年就会南下西陵和北地抢夺粮食。最近的一次则是在八年前,那一次由纳兰氏领兵出战,后被北牧破城,童城便归入北牧的囊中,听说纳兰氏族战死了好多族人,其余的族人也在那次战争中失踪了。
北牧占领童城后,又一路从交界处的童城往东推进,快到兴元县城的时候就被钮钴禄氏的人领兵阻止了,却也没收回童城,后来还是东篱国的国君崇瑞帝派来一位姓安的大将军带来二十万大军力揽狂澜,大小战争几百次,历时三个月彻底的收回童城,并把北牧人往北赶到了很远的地方,北地得以保全。安将军也因此被崇瑞帝封为镇北大将军并代替纳兰氏驻守在童城。
北地东边则是东篱国,其实,北地原本就是东篱国领土,只是在一百多年前,东篱国的几位皇子因大位的继承问题起了争执,其中一位皇子败退到了北地,便占据了北地,自封为北山王,更是在绯城建立了王府,于是就和东篱遥遥相望。
可是没几年那位王爷就病死了,因其没有后人,北地便成为各大家族争夺对象,由于西陵,北牧都参与进来,而东篱国内又发生了内乱,北地于东篱来说又易守难攻,北地内的各大氏族又在争夺领主的权利,所以北地从那时起就暂时独立出来了。
虽然北地独立出来,但是和北牧战火不断,致使原本富足的北地现在很多地方民不聊生。直到现任的领主,也就是赫连舒雅的父亲赫连剑即位,北地归为东篱国的附属领地,被东篱国纳入了保护的范围,而八年前东篱国派二十万大军前来支援,北地便被东篱国掌握了大半。
镇北大将军以雷霆之势收回了童城,北牧便消停了几年。但最近几年,北牧又蠢蠢欲动,今年北牧严重干旱,又提前一个月天入寒季,北牧人没有吃的肯定要南下抢夺粮食,听说这次东篱皇帝又派来了二十万大军来北地协助安将军守卫北地,有把北牧一网打尽之势。
东篱、西陵、南瓯、北牧、北地,这些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国家,看来这个时空并不属于中国古代,应该是另外一个时空。也是,她自己都能带着上一世的记忆,为什么不能有多个平行的时空存在呢?或许还会有个时空专门接纳其他时空逝世的人灵魂的存在,若真有,那是不是每个人在死后都有机会在另外一个时空见到生前见过的人?赫连舒雅心里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