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李夫子
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边,因依汉使搓。
石榴原产波斯(今伊朗)一带,公元前二世纪时传入汉朝,正是那位西汉博望侯张骞带回来的。晋张华的《博物志》有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其后几千年间,石榴又有山力叶、丹若、金庞、天浆等别名。
咽下口水之后,赵彦不免想到了曾经因为兴趣,而在花卉市场买过的一盆石榴树盆景。那盆石榴盆景花了他一千多大洋,精心养护了几年后,外表看来树干古朴,根多盘曲,枝虬叶细,花艳果美,非常漂亮。
王大户私底下与赵彦说过,回去后让他与王麟一起跟着请来的先生读书,反正束修给了,教一个是教,教两个也是教,赵彦自然是想也不想便同意了。
此时赵彦又想到家中生活逐渐富足,读书之余,倒是可以重新培育几株盆景,既是兴趣爱好,也算是陶冶情操,另外若是以后万一做不了官,又没了经济来源,自己也可以靠卖盆景为生。
虽说盆景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这时代精于此道的人必然不少,不过自己来自后世,见识眼界以及匠心自然也有独到之处,做出来的盆景未必便比那些人差了。
转瞬间赵彦又想到前面小轿中的李岩李知州,这是一位见钱眼开、靠溜须拍马上位的官吏,赶着韩知府的后脚跟来到衡水县城之后,虽然对于未能与韩知府会面而颇为懊恼,但是县里豪强大户们的孝敬却冲淡了其沮丧之心。
后来得知鸿宾楼中赵彦与韩知府的那一番对话,这位李知州又特意召见赵彦勉励了一番,言语中谈及科举也多有暗示之意,就差直接说:小子,你赶紧报名科举,县试这一关只要过得去,本官一定让你过得去,到时候见了知府大人,别忘了替本官美言几句就行。
对于知州大人的美意,赵彦是唯唯应诺,言及回到深州后便发奋读书,必不负知州大人与知府大人的属望。
一路且行且走,非只一日后终于回到了深州。李知州在州城南门与王大户道别时,特意殷切的嘱咐了赵彦一番,无外乎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的话,末了又隐晦提及如今县试只重首场,而这位知州大人又对四书中,《大学》里面的‘苟日新日日新’之语颇为赞同。
话说到这个份上,赵彦如果再不明白就是傻子了,这位知州大人明显是将明年县试首场的考题‘无意’中告诉他了,就算不考这个,估计也相差不远,为了能贯彻新任的韩知府的意思,李知州也算是彻底把节操给丢下了。
赵彦对李知州自然是感恩戴德,目送李知州的小轿离去后,便随着王大户回到旧州镇,着急忙慌的借来纸笔将这句话记了下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眨眼间一个月过去了,赵彦生活中的一切已然步入正轨,最起码他是这么觉得的。
赵彦父子的新家就在王府隔壁,虽然占地不大,却也是独门独院,院墙外是一条无名小溪,小溪周围是遍地的青草绿树,颇为清静自然。
自己父子二人能有今日的境地,除了儿子偶然得来的调酒秘诀外,还离不开王业王老爷的提携,赵信感念在心,安顿好家业后,便一门心思扑在了酒坊上,每日早起晚睡,赵彦平时倒是难见其一面,倒也乐的没有人约束。
王大户为王麟延请的西席,乃是镇上的一名落魄秀才,姓李名隐,字处叔。其家境本也不错,奈何永乐末年考中生员后屡试不第,之后家业逐渐凋零,其夫妇二人又无子嗣,为了生活,只得答应下王业的邀请,成为其两个儿子的家塾坐馆先生。
王业的大儿子王麒考上举人,前些日子又实授了陕西一地的知县,李隐对其颇为欣慰,只是转过头来再看王家二少爷王麟,这位李夫子便只剩下满脑门的官司。
在李夫子看来,这位王二少爷性情鲁莽、厌文喜武、拙口钝腮、愚笨至极,实在是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只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为了生活,这位壮志已失的李老秀才也只能忍了。
近日不知又从哪里来了一名半大少年,这名少年倒是颇有好学之心,脑筋也还算清明,只是也不知其开蒙的先生是不是滥竽充数,教授的《三字经》前面还算通顺,后面的什么“清世祖,膺景命”、“由康雍,历乾嘉”实在是大逆不道、狗屁不通,只把李夫子气的七窍生烟,险些背过气去。
其后,在其位谋其政,李夫子本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道风骨,强行按捺下胸中的暴戾之气,一手持书,一手持棒,誓要将赵彦脑子里面那些‘歪门邪道’的思想荡涤干净,自此对赵彦开始了‘惨无人道’的精神洗礼。
深宁居士编纂的《三字经》背完了?嗯,滚瓜烂熟、一字不差,你且倒着背一遍看看。咦!竟然倒背如流,算你厉害。
今日讲《千字文》与《百家姓》,什么?竟然也能倒背如流了C吧,那你倒着背一遍《孝经》看看。还没学?那是老夫疏忽了。
《易经》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可知民之行,莫大于孝,明日老夫便开始授你《孝经》,不求你能倒背如流,只求你能深明其意、以正本心。
“咳咳,今日开始讲《孝经》,且随老夫念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李夫子身着一身蓝色棉布直裰,表情严肃的坐在书桌后,听赵彦与王麟有气无力的念完后,手中戒尺啪的一声拍在桌上,问道:“此乃《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篇,彦哥儿可知何意?”
