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百九十二章 永乐迁都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明越坡 热门小说吧()”查找最新章节!
胡不悔还告诉黎利,眼下各地起义军较多,明朝的永乐皇帝不得不让李彬成为交趾明军的最高指挥者。而一旦起义军被打压下去了,明朝的永乐皇帝会不会为了防止李彬势力坐大,而让监军马骐再度掣肘他呢?先前明将张辅的遭遇,会不会又在李彬身上重演呢?
有了这两个方面的变数,黎利就有了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假如咱们再能利用李彬与马骐之间微妙的关系,做一点儿文章,局面就会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这也正是“利用敌隙”这四个字的真正要义所在。
至于最后的“低调发展”,胡不悔就给黎利讲述了朱元璋早年间接受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闷声发大财的例子。
听了胡不悔这一番洋洋洒洒的发言,阮廌率先叫好。
算起来,阮景异与胡不悔是表兄弟。表弟的这番发言实在是很有道理的,他没理由不赞成。而邓容虽然是做好了拼死一搏的准备,但听了胡不悔这番发言,也觉得如果能有活路,为什么要去寻死呢?
就这样,黎利还没拍板,却见阮廌、阮景异、邓容纷纷赞同胡不悔的发言,也不得不慎重考虑此事。最终,再加上黎只的劝说,黎利接受了这个建议。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胡不悔出的这个主意,只是想救黎利一命。殊不知,胡不悔的这个主意,却是改变了后来交趾的历史,让他死去的祖父胡硕、让他的伯父胡季牦、让他的父亲胡季貔,都对他恨得“牙痒痒”。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话说黎利率军潜伏到义安与南掌王国交界的深山中之后,潘僚、郑公证、黎饿等人便先后成了明军的重点打击对象。待明军讨平这些人,已是两年之后的事情了。
在这两年之间,黎利等人蛰伏在深山之中,不断地招兵买马、训练军队。而黎只等人则继续重操旧业,打着经商的幌子,不仅给黎利隐藏在深山之中的部队提供了大量的给养物资,还与南掌王国做起了贸易。
如此一来,黎利与南掌王国的关系也渐渐融洽。数次,明军派兵想来剿灭黎利的部队,黎利都借道南掌王国,轻巧地跳出了明军的包围圈。
此时的阮廌并没有待在深山之中,陪在黎利身边,他则隐藏在黎家家族商队之中,四处奔走,为黎利谋划了一件大事。
阮廌谋划的这件大事,便是不断为马骐身边的人提供有价值的“情报”,让马骐不断地与李彬窝里斗,有形无形之间对李彬的军事行动形成一些掣肘。
而在黎利的再三请求之下,胡不悔也正在为黎利操办一件大事。那便是在深山之中,为黎利建造了一个冶炼铁器、制作火器、火药的秘密基地。
由于胡不悔在火器制作方面只是跟元澄学了些皮毛,因此这工作的进展并不是十分顺利。好在是有总比没有强,虽然胡不悔主导的秘密基地产量低、效率低,但好歹还是为黎利的部队提供了一些可用于作战的火器装备。
到了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初,黎利两年多的蛰伏终于取得了成效。由于阮廌的离间之计取得了成功,马骐处处掣肘李彬,李彬部队的军粮经常出现短缺。
不得已,李彬只得向永乐皇帝上书,让部分军队在交趾屯田。对于李彬屯田的主张,朱棣明白,这是李彬在向他暗示,那监军马骐又在掣肘他、克扣他的军粮呢。
对于李彬这个比较委婉的告状,朱棣便装起了糊涂。他回复李彬的公文中,对李彬提出的屯田之举大为赞赏,说李彬此举为朝廷节约了大量军费,不愧是老臣谋国之举。
其实当时朱棣如此回复李彬,除了不想过多责备自己的耳目马骐之外,朱棣正忙着另外一件大事儿呢,他无暇顾及交趾这边这些扯皮拉筋之事。至于是件什么大事儿,咱稍后再表。
面对朱棣对他这个提议的“高度评价”,李彬有些哭笑不得。在李彬看来,自己只能接受这个军粮经常缺乏的新常态了。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自己带领部队屯田,自力更生了。
