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初入京城
京城城南,永定门城楼下。
天刚摸摸亮,守军披着件大衣,打着哈欠,从城楼摇椅晃的下来,吱嘎嘎推开两扇厚重的城门。
一辆风尘仆仆的马车,显然已在城下守候多时了。
正在打盹的车夫,见开始放行,吆喝了一声,牵着马缰将车引到城门下。
“你们这是打哪儿来啊?这一大早的,赶着要进城办什么事啊?”守军问道。
“回爷的话。咱们是从山东来,小的是城中木大人家中的车夫,此行乃是受老爷托付,去老家接小姐回府。因赶着进京选秀,所以一路上走的急。”车夫如实回答道。
守军打量了车夫几眼,道:“木大人?哪一位木大人?这城里姓木的大人可是多了去了。敢问你家大人名讳,在哪个衙门口当差啊?家又住在何处?”
车夫恭谨道:“回爷的话,我家大人名叫木凌柱,夫人说大人原来在礼部当差,现刚调任万岁身边任四品典仪,家住宣武门炭儿胡同。”
“哦。”守军耷拉着眼皮,来到马车轿门前,掀开帘子往里边验看了一眼,确实是位清清秀秀的小姑娘,抬手一挥。懒洋洋道:“走吧......”
“是。”马夫行了个礼,回身牵了缰绳,翻身跃上马车驭位。
“得......驾......”随着一声高声吆喝,马车的四轮吱扭扭转动起来,缓缓向北逶迤而去。
守军看着他们消失的方向,想念起乡下自家儿女,点上一袋子旱烟,吧嗒吧嗒抽起来,自言自语道:“这么大点儿的闺女,大老远给送到宫里头去,给聘户好人家不行么,这爹娘的心是铁打的。”
说话的功夫,马车已经进了城。
经过虎坊桥琉璃厂,转了几道弯,马车稳稳的停在巷口一户不太起眼的乌黑色宅门口。
车夫下了车,恭恭敬敬朝车里坐着的人报道:“大小姐,咱们到了。”
这位大小姐,正是凭父亲的一封家书,便千里迢迢来到京城的木岚。
这一年的夏天,由于连绵数日暴雨无歇,山东、河北两势河部分河道决堤,冲毁了许多家宅田园。
她们这一路泥泞颠簸,衣食无周,走得很不安生。
还好出发前,母亲应氏给木岚带足了干粮衣物,使得她们在经过灾区时,没有跟着灾民一起挨冻受饿。
一路迢迢,木岚见到多少成群结队从灾区外出逃难的难民。
有倒在路边饿死的壮士,有步履蹒跚的老人,还有嗷嗷待哺哭啼不止的幼童。
还有,为了怕孩子在沿途中病饿而死,把儿女拉到路边,在头发上插上草签,吆喝变卖儿女的爹娘。
木岚每每看到这样的惨状,都忍不住悄悄拿出些干粮,送给流离队伍人群中的孩子、老者,亦或衰弱的母亲,手拖儿女的孕妇。
车夫先是好言相劝,怕木岚把带上的口粮送光了,他们也得客死途中。
后来,见劝也没用,大小姐这个人主意似乎很正。
无论他怎么劝导,对他依旧客客气气,但每次似乎都在靠压缩自己的那点口粮,把省下来的舍给路人。
这一顿吃的本来就不多,下一顿只有这顿的一半儿,眼看自己就靠吊着的一口仙气儿活着了,还天天把所剩无多的口粮送人。
已经人比黄花瘦了,再这么着下去,还能活着进京吗?
天下可怜人多了,可怜的过来么。
再说,就那么点儿口粮,人家舍不得吃,他就是想,也不敢多吃上一口啊。
这肠胃天天的反酸水,只能靠一碗又一碗凉水灌下去,才能稍微好受点儿。
他可不想活活饿死,乡下的老娘媳妇孩子一大家子人,都指着他一个人养活。
所以,拦不住木岚,他就拦住那些个难民。
难民们快被饥饿折磨疯了,一个个比大小姐不好惹多了。
手里的一丁点干粮,你给了这边的,那边的直眉楞眼就过来要。
他不得不常常将手里的马鞭,在空中抽得“啪啪”作响,让这些人怕得远远散开才行。
可那也有不要命的,死缠烂打就是拖着他的腿不放的。
拦不住难民,他就不停车,等见着没人的地界,再歇息片刻,又继续赶路。
就这样一路快马加鞭,风里雨里的往京城奔,人和马都像亡命之徒一般,昼夜无休的拼命往北前行。
现在老马识途,知道到了家门口,打了一通响鼻,便卟通一声,僵僵卧在自家门前一动不动,就像死了一般连喘息的力气都没有了。
木岚也因为太过劳累,还有长时间的饥饿,从过了保定界开始,便一路昏睡。
直到刚才听到城门开启的吱嘠声响,才知道他们人马已至城南。再听车夫与守军的对话,人又清醒了不少。
此时感觉马车缓缓停下,略微掐算了一下时辰,心里明白总算是到家了。
“大小姐,您稍安勿躁,小的这就去门房传报。”车夫在外面报说。
木岚感到天色已经大亮,不禁挑开车帘往外眺望。
面前的这座宅子,一溜灰墙乌瓦,两扇斑驳的乌漆木门,门上高高悬着“木府”二字牌匾。
父亲这一去,十年未归。但她依然仍能认出,那牌匾上提写的二字,一定是父亲的墨宝。
因为到的太早,府中高墙院内,一片鸦雀无声。
街上也是空空荡荡,一派萧瑟,十分寂寥。
木岚缓缓放下车帘,伸手轻轻梳理了一下发丝衣裳。
不知道母亲现在在做些什么,会不会因为她的离去,太过悲伤。
家里的境况这些年不太好过,原先请的下人早已一一辞退,家里没有别人,所有的事都得靠着她们自己。
她这一走,母亲可怎么办呢?
等见过父亲,她一定要问问父亲,什么时候能把母亲接到京城来,这样她们一家三口就能团聚了。
记得父亲调任那一年,她还是个三岁的稚子。
而今,十年过去,她已长得比母亲还要高,却只能一直与父亲见字如面。
父亲来信说,在京地办差,事务甚忙,只望她们母女保重,待他在京城有了一方立足之地,一定会来接她们母女来京,一家人团圆。
倏忽之间时光流转,多少个日日夜夜,在她与母亲一起的盼望,一起的煎熬中,淡淡走过。
又在淡淡的失望中,沿着不会言说的指尖,化作一个又一个,既无法拥有,也无法褪去的旧梦。
今日一见,她会不会忍不住,在一别十年未见的父亲面前,替独自在家守候的母亲,好好的哭一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