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5章 定计
第二百零二章定计
“既然策略定下来了,那殿下您就下命令吧,属下一定将事情给圆满完成。”程处亮拍着胸口保证道。
“下毒的任务用不着你,本宫叫你们来,是另外有事情。”李贞斟酌着语气道:“这件事本宫不适合亲自出面,而万一事情败露的话……所以……”
秦怀玉的脑子也不是白给的,立刻就明白了李贞的意思:“属下明白了……殿下乃是正人君子,这种阴毒的计策自然不会是殿下想出来的,是属下等人的意思,殿下本是极力反对的,只是属下们不忿那些老不死的,因此私下里联系了陈天禄,给他们下了水痘病毒……”
“没错,这件事是我小程做的,和殿下一点关系都没有,以后就算是别人查出来,那也只管找我就是了,我给他们偿命。”程处亮胸脯拍的邦邦响,就差指天划地的发誓了,要知道能给李贞背锅的机会可不多啊,现在难得有一次机会,在某一刻他甚至都打算主动将这件事暴露出去了。
“偿命不至于,咱们又没有杀人,只是整了他们一下而已,最多也就是一个不尊老,传出去后名声上受一点损罢了。不说这个了,还有一件事需要你们去做……”李贞笑了,同时也提起了另一件事:“俗话说演戏要演全套,我觉得如果只是让他们感染病毒,未免也太有点刻意了,他们很可能会闹起来……杜荷你和秦怀玉两人去给我找一些口风比较严,并且对我绝对忠心的将士出来,咱们也给他们种上水痘病毒,这样咱们自己人也感染了水痘,想来那群老不死的也没有资格再胡闹了。”
“这个办法好,这样一来谁也说不出什么来了。”秦怀玉道,然后一咬牙:“这样吧,既然做戏要做全套,那么光有士兵感染也不行,驸马你也给我种上吧,到时候我主动让他们看,倒要看看他们还有什么话可说。而且一旦军中传出感染瘟疫的消息,想来以后那些人也不敢再来了——毕竟被太子杀死和感染瘟疫而死虽然都是死,但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可以为他们的家人谋取福利,后者可是死的毫无意义,死了也是白死……正好可以破解了晋王和儒家的阳谋,没有了人的骚扰,咱们就可以安心继续出发了。”
“那就这么办吧。”房遗爱笑道:“不过这件事不能光让你付出,也给我种上吧,正好我的伤势还没有好多久,身体还很虚弱,更容易感染病毒,这样一来我们四个人中有两个都患了水痘,这样的话可信度更高一些。”
“好吧,那就辛苦你们了。”李贞心中感动,但也没有说什么,以后待自己登上皇位,再慢慢的补偿他们就是了。
“……”杜荷和程处亮虽然也很想表态,但凡事过犹不及,被感染的高层有两个就可以了,如果再多那就真的会引起混乱了,一旦所有的高层都被感染,那么军队无人指挥,寸步难行也就罢了,只怕军队本身都要出问题了。
陈天禄在旁边补充道:“其实这件事李贞感染水痘是最好的,只要你感染了水痘,那些老不死的肯定是不可能再接近你了……”
“太子不行,绝对不行。”陈天禄还没有说完,杜荷就直接否决:“晋王窃据皇位,无论他的手段如何,但此时终究是皇帝,有大义在手,支持他的人也不少。而虽然太子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但如今位置尴尬也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一旦传出了太子感染水痘的消息,只怕外面晋王立刻就会抹黑太子,说他逆天行事,遭了天谴之类的话……那么太子的正统性说不定就会遭受怀疑。何况就算不管名声,殿下也不能出一点差错,要知道殿下此时就等于是我们的定海神针,一旦他感染瘟疫的消息传出去,我们的军心就会立马出现混乱,各地支持我们的官员的态度也会出现摇摆,到时候再有晋王的奸细挑拨离间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啊。”
程处亮:“有道理,其实我也是不怎么赞成使用瘟疫病毒的……因为现在是紧要关头此时军中传出瘟疫的事情,本就会对太子的名声造成不小的损害……”
“但现在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吗?而且……”说到这里,李贞冷笑道:“而且本宫的名声可不是那么好损害的……秦怀玉,明天当消息传出去之后,你如此这般……”
听完李贞的计策,房遗爱大乐:“哈哈哈,这个办法好,将屎盆子扣在他们的头上,就算是杀了他们,外界也不会再说我们的不是了。”
程处亮也问道:“也就是说,一旦将黑锅扣在他们的头上,那我们就可以宰几个老东西解解恨了?太好了,我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这帮老东西自从来了之后,可是给我们造成了不少的影响啊,只可惜我还不能动他们……现在好了,我明天一定要多杀几个,以泄我心头之恨。”
李贞大吃一惊:“不是吧?你连老头子都不放过?你还真的准备要杀人啊?”
