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 仁义就是一个笑话
徐庶去找到了简雍,并将组织百姓一同去江夏的事情说了出来。
简雍是刘备的同乡兼死党,行政能力很不错,更重要的事在辩论之上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详细来说的话,简雍属于那种能够最简单的话表明自己观点的人,而且还可以说服别人。由于这个特点,简雍在刘备军中颇受重用。
徐庶和刘备安排的事情,简雍是满口答应下来的。他想着刘备去江夏是必须要有百姓跟随的,要不然怎么可以凸现出刘备的光辉形象呢。刘备要是没有光辉形象,他们这些跟着刘备的人又算什么呢?
徐庶让简雍如果出现什么意外就通知他,简雍也满口答应。
只是简雍内心不以为然,刘备有事情让他去做,徐庶这个军师还要过问,会不会管的太宽了。
对于徐庶受到刘备的重用,简雍虽然是认可,但内心是有点不舒服的,想他简雍跟随刘备那么多年,也算是一个心腹了,也没有见到刘备那么重视他。
看到简雍答应下来,徐庶也就放心了。一切都安排妥当,现在徐庶就要带着张飞和魏延前往去阻止吕布和关羽的脚步了。
简雍马上前去面见刘备,刘备语重心长地和简雍说了一大堆,意思只有一个希望简雍可以尽最大的能力做好这件事情。
简雍带着自己的心腹扩散到了南阳各地,开始为刘备南下江夏造势。简雍觉得这不算什么难事,刘备在南阳可是广施仁义的,百姓们肯定愿意跟随刘备的。为了能够更贴切的效果,简雍和他的心腹都乔装成普通百姓混进去。
简雍发挥了他的口才,用唠家常的方式和普通百姓聊聊。简雍不断地述说着对刘备的敬仰,还有对战事到来能不能躲避战乱,又试探性地说出了刘备可能要躲避战乱前往江夏的意思。
可是最后的结果却让简雍大大的意外了。当简雍在百姓中说着刘备可能离开南阳的时候,百姓们似乎没有太大的反应,甚至还有百姓露出了期待的神色。
这就让简雍奇怪了。
有几个商贾模样的人为简雍解惑了。
原来百姓们早就知道与南阳郡交接的刘玉治下领地的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了,他们有些人还十分期待自己能够成为刘玉治下的良民。这些走南闯北的商贾都看过诸侯们治下的情况,南阳的百姓都想知道刘玉那边的情况,在做买卖的时候,这些商贾自然不会小气到不告诉他们。
刘备和徐庶等人或许忘记了一件事情。南阳郡从光武帝开始就是天下人口比较多、经济比较富庶的郡县之一。可是经历过黄巾之乱,又经历过袁术和曹操的争夺,袁术和刘表的争斗,整个南阳郡的百姓是受够了战乱的苦日子。如今安定的日子都过上几天,南阳又迎来战乱,颠簸流离的日子不好过,百姓们干脆就不走了,上面的大人物怎么打都是他们的事情,自己这些小人物只有有口饭吃就可以了。
而且关键的是,要是南阳被刘玉给占据了,以刘玉这么多年来实行的政策,南阳肯定会收到刘玉的特殊照顾的。百姓们虽然不识字,但也听说了经过大战后几乎变成平地的兖州就得到了刘玉倾国之力的恢复,现在都恢复过来了。
百姓们都是实在的,神武皇帝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百姓能够安定生活,好好地当个顺民不就万事大吉了。
有这么好的珠玉在前,百姓们怎么可能会离开南阳。更何况刘玉还是皇帝,是先帝的长子,立长立嫡,妥妥的根红苗正,真命天子,百姓们内心可是百分百接受的。
而且百姓还反过来劝说简雍,不要跟着刘备去江夏,神武皇帝一来,那好日子就不远了。
简雍当场傻眼,敢情刘备之前的仁义对这些百姓都是没用了的。
简雍虽然遭遇到了挫折,可是他并没有放弃,这群百姓不认可他的想法,他不相信其他百姓中也是这样的。
现实往往都是残酷的,简雍跑了十个地方,十个百姓中有八个是不愿意跟着刘备去江夏的,剩下的那两个是受过刘备恩惠的,只是他们也是飘忽不定,既感激刘备又对刘玉充满向往,一时间难以抉择。
摇头叹息的简雍只能将所有的心腹都汇集过来,想看看其他人的成果如何。
简雍这么有口才的都这样了,他的心腹都是无名之辈,成绩哪里有比他好的。
好吧,简雍算是知道结果了。
简雍垂头丧气地回到刘备身边,将这个很不好的结果告诉了刘备。
刘备最在意的是什么?就是他的仁义大名!
