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章 洪涛微服私访记4
“啊!多出半两……”被洪涛问话的五十多岁男子正在cāo作jīng榨机,抬起满是汗水的脸全是迷茫,然后把眼神看向了在炒锅前忙活的人。
“这位客官从何处来?”这个男人比较年轻,三十岁左右。一般来讲在油坊里干活,cāo作jīng榨机的才是大匠。除了体力活比较轻之外,还能从最后一道工序里检查前面几道工序的完成质量,总体把控出油量。但洪涛觉得自己可能猜错了,这个男人才是油坊里说话算数的。
“我是河东路登州人士,家里没种油菜花,也没有油坊。不过早年间去湟州跑过买卖,见识过当地的大油坊,和里面的大匠也有熟络的。道听途说,但试试无妨。只试一锅,如果出油少了我来赔偿。”
如何让陌生人相信自己的话是个技术活儿,瞎说真不成。洪涛选了一个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爱信不信,我先免了你的后顾之忧。
“敢问先生尊姓大名?”看,只要一沾上钱字,有希望获得利益的一方立马就会客客气气,真没人会把利益往外推,尤其是在没什么损失的前提下。
“不敢,本人姓王,名大朗,商贾人家没有表字,叫大郎即可……”洪涛这个别扭啊,当初把化名的权利交给了王十真是疏漏,大郎……怎么听怎么觉得自己媳妇有可能叫金莲,这下连自己带长公主都被骂了。
“小人姓甄,这家油坊就是自家开办。巧了,我也叫大郎,看来是缘分,大郎请去后面坐坐,尝尝我们这里的土茶。”这个男人挺随和,也挺会说话,很有做买卖的天赋。不过他这个名字很缺德,合算别人的大郎都是假的。
“免了,我是途径此地,还有远路要赶。湟州人榨油的窍门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假的就假的吧,洪涛也不想去抢这个倒霉称呼。客套免了,洪涛打算速战速决,做好事不留名。
“大郎、大郎……此地**糟糟的不如边用茶边叙话。”甄大郎很有扑上来捂组涛嘴的意思。
“你读过书?”洪涛明白了,他是怕自己透露了秘方,将来会出现竞争者。
这倒很合理,买一套榨油设备,尤其是新式榨油机投资挺大,多一个竞争者就多一份风险。洪涛也不愿意给人家添麻烦,马上闭嘴不谈榨油方法,倒是对这位甄大郎有点兴趣了。看他的做派不像个普通农村富户,应该有点小学问。
“不敢不敢,上过四年补习班……”甄大郎闻言立刻换了做派,拱手作揖成了文化人。
补习班,这也是促进社在广大农村推广的基础教育系统。新学是给孩子的,但光靠孩子远远不够,青壮年如果看不懂说明书,很多农具、农肥和先进耕种方法就用不了,补习班就是为这些年岁大、不适合进入新学的人准备的。
“哦,为何没有继续考学?”四年补习班,这就差不多有小学加初中的水平了,洪涛设计的新学没有初中,小学五年高中二年,然后就能考长江学院。
不是凑合,而是没那么多知识可以教授,高中二年里有三分之一时间都是去社会实践,总不能教微积分和化学元素表吧。所以说甄大郎的学问已经很不错了,他家能开办油坊,肯定也不缺上高中的食宿费。
“……不瞒大郎,原本家中略有浮财,打算让小弟去瓜洲镇求学的。后来出了些变故,才不得不回乡……”甄大郎说起这个问题情绪上有些波动,但忍住了。
“甄兄附耳过来,榨油之法很简单,我讲一遍你就知晓了……”洪涛立马就改主意了,他最喜听百姓讲述倒霉经历,不是为了幸灾乐祸,而是往往能从中得到自己想知道的东西。这些东西光靠看盛世表象很难获得,必须谁惨听谁的。
榨油有什么窍门呢?洪涛刚才看了,甄家油坊的cāo作方法都对,但在细节上有疏忽。比如说对油籽的筛选不够,杂质多就影响出油率。再比如说炒锅温度控制不稳,不该让火焰直接烧灼锅底,应该垫上一层瓦片,由烧灼变为烘烤。
但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因素,能立竿见影提高出油率的办法特别奇怪,只需要在筛选、清洗、加热过的油籽里加上不到一成的麸皮……
这种办法让洪涛去想一辈子也想不到,但湟州工匠们实际cāo作了几年之后,无意中愣是给摸索出来了。原理嘛……洪涛到现在也没搞清楚,恐怕这辈子都搞不清了。
“啊!真的好用?”前两个办法甄大郎认同,而且一听这位王大郎就是内行,句句都说道点子上了。但是最后一个绝招他也想不通,明明为了筛除杂质,又是过罗又是过水的,最后再加上麸皮,那前面瞎折腾啥呢?
“试试无妨,这一锅如果出油少了算我的!要是多了,甄兄就赏脸与我去饮两杯水酒叙叙旧。本人不才比甄兄多上了两年新学,也算是同门了吧?”
洪涛对于甄大郎的疑问还是老办法,拿钱砸。结果嘛,百分之九十会多出油,剩下百分之十真没准不管用,干啥事儿都有风险。
试验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出油确实多了,而且甄大郎也保住了秘密。他把掺和麸皮的工序拿到了后屋去做,另外两个帮工根本不知道这个试验,也没觉察到出油量的些许变化。
甄大郎是个守信的人,虽然满脸都是对出油量提高的向往,还是老老实实跟着洪涛上了马车,向五里外的土坊镇而去。那里有家雕花楼很有名,当然了,有名也仅限于附近十里八乡,不管是菜品还是酒水都离风雪楼差太远太远。
“王兄,世上岂有如此荒唐之事,初来时我尊他们为师长,不时请教绝无怠慢。可家父这九十亩良田传自祖上,世代耕耘不辍,怎能以产量小为由强买强卖。那以后大宋的土地岂不是全要由摄政王一家把持,化肥、农药皆是他家所产,要论种地谁能望其项背!”
酒楼里不光菜品很一般,酒水也不咋地,最原始的米酒还没少兑水,喝起来满嘴酸味儿。但酒不醉人人自醉,满怀心事的甄大郎三杯酸酒下肚话匣子立刻就打开了。不是他生来快嘴快舌,而是洪涛那句同门的功效。
在这种偏僻乡里,几年前就愿意上补习班的实乃个例。学了那么多新鲜玩意,平rì里没人可以交流,怕是把甄大郎憋得不善。好不容易碰上个能交流的,不用问也愿意说说。
说啥呢?人和人交往,渡过刚开始的互相认识阶段以后,通常只有两个话题,炫耀或诉苦。甄大郎就是后者,他不是不想炫耀一下十里八乡独一份的榨油坊,而是油坊的来历真不值得炫耀,说起来全是悲愤。
他爹是个良田百亩的小地主,他除了老父母之外还有个小七八岁的弟弟。兄弟俩都已婚配,娶的还是姐妹俩,亲家住在江南东路的饶州,相距也不算太远。
一年前,当地县衙带来了工作组挨家挨户动员,要组建合作社种植油菜花。合作社也不算啥新鲜事儿,远的不说,这几年隔壁的临江军就办了不少,反响很大。据说加入之后收入确实增加,百姓的rì子也好过了。
但对于甄家来讲,合作社模式并没有太大好处。自己家的土地要听别人指挥让种啥种啥,产量高了不假,可地租大幅下降,背着抱着差不多,参与的兴趣不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