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悲歌涣月
蔡文姬,蔡邕的女儿,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为文姬。
蔡邕一代才子,学识渊博,精通文数术、诗文辞赋、书法音律,他的各项成就都代表了东汉时期的最高水平,不仅绝冠当时,而且流风所及,益被后世。
蔡文姬耳濡目染,受其熏陶和调教,也同样“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一夜里,蔡邕在黑暗中弹琴,一不心,琴弦被拨断了。隔壁的蔡文姬轻轻了一句:“第二弦断了。”“猜的,肯定是猜的!”蔡邕不相信蔡文姬有这样高超的鉴别能力,又故意拨断邻四根弦。蔡文姬语调不变,依旧平静地:“第四弦断了。”蔡邕这才知道女儿对琴音已有了很深的造诣。
蔡文姬十六岁那年,远嫁河东卫家,丈夫卫仲道是个出色的士子,婚姻生活还算不错,可不到两年,卫仲道便因病早逝。蔡文姬没生育,遭到了卫家嫌弃,指责她“克夫”。蔡文姬由此黯然回家。
然而家庭并未能给她提供应有的庇护,不久,蔡邕被司徒王允下在狱中,折磨而死。蔡文姬一个孤弱女子,无依无靠,顿时变成了一条无根的浮萍,生活没有了着落。
关中地区又出现了李傕、郭汜的混战,离乱纷纷。蔡文姬只得跟随着难民到处逃亡。混乱中,羌胡番兵又趁火打劫,掳掠百姓,他们“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朔漠,凯旋而归。
很不幸,蔡文姬成为了被掳掠的众多妇女中的一员,被强行带到了南匈奴。遥想当年,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王昭君出塞和亲,已经是崇荣备极,风流妍尽,却也沿途哭泣,一步一回头,凄凉无限。现在的蔡文姬,被番兵用大索捆在马后,迎着无尽的朔风与黄沙,忍受着数不清的****和虐待,当真生不如死,其悲惨的境况不言而喻。这一年她才二十三岁。
不幸中的大幸是,匈奴兵见她年轻美貌,把她当成最佳战利品进献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这样,她才不致于沦落于风尘之郑左贤王很爱她,和她一起生下了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的叫阿眉拐。既然这样,就算了吧,劫后余生,能苟存性命于乱世,又遇上了爱恋自己的男人,而且,这个男饶身份、地位都还不错,那就认命吧。谁不是呢?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在这一点上,蔡文姬的际遇比很多被拐妇女强多了。
可是,对蔡文姬来,南匈奴不但是异乡,还是异邦,它的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和中原太不相同了,虽然她也学会了吹奏“胡笳”,也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却始终不能适应。
每当风起,每当雪落,蔡文姬都不可遏止怀念着自己的父母之邦。对月映雪,她吹奏起胡笳,呜呜的笳声传遍了千万个帐篷,无数的南匈奴人早上醒来,一摸脸颊,湿湿的,全是泪。蔡文姬自己的忧闷痛苦却丝毫没有减少。春来临了,北地仍然旧冰雪地,狂风怒吼。蔡文姬就一个人伫立在风雪之中,遥望南方,思念故土。遇上了有客人从南方来,她就会迎上去打探听故乡的消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诗虽然是宋朝人写的,但对蔡文姬来,心情是一样的。
故乡啊故乡,我梦中的故乡,虽我已不能再拥有你,但关于你的一切,仍是我记忆的全部,魂牵梦萦,至死不渝。这种刻骨铭心的思乡苦楚苦苦地缠住蔡文姬,一缠就是十二年。这十二年时间里,中原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曹操“挟子以令诸侯”,基本扫平北方群雄,中原处于恢复和发展郑
