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六 向海外移民
大宋缺钱粮好啊!要是不缺钱粮,他李不弃心眼儿再多也玩儿不过一帮老狐狸,何况他还不是那种心眼儿多的人。但是大宋缺钱粮,就逼得皇帝和文彦博他们对自己的建议不能当耳旁风,有些措施就算不认同也不得不实施。
当文彦博他们向皇帝叫苦之后,皇帝就同意把李不弃叫来问问李不弃有什么法子解决当前的问题。实在也是本朝就没有做过移民的事情,对移民就没有懂行的。
李不弃被叫到崇政殿,听文彦博说了朝廷目前的窘境之后便说:“文相公,下官虽然已经安排警察司做过一些调查,但是那都是建立在有充足的钱粮,按部就班操作的基础上。突然移民数万百姓,又无钱粮,下官也难为无米之炊啊。却不知相公们准备把这些百姓安置在哪里?”
庞籍说:“老夫等人正是发愁此事。警察司既然做过调查,那么你说何处合适?”
李不弃就说:“下官以前安排警察司的人手对荆湖北路、荆湖南路以及广南路进行了一些初步调查,那里大多地方地广人稀,有些地区确实有地方可以移民过去。但是这次要移民的却是河北百姓,千里迢迢,不习惯南方潮湿天气,若是直接移民过去,人生地不熟只怕很快就会病死很多人。若是钱粮充足还可以让他们慢慢适应两年,但是没有钱粮,光是这一路走过去就不知要死多少人。如此移民不但不是造福百姓,反而是害了他们。而且大规模移民,难免和当地土着蛮夷冲突。”
一听可能会发生冲突,文彦博当即就说:“此时万万不可再生战端,如此万万不可。”
李不弃笑道:“朝廷又没有钱粮,又没有闲置土地安置这些百姓。骤然之间我也无法可想啊。”
李不弃说的是实话,从皇帝和宰执们来看这却实是无解的问题。于是殿中一时陷入沉默。赵祯见议不出个结果来,也是烦恼,便让众人退下。李不弃却突然说道:“若是招募厢军和移民的法子都不行,倒是还有个法子可以试试。”
赵祯忙问:“什么法子,说来听听。”
李不弃说:“现在海商每年往来北海岛,已经开始在那里建立村镇,捕捉海豹鲸鱼,开垦田地,却缺乏人手,因此才能从辽国弄人口运往北海岛。若是要求海商必须从河北招募人手出海,却不就减少了需要朝廷救济的百姓数目?而且移民海外的费用不必朝廷负担。只是如此一来便侵夺了海商的利润,因此还要费一番口舌。”
文彦博和庞籍等人都若有所思地瞥了李不弃一眼,各自心中琢磨起李不弃的意图来。谁都知道李不弃是东线海商的总后台,他这么作是什么目的呢?他们不会幼稚到认为李不弃就是为了给朝廷分忧,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必然是有好处的。
李不弃却不管宰执们的想法,就像是受到了自己的启发之后突然冒出了一些想法一样兴奋地说:“便是只能移一万百姓过去,朝廷也可以设官管辖。当地土人为化外野人,正可派人教化之,使之成为大宋子民。”
不等文彦博和庞籍揣摩清楚向海外移民的利弊,读书读傻了的赵祯却说:“此举只怕不妥。海外荒蛮之地,远离大宋万里之遥,把朕的子民送到那里,朕不忍心。”
李不弃的脸都抽成了包子了,只好耐着性子解释:“陛下,北海是荒蛮之地不假,可是荆湖、广南没有开发的地方也是荒蛮之地。从登州出海往北海岛四五千里,从黄河下游往荆湘也有两三千里,说北海远,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只不过往北海去需要走海路,但是北海岛对河北百姓来说可说气候宜人,又无荆湘、广南的瘴疠,却是更容易生活的地方。”
