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百里飘雪和百里飘絮
“谢谢大哥,若曦很喜欢!”百里若曦对着百里寻欢甜甜一笑。.百里若曦对她这个大哥印象还是很不错的,平常哥哥不在家的时候,大哥会陪着她一起玩,也会给她买好吃的东西。而百里寻欢虽然对自己的父亲有隔阂,但是对这个最小的妹妹还算是疼爱有加。“若曦喜欢就好!”百里寻欢摸了摸她的头说道。“对了,飘雪和飘絮呢?”百里凇染突然想起自己已经好久没有看到这两个女儿了,于是问道。“回父亲的话,妹妹们这几天身体欠恙,在闺阁养病。”百里寻欢说这话的时候,心里不免闪过一丝悲凉,妹妹们都已经病了这么久了,父亲这会儿才想起来她们。“三姐四姐病了吗?”百里若曦歪着脑袋问道。她这三姐四姐还真奇怪,不仅长得一模一样,连生病什么的都会一起生。“严重吗,可有看过大夫?”百里凇染询问道,虽然不喜这几个庶子庶女,但是毕竟是自己的骨肉,哪能真的不闻不问呢?“父亲,若曦,请放心,已经看过大夫吃过药了,估摸着今天明天就会好了。”百里寻欢如实回答道。.“要不大哥你带若曦去看看姐姐们吧,若曦好久都没有见过她们了。”百里若曦突然提出这个要求。“这……”百里寻欢下意识地看向百里凇染,似乎有些为难。“嗯,带她去吧。”百里凇染对百里寻欢点了点头示意道。“是。”百里寻欢恭敬地说道。“大哥,你抱若曦去,太远了若曦走不动!”百里若曦对百里寻欢撒娇道,满满的小女儿姿态。百里寻欢还是第一次看到自己这个小妹妹对自己撒娇呢,平常她只对父亲母亲还有二弟撒娇的,现在看到她对自己也撒娇,心里那一块软软的,不知道该用什么去填补。“好,大哥抱你去!”说着百里寻欢就抱起了百里若曦,然后离开了大厅,朝雪絮阁走去,一路上百里若曦都很乖,不哭不闹的,百里寻欢对这个妹妹的印象便又好了几分。“大哥,哥哥什么时候才回来?”百里寻欢知道她是在问二弟的事情,一时间对百里若曦又多了几分同情。“放心吧,日曦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不在家,大哥会好好照顾你的。”百里寻欢的语气柔和了起来,像是承诺。.“谢谢大哥!”百里若曦抱着百里寻欢的脖子往他脸上蹭了蹭,以示亲密。百里寻欢的心里顿时痒痒的,他的亲妹妹可从来不曾对自己这般撒娇,这个若曦倒是可爱极了!其实大厅到雪絮阁的路程并不长,只不过对于五岁的百里若曦来说是很远的距离。一到雪絮阁,百里寻欢就把她放了下来,而百里若曦一下地就欢脱地跑进了房间。里面有两个娇俏的少女正坐在桌旁做女红,两个人长得一模一样,只不过一个性子比较安静,另一个性子比较活泼。“你们哪个是三姐哪个是四姐?”百里若曦踩着凳子,双手撑在桌子上仔细打量着百里飘雪和百里飘絮,说实话,她真的分不清这两个人。“是若曦妹妹啊,今儿个怎么有空来看姐姐啦?”百里飘雪打趣道。“你是三姐还是四姐?”百里若曦还在纠结这个问题。只见另一个少女巧目笑兮,眉眼间多了几分妩媚。“你猜。”百里若曦一脸郁闷,为什么她们长得这么像呢,为什么没有人和若曦长得一模一样呢?“三妹,四妹--”百里寻欢不紧不慢地踏进房间,刚才在门外他也听到了百里若曦的话,不禁笑道:“你们两个啊,长得这么像,难怪若曦不认得你们!”“大哥,那你分的清我们谁是谁吗?”粉衣少女问道,似乎在给百里寻欢出难题。百里寻欢仔细在二人只见端倪了一番,很自信地开口对粉衣少女说道:“你是飘雪,她是飘絮。”“还是大哥厉害!”一旁默不作声的紫衣少女突然开口道,脸上也多了几分笑意。“哇撒,大哥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为什么若曦就看不出来呢?”百里若曦崇拜地看着百里寻欢,在询问辨认她们的诀窍。“以后你只要看谁先开口说话就可以知道了,飘雪性子更为活泼,一般都是她开口先说话的,而飘絮则是安静内敛,很少开口说话。”百里寻欢笑道,看到三个妹妹齐聚一堂,心里很是高兴。“原来是这样啊,那么你是三姐你是四姐咯?”百里若曦分别指着百里飘雪和百里飘絮说道。百里飘雪和百里飘絮笑了笑,算是默认了。“你们的病可好些了?”百里寻欢关心道。“大哥放心,我和飘絮的病已经好了。”百里飘雪应道。“三姐四姐,你们在绣什么啊?”百里若曦凑上去看,问道。“我在绣梅花。”百里飘雪作答道。“我的是兰花。”百里飘絮同样回答道。“若曦,你要不要也学一下刺绣?”百里飘雪笑着问道。百里若曦连忙摇头。“不要,不要,若曦才不要拿针呢!”百里若曦觉得要是自己学女红肯定会被针给扎到的!“可是若曦你迟早有一天要学的。”百里寻欢摸了摸她的头说道。“为什么若曦一定要学女红啊?”百里若曦十分不解地问道。“因为你日后是要给自己绣嫁衣的!”百里寻欢解释道。凤羽国的嫁娶风俗是,待嫁的女子在闺中要自己绣嫁衣,所以每个父母都会让自己的女儿学女红,一般从六七岁就开始学,百里飘雪和百里飘絮今年已经六岁了,所以她们要开始学女红了。“为什么要绣嫁衣啊?”百里若曦继续问道。“因为这是规矩。”百里寻欢耐心地给她解释道。“为什么是规矩啊?”百里若曦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个……”百里寻欢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她的问题,她的小脑袋瓜到底都装了些什么,哪里来的这么多为什么,有些东西是没有为什么的。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