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你们看我干什么?”卫子庄看着周围围的一圈子人,“我哪儿说得不对吗?咱话还得说回去,你廉颇面对面对大王的谴责与督促,仍旧坚持持久防御战略不变,坚守两年,这个时候,国内乏粮,外援无望,这仗也就没法再打下去了,前线赵军面临无粮而不战自溃的危险,就算没有人家散谣惑敌,大王也有心换将,结束战争了,你廉颇考虑的是胜负,可大王要考虑的是整个国家的运作,所以,廉颇的下课,就成了必然的结果,再说人家王龁也攻了两年了,久攻不下,人家大王能就此作罢?所以也要换将,结果就换来了白起。”说到这,卫子庄长叹一口气,廉颇虽老,但还是识时务的,相比几十年后李牧抗命丢掉了性命来说,已经算是善终了。
人群里不知道是谁问了一句,“那照你这么说,长平之战的战败岂不是和赵括没什么关系?”
“也不能这么说,赵括固然有赵括的过失,但是你们也不能让赵括一个人把这锅全背了吧?”卫子庄看着问话的几个人,看得出来,这几个人也是在长平失去过什么人的,“好生生的一场遭遇战,硬是廉颇给拖成拼消耗的拉锯战,你付出了这么多代价不舍得放弃,人家同样也付出了代价,同样也不舍得放弃,可问题的关键是,人家秦国的国力比咱强,兵法云: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大赵的粮食产地,基本上都在晋阳和邯郸一带,若无战事,可粟支数年,这一仗打了两年,粮食是越打越少,我猜,那个时候,整个赵国举国上下都是在勒紧裤腰过日子吧?”
伏离点点头,深有体会,自嘲地笑了笑,“先生说得是啊!我跟随家师客居邯郸多年,最初的时候,还能每天吃两顿饭,到后来几乎家家每天只吃一顿饭,如此想来,先生此言不谬矣。”
“可是反观秦国,连年征战,占领了江汉、巴蜀、以及河东等地,在加上本来秦国之根本,关中之地,这些地方都是产粮大户,整个晋阳加上邯郸的产能,还比不过人家一个关中,诸位觉得,这仗就算是不换赵括,有胜算吗?”卫子庄说完,就看了一圈周围的人,本来还心中不忿的人,都低下了头,不吱声了,“所以我说,长平之战,赵括只是一个契机,让这场败仗提前到来而已,真正葬送这四十万同袍兄弟的,是以平原君为首的主战派。”
食案边上的几个人都有些愕然,不是说廉颇和赵括嘛?怎么又扯到平原君身上了?果然,人群之中有人听到卫子庄说平原君的不好,立刻就不高兴了。
“你胡说,邯郸之战,君上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是我们大赵的英雄!”
“我说,高手看开局,凡人看过程,傻子才看结果。”卫子庄说着冷笑一声,笑声中满是轻蔑,“邯郸之战怎么来的?是因为长平之败,而长平之战又是怎么打起来的?都是这帮主战派不顾客官事实,为了一己私欲,贪功无厌造成的。如果不是这一干人等极力主战,就不会有长平之战的惨败,也就没有后来的邯郸之战了,平原君散尽家财说实话,是他自找的,这朝堂之上,要的是为国为民的贤臣,不要一群只知道争强好胜、结党营私的莽夫。如果不打这长平之战,也就没有后面这么多事了,为官一任,为的是保土安民,不是为了杀人取地、建功立业的。”
“说得好!”伏离总算是遇上知音了,墨家的思想其中一条就是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他师父游历各国都不曾遇到一个有如此见地的人,如果人人都能像卫子庄能把墨家的思想理解得这么透彻,那就真天下太平了。
卫子庄何尝不明白伏离是怎么想的,可要是真想太平,这天下只能归于一统,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必然的,所以,这些年,墨家说实在的,一直都是再被各个诸侯利用而已。
“给赵括平完反了,咱该说说赵括了。”
卫子庄话出口,所有人又愣了,这已经得罪两拨人了,刚刚他自己还说赵括冤枉,这还能怎么说赵括?
在所有人的疑问中,卫子庄说道,“赵括,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头上还顶着马服君赵奢的儿子的光环,出战之前,还被自己的老娘在大王面前奚落了一顿,我就问你们一件事,如果你们是赵括,会不会想要做出一点成绩来,让所有人都对自己高看一眼?第一,不能丢了自己老爹马服君名声;第二,堵住所有人的嘴。人都是有骨气的,尤其是军人,我说的,不知道各位能不能苟同?”
看着不知道该怎么反应的众人,卫子庄继续说道,“我觉得马服夫人就不会教育儿子,赵括好歹是个男人,多少得在外人面前留点面子,你这样当堂力谏大王不要用赵括,让赵括怎么想?王命不可违,就算你力谏了又如何?这就是典型的不明事理,自己的儿子就真这么不济?好!就算赵括真这么废物,不懂怎么领兵,马服夫人应该劝服的是自己的儿子,而不应该劝服大王,你既教不了儿子真东西,还不让儿子出去历练,可以说,赵括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马服夫人。急于求成想证明自己的赵括是带着王命接管长平大军的,这个时候,可以说赵括已经是不理智的了,大王的意思,我猜是想让赵括随便打一打,然后就撤军了,可是赵括那样的心态,哪是那么容易就想明白这其中关节的?赵括失败,就是源于想做给马服夫人看的,天下人都可以瞧不起你儿子,但是你不行。话说回来,面对困境,赵括能身先士卒,带领大军突围,最终死在敌人乱箭之下的,此等风骨,可不是是个人就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