李夫子手中戒尺长七寸,厚半寸,宽一寸,上书‘蒙以养正’四个篆字,这可不是摆设,打在掌心上生疼。
初时,赵彦旁敲侧击询问李夫子,以‘苟日新’之语应如何做八股文,之后可是没少被李夫子用手中戒尺惩戒。
此时一见这须发灰白的小老头儿,用两只小眼睛‘虎视眈眈’的盯着自己,赵彦顿时精神一振,将方才所念文字在脑中过了一遍,而后答道:“回先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教育其弟子曾子,人的一切都是父母赋予,此乃孝道的起始……孝,最初应该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君王,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是以,《大雅》中说∶思念你的先祖,修养自己的德行。”
李夫子暗地里赞了一声,他对赵彦的回答颇为满意,不过矜傲始于纵容,他教育学生可不会成天在口头上夸赞,只见其面无表情的点点头,说道:“尚可,且听老夫讲解一番。”
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孝经这四本书,乃是这时代通用的启蒙书籍,赵彦虽然无奈,在李夫子的坚持下,却不得不静下心来从头到尾的学了一遍。直到得到李夫子肯定之后,赵彦才开始研读起四书中的《大学》,此时天气已经开始炎热起来,恍惚中竟是到了五月仲夏时节。
俗话说:五月槐花香。乡间路旁的槐树长的枝叶茂密、绿荫如盖,其上的槐花皱缩卷曲、重叠悬垂,花香清幽、沁人心脾,单只是闻一闻就让人陶醉不已。
今日恰值休沐,赵彦拿着书册来到院墙外的小溪旁,本想在树底下乘凉看书,不想扭头看到一棵大槐树上满树鲜嫩的槐花,由此不禁想起自己穿越之前,小时候每逢槐花盛开的时候,总会弄下一些槐花回家,或闻香或生食品甜,别有一番童趣。
如今斗转星移,虽然自己身边的人和物都不是曾经的那些,甚至连这具身体也不是原装的,可是何妨借由这些槐花,再追思一次当年的童趣呢。
想到就做,赵彦将书册放好,而后将袍裾袖子掖进去,噌噌噌几下便爬上了树,而后毫无怜悯之心的将几枝槐树枝掰断,扔到了地上。
等赵彦利索的下地后,拍了拍手掌,拾起一根槐树枝摘下几朵槐花正要往嘴里塞,却听不远处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岂有此理,真是有辱斯文。”
呃……李夫子!老夫子气喘吁吁的走过来,走近之后只见其两颊潮红,额头大汗淋漓,前胸的单衣湿*漉*漉、汗津津一片,显然是在烈日下赶了不短的路。
“夫子,您且在树荫下稍待,学生去家里取水来让您解解渴。”赵彦将手里槐树枝一扔,拔脚就要往家走。
李夫子冷着脸说道:“不必了,老夫不渴。”
赵彦停住脚步,尴尬的搓了搓手,而后将袍袖捋正,问道:“夫子所为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