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科幻网游 > 大明穿越之宁王简介 > 大明穿越之宁王最新目录

第九十七章 杨荣疏陈弊政

    在郑和船队归国途中,各地的百姓都争相欢迎大明使者的归来。在富裕的大明王朝,百姓过得比以往更加幸福,但是仍然掩饰不了繁荣背后的危机和太平。

    郑和对王景弘说道:“你看百姓都欢迎我们归来,我们的使命如期而至,实现多年的航海愿望也得以告慰先人,也不枉我们这次任务顺利完成。”

    王景弘说道:“郑大人,我们应该庆祝一番。”郑恩来说道:“父亲,你们航海归来,我亲自来给父亲办庆功宴的。”郑和说道:“恩来,你这样不妥吧!”王景弘说道:“大人,你这儿子难得有孝心啊!”

    郑和说道:“景弘,让你见外了。”王景弘说道:“没关系。”大家聊得非常开心,

    郑和邀请王景弘来郑府做客。王景弘说道:“郑大人,这就是皇上赏赐给你的宅子。”郑和说道:“这房子如何?”王景弘说道:“大人,这房子不错。”

    郑和说道:“皇帝赏赐的府邸,当然不一样。”王景弘说道:“你在南京的府院果然很大。”郑和说道:“请坐。”郑和吩咐下人准备茶水,和王景弘谈起下西洋的往事。

    大家都谈及此事,想起多年航海的漂泊,依然没有家的感觉。此时,郑恩来吩咐厨师上菜,郑恩来说道:“王叔叔,今天来到我们家,你就喝好吃好。”王景弘说道:“这孩子多大了?”郑和回答道:“今年刚好18岁。”王景弘说道:“这孩子该成家了。”郑和说道:“我也正有此意。”郑恩来说道:“父亲,我爹把我过继给你,不是让你来管我婚事的。”王景弘说道:“没想到这孩子挺有主见的。”郑和说道:“看来这事不能急。”郑恩来说道:“多谢父亲体谅。”在夜静人深的时候,郑和亲自送王景弘离开郑府。两人的情谊就像兄弟一样,郑和向王景弘道别说:“景弘,祝你一路珍重。”王景弘道说道:“你我回京城再见。”同年八月宗喀巴逝世,在拉萨甘丹寺圆寂,时年63岁。宗喀巴在圆寂的时侯,将自己的衣帽传给贾曹杰,贾曹杰继承了甘丹寺的住持之位。弟子有八人,贾曹杰原名达玛仁钦,师徒三尊之一,继任甘丹寺法台甘丹赤巴。札巴坚赞是西藏喇嘛,克珠杰,原名格雷贝桑,师徒三尊之一,甘丹寺第三任甘丹赤巴,后被追认为一世班禅。绛央却杰,原名扎西贝丹,创建哲蚌寺。绛钦却杰,原名释迦也失,创建色拉寺。

    曾经两次赴汉地朝觐明朝皇帝,被封为大慈法王。另外三位是江白嘉措和喜饶僧格,也是西藏高僧。根敦朱巴是宗喀巴最小的弟子,创建扎什伦布寺,后被追认为一世**。当宁王朱栋梁收到朝廷的公文,仔细读到公文的含义,将公文密函拿走,官署的人不敢拦住宁王朱栋梁。官署的人将此事禀告南昌知府郭全等人,郭全吩咐手下官员不可将此事外传。

