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历史军事 > 荆楚帝国简介 > 荆楚帝国最新目录

第四十四章 七年

    朝议的实质就是备战,只有先备战方才有实力救赵。不过毕竟是楚越联合,解决了收粟问题,代表自己部落立于朝堂上的竹忽然横插一个问题:为何一定要三年之粟,两年不行?

    “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虽涔旱灾害之殃,民莫困穷流亡也。故国无九年之畜,谓之不足;无六年之积,谓之悯急;无三年之畜,谓之穷乏。

    又云:什一之师,什三毋事,则稼亡三之一。稼亡三之一,而非有故盖积也,则道有损瘠矣。什一之师,三年不解,非有余食也,则民有鬻子矣。”

    负责高库的伯南从容而道,尽量让楚语不太利索的越人听懂。竹是年轻人,楚语学的很快,伯南说完他便道:“稼亡三之一,三年累亡一年,一年仅少一年之粮,何须三年之粟?”

    “呵呵……”不知谁忽然笑了,然后很多人跟着笑。

    “不佞也不知。”熊荆有些不悦,他不愿看到楚人嘲笑越人。“请伯卿解惑。”

    熊荆的出言让场面安静了下来,伯南揖道:“禀告大王,稼亡三之一确如越臣所说,三年累亡一年。然,毋事之人食粟甚多,常人一月食粟一石半,战时一月则需食三石,军中又有牛马,输运又有耗损短少,毋事之人一年需耗一年之粟,三年即耗三年之粟。余者虽在耕稼,然耕者皆是老弱女子,又无牛马,三年后稼当亡三之二。故云,非有三年之粟,不可为三年之战。”

    十分之三的人负责作战以及后勤,食量翻倍就要消耗十分之六的粟米,再加上输运的牛马,这确实需要一年的粟米,如果运粮的路程过远,可能还不止一年的粟米。

    楚军的情况是以水路运输,但二十人一辆随军马车的配置,加上短途运输需要的牲口,加上各县各邑正在建立的骑兵,等于把减去的陆路输运所需的牲口又补回来了。

    “竹卿,三年之粟可知否?”熊荆问向不解的竹。

    “臣知也。”竹讪笑,他没想到自己的问题把熊荆也扯进来了。

    “然。”熊荆对着他点点头,而后再看向伯南,“楚国未有什一之师,因为水运,也未必需要什二之力夫输运,你与大司马府商榷后再算三年粮秣之耗。”

    “唯。”伯南答应道。“臣今日便与大司马府相商,然臣仍要敬告大王,近年天相大异,尤以秦为最。秦王政三年,大灾,民大饥;秦王政四年,七月蝗,大疫;秦王政五年,蝗、疫、大灾;秦王政九年,四月寒,民多冻死;去岁,天下大旱,秦六月至八月不雨。

    而秦王政三年前之大灾,乃二十五年前上郡大饥,再往前,未见大饥,只是水灾地动……”

    “果真如此?”熊荆到没有留意这几年灾害,现在听伯南一说,顿时起了心思。

    “敬告大王,然矣。”右史出列答道。“此天弃秦也。”

    “天弃秦也。”群臣咀嚼这四个字,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大王,天确已弃秦,然臣以为当多积一年之粟。”伯南是个稳妥的人,最近几年天灾频繁,他就担心楚国什么时候来一场天灾,积粟全部都打战食尽,那庶民可真要饿死了。

    “诺。”熊荆点头称诺。“如此,当积四年之粟方可与秦人再战?”

    “禀大王,四年之粟当需九年。”孙余答道。

    “九年之后方可与秦人战?”熊荆心里咯噔一声,“赵国亡矣。”

    “大王,最短也需七年。”孙余再答。他此前的计算成七年本考虑到了大小年和灾年,减去这些,也要七年多时间,勉强算做七年。

    “七年?”熊荆心里再次默算了一下,觉得还是太晚。秦国第一伐三年,休息两年就是五年,第二伐将在第六年。如今齐国不盟,自己第八年再救,赵国真的能撑到那时候?

    “必要七年。”孙余点头。这是最短最短的预估了,再少就没有了。

    “不佞闻魏国每年余粮三千万石,齐人每年购两千万石……”熊荆悠悠说道,但他知道这是不太现实的事。楚国自己的粟麦可以靠铸币购买,魏国的粟米那就要真金白银了。除非……,在大梁北城搞房地产,把房价炒到几万钱一平,以让海量的楚国货币流入大梁房市?

    熊荆真是异想天开了,但又一想,大梁北城不正是租界嘛,还是魏国国都,那些魏国大夫想迁入楚国,何不在大梁北城买房,一户一幢别墅楼,每户售数十金、上百金不等,如果能卖出一万户,那就有数十万金。

    大王走神,朝堂上群臣并没有注意,他们主要在想七年后该怎么办,救赵不救赵?

