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历史军事 > 明末之范进种田简介 > 明末之范进种田最新目录

第四十六章 四色军旗

    虽然感慨于大明的命途多舛,范进却并没有真的动心。明代的命运即将走到尽头,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止的事实,就算是他这样的穿越者,也无法只手干预历史之轮的巨大惯性。如果历史还按既定的轨迹走,又能如何?

    范进此刻想的最多的,是面对如此情况,如何能够为自己换取最大限度的利益。

    既然后金即将借着攻打蒙古的余威去进攻宣府,那自己也要乘着勤王的东风打通青岛到宣府的商路。

    如果按照历史上的记载,后金劫掠宣府时,威胁到了京师的安慰,崇祯帝下令各地派出勤王队伍支援京师,那自己就是师出有名,长乐军可以派出劲旅,按照走青州-德州-沧州-天津-京师-宣府沿线的路径,打通各地的贸易和物流通道。

    这样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赚钱!范进还没到胸怀博大兼济天下的程度,他现在只求获得更多的银子来壮大自身。

    如果此次驰援崇祯帝勤王的号召实施,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战术目的,那就是打击后金,尽最大的可能赚取军功提升地位。虽然自己目前的实力不值一提,但是借着“勤王”的口号,从莱州出兵,就算是一个小小的胶州教谕,一旦出了“家丁”助阵,那正治方面的回报可是无以复加的。

    如果从更高的层面——战略意图考虑,这就是打通从宣府到青岛的物流通道,用罐头、肥皂等物,沿途贩卖,从而沿途打开商路和情报通道。

    四轮马车从胶州出发,沿途经过各个地点,到了宣府就已经剩下了银子,再用这些银子换取长乐军急需的战马。而且沿途布设下吉州商馆等据点,就成了可靠的情报来源和物流中转站,

    这样就完善了从青岛至京津直到口外的情报网。所以无论如何,考虑经济因素也好,正治因素也好,实用的因素也好,这趟宣府之行都是必须要走的。自己虽然仅仅筹备了几个月,人力、物力和财力远远没到支撑这一战略意图的程度,如果能够再稳定发展一年半载的,成果会更大,损失将会更小。但是山陕地区疯涌的义军,以及大败蒙古军队的后金,已经让范进无法再等下去了。

    范进现在每天和三营官兵一道,近乎疯狂的训练着部队。“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是范进此时说的最多的话。随着训练的深入,这句话甚至成了范进的口头禅。

    最开始各个战斗营对于范进的要求还有些发蒙,这启明星下凡的范大将军,怎么突然就深入到了队伍,还突然的这么玩儿命的操练起来了?

    但是随着训练的逐渐深入,还有面对周围堡寨的“正义鞭挞”行动,一旦上了真正的战场,通过训练时带来的体力上和精神上的优势,让长乐军新加入的战士们倍感自信。每当战后总结时,各营的最高长官如曹兴旺、贾飞等人,撰写的“我方士兵体力充沛、技术娴熟,是故本次战斗大获全胜”这类的总结,都会遭到范进最无情的鞭挞。

    原因只有一个——“你们目前所遭遇的敌人,甚至连敌人都称不上的盗匪、乱军之流,比之成名的农民军还有恶名昭着的后金军队还查着很远,就以你们目前的技战术水平和战斗意志,一旦遇到了后金军队或是更强大的欧洲军队,那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乎,各个营的主官纷纷在范进那里吃瘪,也导致了每个营在日常操训之余,纷纷主动的加练了野外快速行军、行进间射击,嗨哟炮兵和步军更紧密配合等等战术的演练,只希望得到严苛的范进的颔首。

    不过,这样一来,周边的堡寨就遭了殃。无论大小,无论之前是否有过累累前科。此时面对平时战斗强度一直上不去的长乐军,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但最后还是被长乐军攻破。到了最后,别说莱州地区沿海的各大堡寨,就是青州、登州等地稍有些规模的堡寨,无不被长乐军攻破。

    范进此时丝毫不顾及吃相难看而让各地的士绅排挤,他现在缺的是银子,不是士绅地主的支持,凡是惹到了长乐军,惹到了范进头上,那他离死期也就不远了。范进此时的行为虽然有些霸道,但是为了尽最大的可能壮大实力,扩充地盘,范进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

    至此,从崇祯七年五月开始,到崇祯七年六月的这段时间莱州、登州和青州的部分地界,士绅阶层是叫苦不迭,苦大仇深。范进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将周边剿了个遍,只要他有武装、有恶行,那么对不起,我们正义的弩箭就会射到每一个邪恶的角落。

    只是这样扫荡了一番,最后发现没有“恶行”的士绅堡寨几乎没有,这就让燃尽更加的似乎忌惮起来,终于在六月中旬,范进清理干净了从陆路上连接莒州城、胶州城,青岛和青州、登州交接的各个地方,所有的堡寨扫荡一空。附近所有的人力资源、地主囤积的财富,也统统的归入了范进名下。没办法,谁让大家指认出了那些士绅们的恶行了呢?

