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第十二章
</strong>第十二章
晚宴用得倒也顺当,只是结束时五奶奶想扶着刘氏回主院,却被小刘氏拦下道:“散了席怕是管事们还要回话,弟妹事忙,我送姑母回去也是一样的。.”
五奶奶看着默不作声的刘氏,想着再深的隔阂这也是亲姑侄俩,她何必横在中间做恶人,便顺势道:“那就请二嫂多担待了。”又对刘氏道:“娘,我见过管事再给您请安。”
刘氏点了头:“叫静姐儿跟着,若是晚了差个丫头说声,也不用来请安了。”
五奶奶佯作没看见二奶奶欲言又止的模样,应了是,让元嬷嬷去领正在跟王元娘和王二娘说话的王希音。
爷们儿那边早走得不见人影,约莫出了二门不拘去哪里还会续一摊,这话五爷在席上说了不止三遍。五奶奶也不指望他回来的第一晚能在自己房里歇了,只想着回去打发人去前院问一遭,也好明日刘氏问起来有个应对。
那边小刘氏扶着国公夫人回正院,一路上轻声细语,哪怕路旁有个小石子也要提醒,那战战兢兢的模样,混似当年她刚从刘家住进国公府一般体贴尽心。便是明知她有事相求的刘氏,也忍不住软和了面容。
良久,在正厅饮了茶,小刘氏还一副忐忑的模样不肯走,刘氏叹口气:“罢了,有话就说。”
小刘氏一双大眼瞄去,很是乖巧地从椅面滑下,跪在地上:“姑母,侄女知道错了,这些年侄女在贵州,无时不想着姑母的悉心教导,养育孩儿才懂得姑母的一片苦心。”她原还是声线清晰,讲到后来忍不住哽咽,陪侍丫鬟也俱都低头。
哪怕知道这是小刘氏的惺惺作态,对着好歹在膝下教养成人的侄女,刘氏到底还是心软,她道:“路是你自己选的,什么苦都得你自己受。”看着小刘氏瑟缩的模样,刘氏揉着眉心:“我知你是有事求我,直说了罢。”
小刘氏抹抹泪,在丫鬟的搀扶下站起来,却不肯坐,站在厅中,双手绞着帕子,半晌才支吾道:“侄女做错了事,受了苦是侄女该的,只是侄女的几个孩子……”她连忙捂了嘴,把哭腔咽下去,续道:“年前,二爷已经给国公爷和您来了信,元娘跟贵州本地的一户人家定了亲,那户人家是个好的,只是贵州的地界儿能有几个人家比得上咱们京城的……更何况二爷官微言轻,这一个还是苦求来的。.”小刘氏偷眼看去,见刘氏闭目养神,眉间散不去的郁气,便改了口风:“可怜我的宝哥儿和二娘,在贵州事忙,本就无暇教导他们,若是日后又在当地嫁娶,我怎么对得起他们……”
她的话终于断断续续地说完了,正厅沉寂良久,刘氏掀开了一条眼缝,道:“宝哥儿和二娘被你教导的很好,我这到底是被他们叫祖母的,这么好的孩子我自然见不得他们嫁娶不如意。现在说着就要过冬了,先生们也要准备回家,等明年开春我会让帐房交上这两个孩子的束修。”刘氏自忖能收留两个孩子已经是她仁至义尽,至于二爷的官位,还轮不到她一个妇道人家开口。
小刘氏也没指着刘氏会帮二爷留京,毕竟当初将二爷一竿子支到贵州的就是她,能留下两个孩子也不错,二娘乖巧宝哥儿可爱,再怎么说他们身上也有刘家的血脉,在刘氏膝下承欢久了,没准也能让刘氏不再怨恨二房。
夜了,二房院子的西厢,王元娘和王二娘正挤在一处梳洗。虽说两个姑娘,一个已经定亲,另一个也到了豆蔻年华,很不该再跟父母同住,只是国公夫人好似忘了这茬一般。便是刚满十一岁的宝哥儿也只得跟着自家哥哥去前院挤在一处。
王二娘在泡脚,她先是看着丫鬟给自己搓洗,觉得没意思了,又去看别的丫鬟伺候大姐洗脸。自打娘回来,告诉她们祖母答应让自己和宝哥儿留在京城,大姐就再没跟自己说过一句话。
这让王二娘有点不太适应,她自觉跟元娘关系十分的好,从未想过有一天会被元娘冷待。于是,她没话找话道:“阿姐,你说现在京城都流行什么花式啊?”
咣当,有丫鬟碰到了铜盆架子。.王元娘厉声道:“滚出去,这是怎么伺候的!到廊子里跪着!”