    官员们说道:“我们一切都听郭大人吩咐。”宁王朱栋梁拿到密函却不知怎么办,原来皇帝要修建皇城,要抽调江西各府的壮丁去京城修建祭祀的天坛和大殿。

    就在这一年,杨荣,杨士奇与等两人,都是受到明成祖的重用的内阁大臣,他们在北京奉天殿向皇帝上书要求减免山东赋税和徭役,并提出一系列迁都带来的弊政。

    杨荣,原名道应,字勉仁,福建建瓯人,明初着名政治家和文学家,明初内阁首辅。十七岁时被选入郡庠,建文二年进士及第,授为翰林编修。明成祖即位后,杨荣受其赏识得以入阁,累迁至文渊阁大学士和翰林侍读,后出任首辅。性警敏通达,而且善于察言观色,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最为突出。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杨荣既以武略见重,又好诗文,和杨士奇等人多有唱和。永乐五年,杨荣受命前往甘肃经营筹划军务,观察了这里的山川形势,了解军民的情况,最后回去检查城堡的情况。在回来后,他在武英殿向朱棣汇报,朱棣非常高兴。不久,杨荣升任右庶子仍兼前职。次年父亲去世,皇帝让杨荣乘驿车回乡安葬。父亲下葬后,杨荣即被召回京城任事。1409年母亲去世,杨荣请求回乡办理丧事,明成祖朱棣因北征日期临近,没有批准他的请求,命他同胡广和金幼孜扈从北征。

    甘肃总兵官何福上奏说蒙古脱脱不花等人请求投降,要求在亦集乃受命。朱棣命杨荣前往甘肃,与何福一起主持受降,并持节在军中封何福为宁远侯。杨荣顺便到宁夏,与宁阳侯陈懋规划边防事务。回京后,杨荣上奏了十项建议,明成祖朱棣予以赞许,并采纳他的建议。永乐八年二月,明成祖朱棣率军开始第一次北征,杨荣伴驾随行。不久,明军进抵胪朐河,皇帝赐名为饮马河。由于侦知了鞑靼军队的行踪,朱棣亲选精锐进行长途奔袭,轻装前进,命杨荣率勇士三百人作为亲兵跟随。明军追至斡难河,与本雅失里率领的鞑靼主力相遇,经过激战,明军大获全胜,皇帝朱棣下令班师回朝。永乐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带着皇太孙朱瞻基,率领五十万大军开始了第二次北征,杨荣再次随行。杨荣承担了两项基本任务,其一是向朱瞻基讲说经史,其二掌管皇帝的玉玺,充当朱棣的机要秘书。在行军期间,有一天晚上,明成祖朱棣在大帐中召见杨荣,同他讨论军队粮饷的问题,杨荣说道:“择将屯田,训练有方,耕耨有时,即兵食足矣。”这个提议得到明成祖朱棣的首肯。1416年和金幼孜一同进升为翰林学士,两人一起随从皇帝朱棣回到京师。次年又随从明成祖朱棣北征,1418年命杨荣掌管翰林院事务,杨荣因而更得到皇帝信任。大臣们很多人嫉妒杨荣,想让明成祖朱棣疏远他,便共同推举杨荣为祭酒。明成祖说道:“朕当然知道他可以胜任,现在要找可以代替他的人。”大臣们这才不敢再说话。

    永乐十七年九月,太子朱高炽向明成祖跪下求情,说道:“请父皇允许我看望杨大人。”明成祖说道:“你是太子,为了一个陪臣有失体统,还不起来,朕答应你了。”

    太子朱高炽说道:“儿臣谢过父皇。”于是,太子朱高炽亲自去诏狱探望杨溥和黄淮等人。杨溥等人说道:“多谢太子厚望,来看我们这些罪臣,微臣感激不尽。”

    太子朱高炽说道:“你们会没事的,我一定会想到办法救你们出来。”太子朱高炽吩咐贴身太监昌盛把吃的递给两位大人,太监昌盛说道:“奴才遵命。”昌盛吩咐将食物端给两位大人,诏狱的衙役只好听侯吩咐。

    太子朱高炽说道:“两位大人,本太子有要事需要处理,两位大人慢慢吃。”杨溥和黄淮等人说道:“多谢太子赏赐。”同年十一月,翰林学士杨荣开始上奏十件事,指斥了府部和法司的各种积弊。

    杨荣在奏表中写道:“一是吏部职专选法,提出轻重不论,未审凭何擢用。其中情弊多端,此为吏部之弊。二是户部职掌钱粮出纳,有丝毫欺骗舞弊行为,此为户部之弊。三是礼部职掌礼仪,今朝贡使臣到京后,

