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选皇夫
太学院和国学的事定下了基调,姜元羲亲自写了圣旨,交给了姜伯庸这个尚书令,尽早办好此事。
至于世家的反弹,姜元羲也有过打算,若是蹦跶得太过厉害,她不介意长安城流血。
结果并没有出现她担忧的事,世家竟然没有反对,而是诡异的沉默了下来,后来她仔细一想,倒是明白了世家沉默为何。
朝廷空缺的位置太多,科举举行在即,世家都在虎视眈眈着科举取士呢,不敢在这风口浪尖上闹腾,万一惹恼了她,下命令让他们家的子侄不能参加科举,这可是家族的罪人。
一个萝卜一个坑,早一点把坑占了,才能早点为家族谋利,反正不少世家想就算陛下开办国学,初见成效最快那也得七八年、甚至是十几年之后,到那会儿的光景是怎样的都难说呢,何必为了那么久远的事现在就闹腾上?
留给他们的时间足够多,这样的自信在三月中旬举行的科举上被打击得零落成泥。
科举取三轮,姜元羲为了更好的取能臣而不是书呆子,还召了顾以丹进宫商讨科举考核的内容,足足讨论了一整天才确定下来。
科举三轮的考题全是姜元羲亲自出的,三轮过后还能留下来的人就可以出仕,但出仕的起点高低取决于四月中旬的殿试。
而榜上有名能去长安宫参加殿试的人里头,竟然有三成来自一个地方——丹阳县太学院,剩下的六成是世家子,最后一成是其他各地的学子。
突然冒出个能顶得上世家一半的地方,不少世家都懵了,纷纷以为丹阳县的学子是提前从女帝手中得到了考题——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丹阳县是女帝龙兴之地?
万一是女帝觉得不能让丹阳县丢了她的面子,所以偷偷给了考题那些学子,然后丹阳县的那群人才能在科举上大放异彩。
这样的声音才刚刚出现,就被忙里偷闲关心了一下自己门生子弟的段公喷了一脸唾沫。
老人家正忙着编纂《百家盛典》,要不是得知他教导着长大的丹阳县太学院学子都来了长安城参加科举,他连科举都没空理会。
丹阳县学子来到长安城的第一天,段公特意抽出了时间见他们,主要是传达一个意思:他等着在科举金榜题名之后为他们庆祝。
等结果出来之后,段公非常满意,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觉得丹阳县的学子们非常给他长脸,他还没来得及跟其他一同编纂的大儒们吹嘘呢,就听到了丹阳县学子科举舞弊的风声,当下笑容一收,怒目金刚出现。
段公是这样昭告天下的:“丹阳县里有一座太学院,跟长安城的太学院一脉相承,甚至丹阳县的太学院才是祖地,而老夫作为太学院的山长,这些娃娃们的启蒙都是老夫亲自教的,你们觉得他们科举舞弊,莫不是在质疑老夫的学识?
不服?不信?简单的很,你们亲自出题,让那些娃娃们跟你们的子弟在你们面前一同答题,若是他们答不出来,老夫亲自把这群丢人现眼的不肖门生赶回去。你们这是埋汰谁呢!”
段公用自己的名声做保证,这些风声迅速消失,段公的学识无人敢疑,只这件事并没有就此结束。不少世家子不服气,憋着一口气准备在殿试上扳回一城,听说殿试是陛下当场出题,就不信丹阳县那群人还不露出马脚。
而四月底,大雍王朝第一次科举取士的结果也出来了。
头名状元来自姜氏子,榜眼来自丹阳县太学院,探花才是世家子。
虽然头名不是丹阳县的人,但这个结果世家子们并不高兴,因为状元即便出身皇室,但他跟榜眼是同窗——即状元也是在丹阳县太学院读书进益的。
而在二甲进士里头,丹阳太学院的人更是全部在列,至于同进士,根本就没有丹阳太学院的人,世家子竟然被比了下去。
这下子不少世家都生出想要派人去一探丹阳县太学院究竟的念头了。
其实也不怪这样的取士结果,姜元羲科举取士更多的是想要能臣,就算不是能臣,那起码也是能干实事的,怎么才算是能干实事的呢?
在姜元羲的认知里头,要懂农事、要懂水利、要懂算术等等,而这些都在考题上体现,世家子不知姜元羲要怎么考,可这些在丹阳县的太学院里头是有教导过的,姜元羲没有把考题告知他们,却难不倒他们。
但这样的东风压倒西风的事未能常见,等世家琢磨透了科举取士的内容,下次再举行科举,丹阳县的学子未必能干的过世家子。
一句话,还是底蕴不足。
但这样的结果姜元羲已经很满意,丹阳县本就是龙兴之地,丹阳县的人对她忠心不二,他们当官,只会更忠心耿耿的为她办事。
大雍王朝奠定根基的头几年有这些人在,她也能轻快不少。
把科举取士出来的人都放到各衙门后,大雍王朝终于开始快速运转起来,忙得脚不沾地的姜元羲也终于能歇一口气了。
不等她松快,又有幺蛾子了。
这回既不是朝臣闹腾,也不是世家作妖,弄出幺蛾子的人是姜氏族老。
这些人作为一族老人,在辈分上是姜元羲的祖父辈,都被她册封为王爷,十几位宗老齐齐联名上书,请求她大咽夫,早日诞下太子,稳固国本,以安民心。
这样的请求出来之后,众人才恍然,女帝已经年二十了,就算是世家小娘子,这样的年纪也早就嫁人生子,先前大家忙着建朝立国,都忽略了这点,郑幼娘见姜元羲天天忙得停不下来,只顾着心疼她的身子骨,这会儿听到宗老的上书之后,郑幼娘也起了心思。
长安宫一举一动都牵扯着众多人的注意,几乎是姜氏宗老提出这事半天之后,所有世家就收到了风声。
“女帝咽夫,这是个好机会,若是能让我们家的孩子当上皇夫,女帝生下了孩子,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