“当然了,不杀几个我心里不痛快,而且殿下您也别说我们,就说您吧?您被他们骚扰的是最严重的,属下就不相信您没有对他们起过杀心?”房遗爱鄙夷的看了眼李贞,如果李贞从始至终都没有对那帮老头子起过杀心的话,那他也就不是那个杀人无数的大唐太子了。
“……”李贞羞恼的瞪了房遗爱一眼,他自然也是起过杀心的,而且次数还不少,几乎平均每天都要有四五次。这帮老东西说实话真的太过分了,他们对于李治篡位的事情只字不提,只是劝李贞放弃争斗,要让他效仿孔融让梨,学习王泰(王泰推枣)等等,又说了春秋宋国宣公兄终弟及、宋穆公让位侄子与夷(宋殇公)的典故云云,要么旁敲侧击,要么直言不讳,就是想让李贞退出皇位争夺。
李贞气坏了,王泰的下彻好一些,孔融可是被曹操给宰了的啊,更不要说宋宣公了,这可是宋国十世之乱的起始者啊,要不是他搞了一个兄终弟及,后来宋国的前几次混乱未必就会发生,而没有了前几次混乱,后面的历史就会改变了。而没有了十世之乱,宋国也未必就不会成为春秋第八雄——要知道宋国的底子是很好的,比起七雄也差不到哪里去,如果能安心发展的话,国力真的不会弱于七雄多少。
这帮老不死的是什么意思?他们是在诅咒自己是孔融吗?还是在说大唐未来的下翅和宋国一样,混乱不堪呢?如果不是没有公证人,就凭着这个理由,李贞就可以将他们给杀了。
但是很可惜,李贞做不到,因为没有第三方人在看着,一旦李贞将他们宰了,那么他的名声也就坏了。甚至连碰李贞都不敢碰他们,否则第二天就会传出李贞不敬老的谣言出来,损害的依旧是他的名声——其实也不是没有别的办法解决这些人,李贞的顾问团就给了他不少解决的办法,问题是李贞觉得不值得,再加上他们只是一群老学究,并不能对自己造成什么损害,李贞也就没有费心思处理他们。
结果他们看李贞拿他们没有办法,居然越来越放肆,有的人甚至直接都指着李贞的鼻子破口大骂,甚至都有诅咒李贞去死的,说李贞就是祸乱大唐的根源,说什么只要李贞一死,大唐就会平稳云云,将李贞气得啊,好多次都恨不得杀了他们。
但道最后关头,李贞终究是忍住了,因为他明白自己不能杀,一旦杀了他们,就会落入了儒家的陷阱之中——这帮老东西就是一群诱饵,是儒家和李治专门送过来让自己杀的,所以他们可以用各种方法刺激自己,为的就是让自己动手将他们杀了,可一旦自己真的杀了他们,那么自己的名声就臭了……
一直到今天,他们给自己下了最后通牒,李贞的杀心差一点看压制不住了,自己堂堂大唐太子,什么时候受过这种屈辱?而且还被一帮老头子如此逼迫?在那一刻李贞的杀意几乎要溢出来了,不过最后的理智让他再次压制住了杀意,但也让他打算彻底解决这件事情,而一旦事情解决,那么这帮老不死,包括他们家人的性命……
“不说这个了,大家都快去准备吧,天已经快亮了,等这件事解决之后,剩下的你们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李贞强行转移了话题。
“是,属下告退。”大家也都不说什么了,告辞离去执行各自的任务去了。
第二日,齐贤起了一个大早,他是滑州当地耆宿之一,也是滑州地界上顶顶有名的长者,其所在的家族虽然不是顶级的世家,但也是当地一霸,再加上他的学问不俗,因此被儒家选中成为此次任务的带头人。其实他是很不想来的,因为他和那些半截身子都已经入土的人不同,他因为保养有方,因此虽然已经六十九岁高龄,但身体却是相当的健康,满头的头发依旧乌黑发亮,满嘴的牙齿甚至比一些年轻人都更加的坚固,他觉得照自己的身体状态,自己至少还有三十年可活,若是以后无病无灾,哪怕是活过一百岁都不成问题。
因此对于儒家下达下来的任务,他是真心不愿意接受的,毕竟按照如今的态势看来,晋王也只是掌控了长安城附近的地盘,就连关内道都没有彻底完全掌握呢,因此虽然晋王有百万雄兵,但齐贤很清楚打仗从来都不是按照人数多寡来决定胜负的。
而与晋王相反的是太子,太子虽然看起来只有二十万大军,还都是从海军调来的海军陆战队,但可不要忘了,太子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更有数十万少年军支撑,又掌握了岭南以南千万里河山,哪怕是最终此战太子战败,除非他死在这一战中,否则拥有岭南作为退路的太子,只需要慢慢发展,卷土重来犹未可知,甚至以如今他的底蕴,回到岭南后重整军队再次打回来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所以齐贤是打心眼里不愿意在这个时候站队,尤其还是站在了占据了相对优势的太子的对立面,更是他所不愿意的。只是大趋势之下,个人意志只是沧海一粟,想要硬抗无异于螳臂当车。如今儒家所有人都选择了晋王,那么作为儒家的一份子,齐贤就不得不站在儒家一方,除非他主动脱离儒家。
但这可能吗?齐家以儒学立家,儒学就是齐家的根,脱落了儒家,那就等于是抛弃了自己的根,虽然脱离了儒家或许能保证自己家人的性命,但没有了根本的齐家,只怕也很快就会支离破散。何况成了儒家的叛徒,儒家又岂能不对他进行报复?而失去了根本的齐家,又哪里能挡得住整个儒家的攻势?只怕那边太子与晋王的决战都还没有结束,这边他们齐家就要被儒家给吞噬的尸骨无存了吧?
因此哪怕是心中再如何不情愿,齐贤还是选择了接受任务,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件事未必就是绝路,或许是齐家崛起腾飞的一个机会也不一定,一旦晋王赢了,那么作为他的支持者,又付出了家主死亡的齐家自然会成为大功臣,又有整个儒家人扶持,齐家必然会飞黄腾达,而能以一己之身将整个家族崛起,他齐贤必然会成为齐家最大的功臣,被万世传颂……想到这里,面临接下来的死亡,齐贤不但不觉得恐怖,反而有些迫不及待起来了。
当然,能让他如此心甘情愿的赴死,出了儒家答应的扶持之外,还有来自皇帝的圣旨,里面隐晦的提出了只要能够抹黑李贞,齐家包括所有赴死的家族,都会得到皇帝的重赏……皇帝的亲口保证,这才是齐贤如此甘愿赴死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