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算盘
唐府一行被请至内庭,由一众宫人好生侍奉,各式各样新奇的瓜果点心被捧上前,一应需求,无不满足。只是门口立了不少人,怕是不得随意走动。
苏木收回视线,落到手上青白松软的糕点上,似认真品尝。唐府一行也都静默安坐,无一人生怨,无一人越矩。
直至月上柳梢,才有宫人来报,唐大人一行在宣正门等候了。
彼此,圆月高挂,饶是夜深,整个宣正门也被皎洁的月光照得透亮,仿若天明。
三人并立门前,并未交谈,见亲眷出门,面上神色才有松动。
苏木顾不得旁的,直直望向老爹,见他神色怠倦,忙奔了过去。
“爹,没事吧?”
苏世泽看向唐家父子,而后摇头,并未答话。
她便晓其意,此处不是说话之地。
若来时,苏世泽与父子二人同行,苏木随了母女俩,队伍绕着皇城先至苏宅,再往唐府。
夜已深,街上的更夫开始打梆子,各处虽红灯高挂,屋子里却已熄了火。
然正府街北,苏宅却灯火通明。
小厮于门口张望,瞧见唐府车队行来,急忙赶回屋内报信儿。
父女二人辞谢后,下了马车,见吴氏娘几个正急匆匆的推门出来,心才舒缓下来。
吴大爷站在最前头,佝偻的身躯似乎一下就直了,“回来就好X来就好!”
旁一众奴仆见当家的回来,也都抱拳擦掌,欢喜非常。
吴氏还是白日那身衣裳,面上挂的不知是喜还是忧,眸中晶莹,将落未落,“可算回来了!”
“里头说罢!”苏世泽搂过妻子,轻轻拍着她的肩,以示安慰。
一大家子相携进屋,堂屋的灯点得透亮,吴氏忙就吩咐丫头们把灶间热菜端上来。
宴席上山珍海味多,父女俩却没吃几口,席散后又耽搁半天,肚里早打起鼓。
吴氏和吴大爷忧心如焚,哪里吃的下,顾着小六月,好歹吃了两口,到这会儿,也是腹中空空。
一家子围在一起,桌上饭菜虽是剩下的,却比吃龙肉都来的珍贵。
吴大爷抿了两口酒,这才问话,“咋回事哩?”
这话一出,一家子都望过来,苏世泽将一块小炒猪肉嚼碎了咽下,竟不知从何说起,便巴巴转向女儿。
苏木喝了一口鸡汤,觉着肚里暖呼呼的。不过一场宴席,仿若过了一个世纪,那些国家利益,权利争斗,离她们太遥远了。只怕老爹还没明白过来,究竟是怎样一场阴谋较量吧!
一家子都是憨实本分的,她不想说太多,使得整日担惊受怕,于是去重就轻道:“番邦使臣到访,以马匹换茶叶,咱家是皇商,进贡的茶叶又是极品好茶,请去赴宴,不过想着展示咱大周的茶道。”
苏世泽一愣,是…这样吗?
他没反应过来,吴大爷倒是欢喜上了,“原来是好事啊O着咱烂操心了!”
吴氏也跟着欢喜,可见丈夫神色不对,便拉着苏木,“木丫头,你阿公说的可是?”
苏木笑笑,“是哩!”
得她肯定,满屋子的人才真欢喜,原来是得了赏识!那宫宴本就不是寻常人家好去的,巴巴请去,还在殿前露脸,可不就是喜事!
就在苏宅一片欢腾,“嘭”的一声巨响,整个京都上空绽放出五颜六色的烟火。
新的一年,到了。
回到屋子,苏木眼皮都快抬不起了,吴氏晓得她同绿翘劳累,便让自己院儿的丫头过来伺候梳洗。
“这儿有我就好,你们都回去吧!”绿翘自丫头手里端过面盆,将人打发回去了。
苏木坐在妆台前散发,昏黄的铜镜中见绿翘一脸慎重的走来,将面盆放在架子上,一面拧着水,一面道:“小姐,路上云青拉着我说话了,他讲今夜不光为着接待使臣,还于三王爷选妃。”
“三王爷?”苏木眉头一簇,皇族亲脉坐了一排,竟没留意这个人物。
绿翘点点头,将热巾帕递给她,“三王爷是贵妃娘娘之子,那娘娘似与孟夫人交好,其中弯弯绕绕的关系,奴婢也不明白,可云青说将这些话告知您,您自然就懂。”
苏木的困意去了大半,今朝未立太子,争斗的风险不言而喻。贵妃于宫宴为儿子选妻,着实奇怪,瞧上哪家姑娘,大可请到宫里坐坐,随便寻个由头还不简单?除非…除非此人身份特殊,不便进宫。
她顿觉后脊发凉,莫不是…是自己?
自知不是倾城之姿,那便另有所图,不过一身茶艺,百亩茶园,万贯家财。然这几样,于那三王爷都是助力。自个儿的出身自是做不得王妃,最好不过纳为妾侍,真是打的一手好算盘!
孟夫人…
怪得自家能进宫她点不意外,倒是巴着唐夫人不放,怕是坏了她的好事吧!
如此,突然被邀进宫,也说的通了,该是孟大人从中作梗。若是圣上旨意,早与其他官员同时得到消息才对。
只是…为何她能安然出宫?内殿等候怕是贵妃的意思…
“云青还说什么?”苏木忙问。
绿翘挠着脑袋仔细思索,茫然的摇摇头,忽而想起,欢喜道:“小姐不必忧心,这些唐少爷自会解决。再就是您今日有功,却都归到唐家,唐老爷、唐夫人不日定要致谢的。”
说着朝苏木挤挤眼,自家小姐于唐家有恩,唐夫人再不会看不起人了,那小姐和唐少爷的事儿,不就能成了!
苏木无奈笑笑,“你呀,高兴得太早了!”
绿翘却笑意更甚,她就是高兴,小姐聪明又能干,定能赢得欢心。连骄横的唐小姐都与自家小姐成了好友,嫁进唐府不过早晚的事!
不似福保村,过年走亲访友,京都的人大都守着自家宅院,或逛集市,或外出游玩。
苏家于京都并无亲友,便省去了这项活动,一家子都不是闹腾的人,关起门儿来捯饬吃食,也还自在。
苏木年前让人做了两副麻将,这不,于院儿里安了两桌,一屋子的人轮流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