    救赵有救赵的好处,不救赵也有不救赵的好处。救赵,秦国多一个敌人,楚国多一个潜在的帮手;不救赵,占领赵国后秦国又强大了一分,原来是据天下之半,灭赵后那就占了天下三分之二——可别忘了赵国和燕国是连在一起的;再就是马匹,秦国一旦占领赵国,楚国的马匹来源就断了,胡商那边也无法进行贸易。

    “禀大王,臣以为积粟之后当救赵国,不救,无马也。”成介等人揖告道,这是他们的意见。

    “大王,臣等以为当救赵。”此前激烈反对蓝奢盟赵的彭鬣也同意救赵。

    “大王,臣等亦以为需救赵,不然天下倾覆,楚国危矣。”驺开和大长老宋也同意救赵。

    “大王,救赵当断秦军之南路。”项燕一直不说话,他尽量等群臣表明自己的态度后再说。“当请赵使告知赵国……”

    “臣以为不应告之赵人。”淖狡反对道。“赵国多秦侯,赵知即秦知,不可也。”

    “大王,或可行孙膑之策。”昭黍说的很隐晦,但意思却很清楚:趁机收复旧郢。

    “大王容禀。”项燕并不同意昭黍的意见。“昔年孙膑攻魏救赵,攻魏成也,救赵却不成,魏军攻入邯郸方退兵返国。若行此策,复旧郢可成,救赵不可成也。”

    “哦。”熊荆不由多看了项燕几眼,只在朝堂上讨论战略并不合适,他道:“此事先交予大司马府筹划,他日再议。”

    熊荆对项燕说完又看向群臣,道:“此事议完,还有何事?”

    “请大王勿与齐人绝。”东野固带头揖道,说起了齐国。

    说到齐国自然会说起两国的姻盟。熊荆的态度很明确,不再娶齐国公主为后,但不与齐国断交,保持一般的外交关系。东野固等人却坚持要娶齐国公主,认为这是拉拢齐国的手段之一。

    只是,齐国自始至终都没有被楚国拉拢,称过东帝的齐人甚至有些看不起楚人,以楚语为南蛮鴂舌。齐人这种心理上的优越感有些人在意,有些人则还不在意。熊荆倒不觉得齐人太过骄傲,他只是不想娶一个懦弱之王的女儿,不想自己的儿子沾染上懦弱的习惯。

    婚姻是人生大事,除芈玹外,他还没遇到过别的动心的女子。若真要在他所见过的女子当中挑一个,那自然是芈玹,伏剑的芈曦也很不错,可惜两人同父,再就是魏女公孙嫣,勉强。

    朝堂上乱哄哄一片,反对与齐国继续联姻的成介等人,与赞成和齐国继续联姻的东野固等人激烈争辩。成介等人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就是认为齐国是另一个赵国,联姻后秦国如果伐齐,必会求救于楚。不救,楚国将陷入人伦上的被动。

    反过来,秦国攻楚齐国是不会救的,这点已经证明。即便齐王答应了,齐人也不会救,这点也已经证明。既然齐楚之间只能达到这样一种互相贸易的关系,那又何必要联姻?只要双方遵守穆陵关之盟,保持邦交友好就可以了。

    成介等人的理由和熊荆不同,这是现实的考虑。这样的考虑完全正确。君王联姻本就是外交手段,但这种手段不能频繁使用,很多时候使用只能一次,因为王后只有一个。既然联姻不能使齐楚邦交更进一步,那就没有必要把这个机会浪费在齐国身上。

    “荆儿不欲与齐人联姻?”朝堂上还未完全确定的事情,,次日赵妃就耳闻了,这日熊荆请安后一起用膳,赵妃特意说起了此事。

    “然。”熊荆的筷子悬在空中,他倒忘了向赵妃提这件事。“请母后恕罪。”

    “不娶齐女也好。”赵妃笑起。“荆儿未与齐国联姻时,赵使曾向我提起赢南公主,她比你小一岁……”

    “母后。”没想到赵妃说起了赵国公主,芈璊在旁边一个劲的笑。“荆儿年纪尚幼……”

    “呵呵。”芈璊笑的更欢。“还尚幼,宫外皆说王弟临幸过一个魏女。”

    “这是子虚乌有。”熊荆瞪了她一眼。

    “荆儿。”赵妃再道。“你是楚国大王,又已亲政,婚事应当早定。”

    “母后!”熊荆大急,“秦国正大举赵国,若与赵国联姻……”

    “若何?楚国难道不救赵国?”赵妃看着熊荆,意思非常清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