霎时屋子就跟被冰冻了一般冷寂,那丫鬟早吓软在地上,是旁的丫鬟连拉带扯将她拖了出去。王元娘不再让人伺候,扯过旁人捧着的面巾胡乱擦把脸丢进铜盆里:“把这盆水给那蹄子顶着,洒出去一点就去周嬷嬷那里学规矩罢。”
王二娘只觉得脚腕被人捏得紧,她忍不住嘶了一声,伺候她的小丫鬟一脸惊恐地松了手,发着抖不敢多做事。二娘看着姐姐盛怒的背影,有点委屈又有点同情地低声道:“已经好了,你去把水倒了吧。”
小丫鬟如蒙大赦,端上盆秉着呼吸从王元娘身侧躬身而过。
有旁的丫鬟给二娘套上袜子和软鞋,又小心翼翼地扶着她去铺好的床边,经过元娘时,二娘欲言又止,刚要说什么,元娘呼地转过身,与妹妹打了个正着。二娘不知怎的,连忙把眼睛错开,权当没见到姐姐横眉竖目的样子。
“……快去歇着,天正凉呢,什么话待会儿说。”王元娘平了两个呼吸,道。
“哎,姐姐也赶紧过来。”听了元娘的话,二娘欢快地说。
王元娘不再理她,招手叫丫鬟拿来自己的披风,抬脚就要出门。
“大小姐,夜风太凉,您有什么事让奴婢去办罢。”王元娘身边的大丫鬟说道。
“父亲回来了没有?”王元娘问。
那丫鬟一向是个耳聪目明的,忙道:“二爷刚差了人回来说今天在前院歇了,要跟五爷把酒言欢呢。”
王元娘“嗯”了一声,出门夺了守门丫鬟的灯笼,直冲冲地往东厢去。
此时的二奶奶正在写信,刚听见丫鬟道了声“大小姐……”门就被王元娘推开了。
二奶奶皱了眉,将写好的信收起来,去看气鼓鼓的女儿:“这是怎么了?”
“娘,您跟父亲还有大哥、二妹和小弟都留在京城,为什么让我嫁在贵州?”王元娘怨忿不已,一想到全家人都留在繁华的京城,而自己还要回那个偏远、穷困的地方,王元娘就满心的愤懑。若说起来,贵州倒也有体面人家,可是二爷官职低,上任的又是贵州下县,是以见识过京城繁华的王元娘自打去那边就没将什么看得进眼。
“这是什么话。”二奶奶不悦道:“那门亲事便是在京城也是数得着,若不是咱们过去,哪里还轮得到你。”
却说王元娘定亲的人家,是镇守西南边陲的楚西王府大公子,虽是庶出,元娘嫁去也是续弦,但这大公子到底占着长的名分,他的姨娘是楚西王爱妾,两人一子三女,直把御钦的王妃挤到王府角落守着尚且年幼的嫡子过日子。
这般人家对平阳公庶支出身的王元娘已经是极好的缘分。且二奶奶没说的是,若二爷此次捞不到留京的职位,以后少不得还要托楚西王府做事,是以元娘这门亲说什么也断不得。
“说什么轮不到我,这样的亲事您拿去问问静姐儿,既是庶子又是填房,过去就给人当后娘的,哪个媒人来做媒,不说五奶奶,祖母都该把人打出去!”王元娘越说越委屈:“王府又怎的,不还是守在那偏僻地方,一辈子挪不得窝。”
“胡闹!”二奶奶肃了脸色:“你是已经订了亲的,礼法上就已经是楚西王府的人,这事没得商量。”她见女儿还是一脸倔犟,皱着的眉不曾松开:“你这门亲当初可是你爹和我好说歹说才凑成的,王爷轻易回不得京,那大公子却是没人能拦的,更何况……”她压低声音:“世子还没请封,以你那庶婆婆得宠的劲头,以后王府是谁家的还两说呢。”
庶婆婆!
这又是戳在王元娘心上的一根刺,大约出身庶支的缘故,身为二房嫡女的王元娘十分在意嫡庶身份,她眼看着二房因是庶出被祖母挤压得喘不过气,只想着以后嫁个嫡子,过彻底扬眉吐气的日子。可定了这个庶长子,头上立时就有了两尊婆婆,那嫡婆婆说是不管事,可她当庶子媳妇的,嫡婆婆给她点颜色就够她喝一壶了。还有那个始终封不上侧妃的庶婆婆,把持楚西王的宠爱这么多年,想见也不是个好相处的。
找这样的人家,倒不如在京里,便宜哪个京城官宦人家找个家世清白、人又上进的过得舒服。
这般想着,王元娘更是不满:“您也说这没定呢,楚西王府有嫡子,作甚要将王位传给庶子?这里头不定还有什么道道,那哪里是什么富贵乡,根本就是个虎狼窝!”
啪!二奶奶将案几上的镇纸摔出响声:“听听你说的什么话!这是为人子媳该讲的?快给我回屋去,把你那糊涂想法收收,再这样下去我就让周嬷嬷教教你规矩!”
周嬷嬷是王元娘和王二娘的教习嬷嬷,据说是宫里出来的,为人十分严厉板正,尤其瞧不得小姑娘嬉笑,人人都说她看着有几分古怪。是以王元娘总拿让周嬷嬷教规矩当幌子吓唬小丫鬟,哪里想到如今又被母亲用同样的话给她。
顿时一副受了屈辱的模样,王元娘嘤的一声,捂着脸跑回西厢去了。
“二奶奶,您看大小姐……”瞧着两个主子置了气,二奶奶身边的嬷嬷适时道:“要么奴婢过去再劝劝大小姐?”
二奶奶也不过就是训训女儿,把她的歪心思打消掉,闻言只说:“不用过去了,让她自己想清楚。这路都是自己走的,我这当娘的能做都做了。”最后到底没忍住为自己辩解了几句:“你说楚西王府有什么不好,但凡京城有更好的人家,我能不给大姐儿想着?这门亲,就是国公爷都首肯的,偏她脑袋里都是浆糊,什么也看不明白!”
那嬷嬷连忙过去给二奶奶顺气:“奶奶您一番苦心,大小姐总会知道的,姑娘亲您,才会不想嫁得太远。您把道理都说清楚了,大小姐这么懂事,又怎么还会怪您。”
二奶奶叹口气:“儿女都是债啊……哎,最好她能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