但现在的事实就是刘备的仁义被南阳郡的百姓给狠狠地打了一次脸。
“混账!”刘备动怒了,多年来的仁义居然换回来这么一个结果,这让他如何不怒。
简雍以为刘备是责怪他,顿时请罪道:“主公,是在下无能。”
刘备知道简雍是误会了,但他也不明说,毕竟简雍没有办好差事,身为人主责骂几句是正常的。
“宪和,你带领兵士在所有的大街小巷都宣传一下,刘玉残暴之师即将来临,南阳郡很快就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本皇叔仁义无双,不忍看到百姓生灵涂炭。本官为了南阳郡百姓的身家安全,准备了大量的船只让百姓可离开。”刘备沉声说道。
“是!”简雍觉得刘备这是白费劲,百姓们愿意听从就奇怪了。可是刘备既然都命令下来了,他也不好反驳。
简雍飞快地带领着士兵在南阳城的大街小巷不断地宣传着。
如同简雍想的那样,百姓们没有任何想要和刘备去江夏的意思。
刘备知道这些刁民是不准备做他的顺民了。软的不行,就来硬的。
“本皇叔可不是那种心慈手软之辈,你们不听话就不要怪本皇叔心狠手辣了。”刘备恶狠狠地想着。
越想越气的刘备更是直接拿出一把宝剑砍在了桌面上,可见刘备心中的怒火是多么的大。
刘备思来想去,最后叫来了糜竺。
糜竺刚才在整理刘备的后勤,作为商贾出身,糜竺在钱粮方面有着别人所没有能力,刘备就把后勤的事情交给了他。
听到刘备召唤,糜竺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到刘备面前,说道:“卑职拜见主公!不知主公有何吩咐?”
糜竺现在已经不是刘备的大舅子了,就算是也是过去式了,糜竺知道自己要想在刘备阵营中混下去,这低调是必须的。
刘备或许在那方面有点力不从心了,他虽说没有再娶妻,可是侍妾可是不少的。可这么多年的耕作,却一点收获也没有。刘备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行了。
话题扯远了。
刘备原本对糜竺很重视的,毕竟糜竺在刘备身上可是投资了不少,甚至把自己貌美如花的妹妹都送上了刘备的床榻。可是这份重视随着糜氏不在,刘备被赶出徐州开始就越来越少了。
要不是糜竺和糜芳是有点能力的,刘备都想把糜家两兄弟给赶走了。
糜竺现在在刘备这里就是可有可无的人了,他之前的投资都被刘备浪费了,钱粮的事情虽都可以做。换句话来说,糜竺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刘备淡淡地说道:“子仲,你带着一些军士去安排百姓一同前往江夏。”
糜竺傻眼了,这是什么事情啊,安排百姓一同前往江夏?可百姓几乎不会愿意跟着去的啊。糜竺的脑子很好使,他一下子就明白了事情的始末了。刘备想要去江夏躲避刘玉的攻击,可是江夏那边的人盾少,需要南阳这边的人口来补充过去。可百姓们不愿意去,刘备也不能明面上强求。只是刘备是一定要让南阳的百姓一起去的。刘备是仁义的刘皇叔,那么他就不会做出逼迫百姓的事情,所以这事情就只有其他人来做了。
也就是说刘备需要一个坏人来做这件事情,而糜芳十分不幸的被刘备挑中了。
糜竺现在感到一阵伤心,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都是付之东流了,刘备根本就没有想到他的好,居然让他来做这么一件坏事。要是传了出去,刘备一定不会承担这个责任的,所有的骂名都让糜竺自己来背。