“是这样吗?”文彦博目光闪动,心里立时就有些开始倾向移民北海道。这财政压力实在是让他苦不堪言了,若是能够不花钱就安置几万人,那是再好不过,就算让李不弃得些好处又有何妨。只是他也要保全自己也不能让言官们弹劾成筛子。
言官们才不管朝廷有没有钱粮,有没有地方安置这些百姓,但是只要他文彦博敢把这些百姓送出海,肯定就会弹劾他这个宰相残害大宋子民。至于最后这些百姓得不到安置被大水冲了去,那就又多了一条弹劾宰相的罪证,亏的又不是他们。所以文彦博很需要一些能堵得住言官的嘴的理由。
李不弃说:“是啊。想来相公对北海岛的情况不甚了解,可以召来去过北海岛的海商询问。”
庞籍问:“可是这么远的路途,只怕不是一年两年能够把数万人移走的。”
李不弃说:“黄河刚刚改道,三年之内也不会再决口。因此缓缓图之也是可以的。也可以先移民几批,若是看看有问题,立即停止就是。那时兴许朝廷钱粮能有结余,也就可以向其他地方移民了。”
庞籍心里却在盘算着,转过很多念头。文彦博这宰相也作了好几年了,按照皇帝的性子该换宰相了,只是战争期间不便换人就是,议和一成,十有八九文彦博要罢相,借班的很可能就是他庞籍了。所以往后几年的事情他必须操心,那就是给自己操心啊。
按照目前的情形来看,两三年内朝廷钱粮根本不可能有结余,能把这次大战的窟窿补上就不错了。要移民还是没有钱啊,所以从省钱的角度来说,还是往北海岛移民压力最小。他迅速的权衡利弊,发现在能想到的法子中,还是李不弃这个法子最可行,只是这也是面对言官们压力最大的一个法子。
高若讷暂时不会上位宰相,却更在意名声,见文彦博和庞籍都不说话,便抗声说:“臣以为此法不可行。百姓不同于求利的海商,不过是求安身立命而已。让他们在海商漂泊数千里,实在是不忍之事,有损陛下仁德。臣以为还是应该仔细筹划,将这些百姓妥善安置了。”
李不弃见皇帝和文彦博、庞籍都没有说话,便问高若讷:“那么高参政可有良策?”
高若讷也不示弱,对皇帝说:“臣请此事下群臣议论,必有良策。”
李不弃心里一笑,便不再说话。
赵祯见高若讷占据大义,肯定是争不出个结果来了,更担心乾纲独断引来群臣吵闹,便说:“既然如此,就诏诸卿议论此事。兼听则明,待有了结果,再尽快施行。”
李不弃立刻躬身道:“陛下圣明。”
待散衙回到家中,便问姚刚在不在。不多时,姚刚就到了李不弃书房,李不弃说:“姚兄,今日陛下下诏令众臣议论黄河还要改道,如何安置下游可能受灾的百姓一事。这一议论又不知需要多长时间,眼看再有一两个月就会信风大起,我们可没有时间等他们议论出个子卯酉来。你可有什么法子让百姓自愿向海外移民?”
姚刚笑道:“这个容易。我们只要把黄河还要改道的事情宣扬出来,百姓知道了必然恐慌,再宣扬朝廷并无钱粮安置他们,南方又多瘴疠,人们必然要自谋生路。此时只要用我们商议的法子让人去招募出海之人,把北海岛的情况说得好一些定能引得百姓出海。关键是要小心撇清官人与此事的干系。”
李不弃说:“好,那么此事就由子孝多操心了。只是不要可以宣扬黄河改道的事情。还有,此事你只抓总,待武备学堂开学时,你还要作先生呢。将来这些学生定然都是国家栋梁,让别人来教他们我不放心。”
姚刚惊问:“我们不派人宣扬,百姓如何知道?”
李不弃笑着说:“这么大的事定然有很多人想从中谋取利益,他们会替我们宣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