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上,李彬决定要好好表现一番给朱棣看看,他要让朱棣明白,没有那监军马骐的后勤支援,他李彬照样可以打个大胜仗。
于是乎,就在这一年,李彬再次调集大量军队入义安,准备要将黎利彻底剿灭。
面对来势甚猛的明军,黎利只得充分发挥游击战术,在义安的深山之中与明军周旋。面对明军布下的天罗地网,黎利不得不时常借道南掌王国,甚至是十天半个月在南掌王国境内逗留,以躲避明军。
面对黎利这种“打不赢就跑,还到处乱跑”的无赖战术,李彬派使臣入南掌王国,向南掌王国的国王发出了通牒,要求南掌王国立即将潜入他们境内的黎利驱逐出来。
南掌王国可不敢得罪明廷,但他们也不想失去黎利这位长期以来保持睦邻友好关系的朋友,于是,南掌王国的国王与黎利玩儿起了“拖”字诀。
南掌王国的国王派使臣来见李彬,说他们南掌王国也是个受害者。南掌王国的使臣说,那黎利的队伍就像一股土匪,时不时窜入他们境内,在他们的地盘儿上抢夺百姓的物资。
那南掌王国的使臣也向李彬保证,他们会立即调集军队,配合明军的行动,将黎利的部队驱赶到义安这边来。那使臣还在李彬面前吹了个大大的牛逼,说如果黎利的部队敢跟他们的军队硬碰硬,他们将生擒黎利来献。
南掌王国的国王之所以敢跟李彬玩儿这个阳奉阴违的“拖”字诀,那是因为他知道义安地区山高林密、瘴气盛行,而明军不适应当地气候,必定不能在义安山区久待。
就这样,南掌王国的军队在自己国土与义安交界的地带与黎利的部队开始了演戏。黎利的部队在前面“慌不择路”地到处乱窜,而南掌王国的军队似乎每次都差那么一口气,就是吃不下黎利这支人马。
两个月之后,南掌王国的“拖”字诀收到了效果,甚至可以说是收到了奇效。因为在这深山之中待了数月之后,李彬竟然病倒了。李彬这一病倒,明军只得退兵。
到了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年初,李彬竟然病死在交趾任上。这其中有没有监军马骐的“功劳”,还真不好说。
总之李彬这一死,黎利终于是迎来了春天。李彬死后,朱棣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者,只得命荣昌伯陈智、都督方政以参将之职共同镇守交趾,实际上军权又回到了马骐的手中。
为了遏制黎利,马骐屯集了大量兵力在义安城。马骐没有李彬那个能耐去剿灭黎利的军队,他唯有守住义安城,让黎利始终龟缩在义安的山区。
先前咱们提到过,李彬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初曾向朱棣上书,意思是马骐在掣肘他、在克扣他的军粮。而咱们当时也说到,朱棣正忙着一件大事儿,没工夫理会交趾这边的破事儿。那咱们现在就来说一说,朱棣忙的这件大事儿。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正式迁都北平,在南郊举行祭祀典礼,并大赦天下。从此,北平成了大明帝国的京师,被称为北京,而南边的应天,就此更名为南京。
要知道朱棣迁都北京,可是受到了许多王公大臣的抵触的。朱棣为了摆平这些人,可谓是伤透了脑筋。这个时候,李彬上书来说交趾那些破事儿,朱棣是真没有工夫去理会。
为了给迁都寻求更多的心理安慰,也是为了达成道衍和尚的遗愿,正月底,朱棣再次派郑和下西洋。这也是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这次下西洋,朱棣给外界的说法是,送占城等十六国的使臣归国,顺便出访这些国家。实际上,朱棣给郑和安排的核心任务是在龙头水域秘密祭祀水龙脉、秘密祭祀朱允炆。
秘密祭祀水龙脉,这对于刚刚迁都北京的大明帝国来说,绝对是一件大事。郑和虽然机敏好学,但祭祀水龙脉一事,朱棣认为还得派个干练之人去。
要是道衍和尚仍然健在,朱棣真有请他再次出马的想法。可惜道衍和尚都去世三年了,朱棣只能另选他人。
按说象这种祭祀之事,派出礼部的大员比较合适。但当时刚刚迁都北京,北京都有好大一摊子事儿呢,礼部的几位大员实在是忙不过来。
考虑到此次祭祀是要打着六下西洋的旗号,这派出去的大员不仅要做好保密工作,也要与郑和能处理好关系,朱棣便去征求郑和的意见,此次祭祀的主祭人选究竟派谁去比较合适。
郑和见朱棣征求他的意见,便立即提出了一个人选,这人便是刚刚就任北京国子监祭酒的胡俨,也是郑和同父异母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