    三年或五年拖欠不上交者,以致各卫互相蒙蔽,贪赃枉法,此为兵部之弊。其饮食供帐之具全部委托会同馆,应赏赐者故意迟留。又有各处军民来贡者,往往不立即奏报,此为礼官之弊。四是兵部职掌兵政,由于兵务废驰,马政不修,军伍有经三五年,十数年空歇不补者,马匹孳生有五是刑部和都察院职掌刑名,今黑白不分,是非颠倒,令人抱冤负屈,百姓无处控诉。有司官吏毫不过问,以致死于无辜者不少。大理寺职掌详刑,伸冤理屈,官员不能有所办理,此为刑官之弊。六是工部职掌专造,当今所急务者不过北京宫殿,其诸造作皆可随宜。而有司官吏不度民力,不分缓急,差人买办物料以一科百,以十科千,民受其害不可胜言,并对借故逃避服工役的匠人也不追究。七是洪武中定制,凡军器除存留操备之数,其余皆令入库,不允许私制。近来却有些人出外私带一些军器,将东西私藏在家,或公开出售。不知从何处而来,是何人制造的。八是洪武中官府买办物料,只收本色物户自送该衙门交纳。今贪财之徒一概揽纳,不收本等物料,而行收钞银,恣肆贪残,吮民膏血,此为工部之弊。九是洪武中各卫旗官军士编成队伍,都各有统属。今擅收别卫军士入伍,又招逃犯及无赖,此为军政之弊。

    十是内外各卫所军士皆有定数,有缺即勾补。今各卫所官吏只耽于酒色货贿,军伍任其空虚。官吏受赃后放免,让差使为由纵其在外,此为军卫之弊。明成祖阅览后,密谕杨荣道:“杨爱卿,你说的很对。但你如进此言,恐怕会与群臣产生矛盾,不如就让御史上疏。”杨荣跪下说道:“多谢陛下采纳微臣的建议。”明成祖说道:“爱卿免礼。”太子朱高炽说道:“杨大人是赤城爱民之心,虽然所奏之事有据可查,但会引起百官误会。”初七日,明成祖朱棣对武臣说道:“自古国家盛衰存亡,未有不系于武备之张弛。汉唐世远,置而不言。近代有宋之时,太祖太宗受天命,将勇兵强,削除暴乱,四海晏然。及其子孙武备不修,丑虏僭窃,驯至海内分裂,宗社丘墟。元以胡人入主中夏,世祖时戎部整肃,甲兵强盛,天下宁谧,传至数世,嗣主荒淫,军政废驰,群雄并作,竟至覆亡。我高皇帝受天命定天下,于时将帅效忠,士卒奋勇,肃清奸宄,遂建洪业。朕嗣帝位以来,夙夜惕厉,唯恐蹈宋元覆辙。你们世有爵禄,与国家同休戚,修饬武备,为国爪牙,是你们应尽之责,理当究心用事。然而,近来纪律松懈,队伍空虚,军士逃亡悉付不问,甚至通同有司受赇枉法,如此武备,国何以赖!所有这些人,皆是你们不恤军,上不忠国所致。自今而后,你们宜鉴古人之得失,体国家之委任,修职务,安抚士卒,修缮器械,使兵掁武举,奸宄不作,朝廷有磐石之安,你们也可永保富贵。

    如果你们惟图货贿,苟且蒙塞,不遵朕言,仍蹈前弊,必罪不宥。”武臣们跪下说道:“多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在初九日由御史邓真上奏疏,众位大臣皆请罪,诏令说道:“诸司悛改,再犯不赦。”

    各部官员听后都跪地伏罪,明成祖对官员进行审核判罪。此时,宁王朱栋梁召集当地官员商量大事,南昌知府郭全和其他官吏都来应邀,他们拿不到主意,都让宁王朱栋梁给他们出主意。大家都让宁王想想办法,宁王朱栋梁毫不犹豫的答应帮助这些官员应付朝廷,南昌知府郭全向宁王朱栋梁道谢说道:“多谢王爷大恩,下官感激不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