“怎么?子仲,你还有疑问么?”刘备还是一副淡然的表情,仿佛没有任何情感的机器。
糜竺内心叹了一口气,自己还在刘备阵营,刘备就是他的主公,他必须按照刘备的意思去做。
“卑职遵命!”糜竺轻轻地点头,然后转身离去了。
其实糜竺这样是对刘备很不尊重的,可刘备不在意了。糜家两兄弟的利用价值也就那样了。只要到了江夏,刘备都准备把糜芳的军权给夺回来,然后把糜家兄弟给打发了。可以说,糜竺糜芳两兄弟是多么的可悲。
糜竺带着一大堆士兵把整个南阳城的百姓都集中了起来。
百姓们不知道眼前这个刘备的官员要做什么,凭印象,百姓们依稀知道这个官员姓糜,名声还是不错的。
糜竺在所有的百姓面前再次宣读了刘备的命令,百姓们都议论纷纷,原来这是要让他们去江夏啊。南阳郡很快就要投入神武皇帝的怀抱了,百姓们可不愿意跟着刘备离开。
糜竺暗叹一口气,看来这个恶人自己是一定要做了。
糜竺给身边的一个武将使了一个眼色,武将明白糜竺的意思,发出一声大喝。
所有的刘军士兵都拔出了刀子,锋利的刀刃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刺眼。
百姓们慌了,这是要用强来的节奏了。刘皇叔怎么会这样啊!?
“你们这是强逼!朗朗乾坤之下,你们敢动手么?本以为刘皇叔仁义无双,没有想要是如此无耻的小人,在下等人一定会向世人揭穿刘备的真面目!你这为虎作伥的走狗也别想好过!”几个读书人从百姓中走出来指着糜竺大骂。
几个士兵提着刀子走了过来,锋利的刀刃划过了这几个读书人的脖子。
糜竺不忍地闭上了眼睛,他真的不愿意这样。
几个读书人捂住脖子倒了下去,临死之前还指着糜竺,意思就是做鬼都不会放过他。
鲜血就是最好的警示,百姓终于明白仁义的刘皇叔和其他的官僚都是一样的。自己这些草民如同不听话,那么仁义的刘皇叔也会动刀子的。现在看来,仁义真是一个笑话啊。
糜竺身边的武将出来喝道:“主公仁义无双,为了你们的安全着想,准备活路给你们,你们却不领情!这几个妖言惑众的已经被处理了。现在你们还领不领情!?”
百姓们还有其他选择么?不领情,你就要动刀子了。百姓们选择了沉默。
“嗯,看来你们都是默认了。赶快去回家收拾细软前往渡口,主公在那里准备了大量的船只给你们。要记得,你们是自愿的。而且是主动要求跟随主公的。如果本将听到一点不对的声音,这手里的刀子可是不讲情面的。也别想有其他心思,本将手里头可是有着你们的户籍的,如果清点少了一人,全家都到地下去团聚。”这个武将举着刀子不断地威胁道。
百姓们在刘备部队的看管下,一个个返回自己的家中收拾细软,他们的内心已经把刘备给恨死了,不断咒骂刘备是个断子绝孙的家伙,日后不得好死。
糜竺摇头叹息,要是以后这事传了出去,刘备百分百把自己推出来做替罪羊的。到时候,断头台就是自己的归宿了。
“回禀大人,小将已经按照你的吩咐做好了。”这个武将恭敬地对着糜竺说道。
没错,武将的话都是糜竺教的。
糜竺笑道:“将军客气了。辛苦将军了。不知道将军名讳?”
糜竺之前只是看到这个年轻武将长得英武,所以才挑选他做这次的发言人,没想到做的这么出色。
武将恭敬地说道:“小将陈到陈叔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