    一时间,山东沿海一带的士绅阶层流传着一句话——有事莫到胶东来,以此形容胶东局势的恶劣和当地环境的糜烂。

    虽然实际上胶东地区的百姓们接受了长乐军的管辖后,各项事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也都吃上了饱饭但是既得利益的集体是不会甘于这样失败的!

    只是此时碍于朝廷的情面和缺少确凿的证据,甚至连真正的凶手是谁都不知道。长乐军?!这好像是突然间从地底下冒出来的队伍一样,压迫着士绅们每一根敏感的神经。

    然而一切的始作俑者范进却丝毫没有这点觉悟,他丝毫没有感觉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惹上了大明朝后期最不可招惹的一个势力——士绅阶层而担心,他现在想的,却是另一个问题,

    目前长乐军的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构建了第一步的蓝本,那就是先定规矩和法令。让长乐军上下的一切行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这一点“建章院”履行的非常到位,在范学等人的努力下,但凡范进要求的法令法规,建章院都能立即及时的出具相关的条例和规程,让长乐军上下按照规定的流程,逐次完成一项工作。

    在这个领域,范进其实更多的参考了西方的教育准则。在东方,教育是以教育“精英阶层”而出现的产物,一切以如何培养精英而进行筹划。比如我们那言简意赅,但是让人云里雾里的古代诗文教育,或者是艺术教育。

    而在西方却恰恰不同,他们是以培养“笨蛋”为基础的基础性的教育,他们把所有的学生当做毫无任何文化的人,依靠着最为具体,最为形象,最为简单的道理,逐渐的把学生们领向正途。比如欧洲的油画,他们永远都最为强调还原真实,具体怎么还原呢?他们的老师会讲到,“你先用3#的油笔,蘸取5#油墨,随后按照xx的手法,轻轻描绘出轮廓,随后用xx底色,上在xx上,凸显立体感”。

    而中国画的师傅顶多说一句:“清淡着墨,留白凸显已经”,弄了个云里雾里,谁知道留白要留多少算是留白,三分之一,还是二分之一,怎么留,留白的地方就是一副空白吗?这样含蓄和不具体的文字着实让人恼火。

    所以范进就要求“建章院”,所有的流程、法规,务必做好“边框”条件,也就是约束条件,在xx的范围内,某些事物可以xxx做。

    这样建章力法后,各项事务开展的效率更加高了。

    除了建章院不断完善的法规和流程,范进此刻在部队即将开拨宣府之前,还深入的考虑了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事项,

    前世总是过分的忽略这个“精神”层面的建设。现在长乐军的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到了第二步的提升阶段,就是如何去塑造长乐军的“灵魂”。

    范进对此动了不少脑筋,如何挖掘和弘扬长乐军精神内涵,形成一整套能让全体士兵、将士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理念,才是出兵之际最最重要的事情。因为一旦这一步骤走通,那么就等于长乐军终于有了精神内涵,也就是所说的部队的“灵魂”。

    至于精神内涵的具体内容,绞尽脑汁的范进想了半天,最后就定了四个字——“为”、“信”、“猛”、“毅”。

    这里的“为”,即心系天下苍生、报效将军,报效民族;

    “信”,即诚实守信、胸怀坦荡;

    “猛”,即勇猛精进、敢为人先;

    “毅”,即毅然果决、坚韧不拔。

    单独解释,这“为信”,就是指的是为人处世的不二准则,而“猛毅”则是明探求真理之精神。合在一起,就是长乐军的灵魂所在——为、信、猛、毅!

    范进将“为”的赤诚之心,刻画成为红色,“信”的坚实努力,作为黄色。而充满着斗志和希望的“猛”,添作希望的蓝色。刚毅不拔的“毅”,视作绿色,这样,也就构成了长乐军的——红黄蓝绿的四色军旗!

    之前长乐军一直都没有自己的军旗,有人曾经打着“范”字的旗号,但是在范进刻意的低调下,还是收起来了。因为范进认为当初起事时各项资源都不足以支撑自己的事业和野心,太早的打出旗号会让人觉得狂妄自大。

    现在则不同了,胶东地区的士绅阶层自己得罪了个遍,而远方的后金等势力又让自己感觉虎视眈眈,既然定下了长乐军军旗的颜色,那么咱们就大胆勇敢的展现出来!

    四色军旗,代表着四种美德,更代表了长乐军四种不同的信念!

    至此,四色军旗飘扬的地方,就是真理所笼罩的领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