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乖顺
老夫人如今手上还有多少私库莫漓不知道,但她这么跟莫漓说,就表明她不只是要动其他几人的嫁妆,她自己也不例外。
莫漓心想祖母的话说的高明,这么一说,她要是说自己不愿意,不就显得自己不孝顺了吗?横竖她也不知道老夫人会往里头添多少。
莫家一共六个姑娘,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都已经出嫁了,她们的嫁妆老夫人是算计不到的。
剩下的就只有排在第五的莫漓,还有一位庶出的六姑娘。
六姑娘现如今十二岁,距离出嫁还有好几年,抽掉的嫁妆日后还有时间有机会补。
但是她莫漓只比四姑娘小半岁,出嫁也是近在眼前的事情了,莫漓的这份嫁妆还能补回来?
自然是不会的!
不是莫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上辈子她死之前没提过补嫁妆的事情,她死后,更是属于她的那一份全归了她四姐莫秋吟了!
“全凭祖母做主。”莫漓很干脆地回答了老夫人的问题。
老夫人闻言很诧异,不管她把话说得怎么漂亮,终究是拿走了属于莫漓的一份嫁妆,这可是在老太爷在世的时候就定好了的,他们其实是没权利做这个主的。
莫漓垂着头,不打算为自己争辩什么,第一次听到这事的时候还有些不舒服,想要为自己争一争,毕竟那是自己的嫁妆。
可重来一次,她想开了,今天不管她再怎么据理力争,都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因为今天祖母和母亲找自己来,说的是“商议”,其实并没有真的要和自己商量的意思,她们已经打定主意要这么做的。
对母亲来说,四姐莫秋吟才是她的亲生女儿。
对于祖母来说,一个能够嫁到至尊权贵楚家去的孙女才是最重要的。
这段联姻,不仅有机会可以改变莫家如今的困境,还有可能让莫家更上一层楼,从此不再只是一介商户,更有可能攀上权贵,变成权贵的一份子。
为了整个莫家,牺牲莫漓的嫁妆算得了什么?
莫说是莫漓的一点嫁妆了,就是莫漓这个人,最后不也是这么轻而易举地就被牺牲掉了的么?
而且莫漓既然打定主意不认莫家这些亲人,那么源于他们的财富她也不想带走,她不欠了别人的。
至于她这副身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她已经死过一回了,死于他们的冷漠,那也当是还他们了。
“你这么懂事,祖母也甚是欣慰。”老夫人称赞道,虽然已经打定主意要这么做了,但莫漓这么听话还是给他们省了不少口舌的,就冲这一点,今天老夫人也能给莫漓一个好脸色看。
“祖母,孙儿对于祖母的决定没有半分意见,孙儿另外还有一事相求,望祖母同意。”莫漓道。
“你有什么事情先说来听听。”老夫人听莫漓说有时想求,便立马警觉了起来,前一刻还在心里夸她乖巧懂事来着,可别后一刻就立马提出过分的要求来。
“祖母,孙儿自知,不论才貌都比不得四姐姐,今后的姻缘定然也不会有四姐姐这般好,孙儿又是个嘴笨的,若是嫁到大户人家里去,怕若是惹了那家人不快,平白给我们莫家蒙了羞,所以孙儿恳求祖母,让孙儿自己做主婚事,孙儿不求富贵人家,只求小门效的有缘人,能让孙儿平安过完这一生的即可。”莫漓说道。
莫漓知道,这一回她得尽快脱离莫家,要不然,即便她躲过了四姐的那一关,没有枉死,之后莫家的财务出了问题,难保莫家不会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将自己送去与权贵联姻,权贵的正房妻室莫漓够不上,但莫漓有一副好面貌,送去做妾的资本是有的。
老夫人眯着眼睛看着莫漓,才貌不如四姑娘吗?这才是肯定不如的,但是这貌,恐怕不是吧。
五丫头的姿色是一等一的好,她活了这么大半辈子,见过的姑娘里头,就属五丫头的姿色最佳了,只可惜没有什么才情,即便没有琴棋书画的才艺,在如今尚武的朝代里,有些武学天赋也是一条出路,偏生五丫头什么都不会,加上性子沉闷,父母不喜,所以不为外人所知。
老夫人思索着要不要同意莫漓的请求,她一直知道这丫头虽然没什么本事,但姿色生得好,许一门好亲事也能给他们莫家带来不错的利益。
不过现在有了四丫头的婚事在先,一般权贵又如何和楚家相提并论?
而且五丫头也不太能攀附得上一般权贵,能攀附上的不过是比莫家稍微好一点的人家,那就更加没办法跟楚家比了。
再不然就是给人做妾了。
但既然四丫头嫁给了楚家大公子,家里的其他嫡出姐妹再与人做妾,说出去损的是四丫头的颜面。
老夫人又想着自己刚刚从莫漓手上要了嫁妆来,多少有那么一丢丢的愧疚,加上又觉得指望不上莫漓什么,便道,“你说的也在理,我便允了你便是,只要对方家世清白,没有什么官非,你嫁过去,对方看在我们莫家和你四姐姐的份上,也该敬着你护着你。”
“多谢祖母成全。”莫漓朝着老夫人磕了个头,以表谢意。
此时莫漓的母亲就坐在旁边,从刚才到现在,她未发一言,谈及莫漓的婚姻大事她也没有发表一句看法,权当说的是一件与她没有半分关系的事情,冷漠地旁观着。
“今日你先回去吧,回头我让人寻些合适人家的帖子与你瞧瞧,你若是瞧中了便同祖母说,你四姐姐的婚事既已敲定,你也是时候了。”老夫人道。
“孙儿告退。”莫漓也不想多留了,她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用百分之五十的嫁妆,换了老夫人同意了她自己选择未来夫婿的承诺,对现在的她来说也是计划算。
据她所知,祖父之前给每个孙女留的嫁妆是每人一万两银子,五成就是五千两,而莫漓今天刚刚得了两万两银票和一张一万两的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