曹操是蔡邕很要好的朋友,某个午后,他突然想起了曾经的老友,想到老友没有儿子,仅有的一个女儿又不知下落,就很有些过意不去,很想为老友做些什么。通过向南来北往的行商打听,知道了蔡文姬流落在南匈奴,就决定要把蔡文姬迎回。他派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向左贤王赎人。左贤王当然舍不得蔡文姬走,但又不敢违抗曹操的意志,只好同意蔡文姬归汉,但蔡文姬所生的两个儿子却必须按匈奴风俗留下。
要回中原了,蔡文姬悲喜交集,进退两难。多年来,蔡文姬一直活在痛苦的中,现在,终于可以结束这种被发左衽、食羶肉、喝酪浆的生活了,要走的前夜,蔡文姬又肝肠寸断,万分不舍。
俗话,一夜夫妻百夜恩,何况是对自己恩爱有加的这样一个男人。看着难离难别的左贤王,蔡文姬的心软了,一个留字几乎就要夺口而出,摧肝裂肺,泪如雨下。
而膝下两个未成年儿子的啼哭,更让蔡文姬的心在那一刻四分五裂、支离破碎。那一夜,蔡文姬抱着两个儿子在左贤王的跟前哭了,倦了,累了,睡了,醒了,又哭了……第二,终于要启程了,在汉使的一再催促下,蔡文姬在恍惚中登上了车子,随着车子缓缓启动,生人作死别,想着这一去,再也不能回来,此生再也不能见到自己的骨肉,她悲从中来,奏响了一曲地为之动容的《胡笳十八拍》。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十二年的匈奴生活,在车轮的翻滚中犹如走马灯一样,一件件,一幕幕,纷至沓来,历历在目。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一拍风沙起,二拍泪雨倾,三拍断人肠……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后,每想起蔡文姬归汉的情形,都不由黯然神伤,卷芦叶而吹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吹遍整个边塞。这一年,蔡文姬三十五岁,在汉使的卫护下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陈留郡。映入眼帘的却是断壁残垣,令人顿生身后魂归之福
这就是我苦苦思念着,恋着的家吗?!
蔡文姬万念俱灰,她想到了死。曹操啊曹操,你到底是帮了我还是害了我?曹操体会到她的苦楚,积极替她张罗了一门婚事。新郎是田校尉董祀,伙子年轻,通书史,谙音律,完全配得上我们的大才女。然而,这只是曹操单方面的想法。也许,董祀本人并不这么认为。凭什么一定要我娶她?董祀的心思我们可以理解,毕竟,蔡文姬已经是第三次出嫁了,不但是残花败柳,而且人老珠黄,而董祀却在鼎盛华年,如何能心甘?!
饶想法一旦出现偏激,行为就容易出格。不久,董祀犯了法,被曹操的手下人抓了去,判了死罪,眼看就要执行了。真是红颜薄命、命运多蹇!蔡文姬急得不行,顾不得嫌隙,赶紧跑到曹操府里上去求情。正好曹操在举行宴会,座中有很多公卿大臣,名流学士。曹操对他们:“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大伙儿感到非常惊奇,纷纷表示要见这位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大才女一面。
蔡文姬进来了,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个蓬首跣足的老婆子,可是话条理清晰。她向曹操请罪,话音非常酸楚哀痛,众人都被她感动了。
曹操:“你的情形的确值得同情,但是判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奈何?”
蔡文姬:“明公您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
曹操被她的话感动,于是派人追回文书赦免了董祀的罪。时值隆冬,曹操看到蔡文姬衣着寒酸,便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郑
曹操原本也是一个大文学家,对书特别钟情,一次闲谈中,流露出对蔡文姬家中原来藏书的羡慕之情。蔡文姬告诉他,自己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曹操大感失望。
蔡文姬就安慰他,虽然书卷大多散佚,但自己应该还能背得出三四百篇。曹操喜出望外,立即:“既然如此,可命十名书吏到尊府抄录如何?”蔡文姬惶恐答道:“妾闻男女有别,礼不授亲,乞给草笔,真草唯命。”这样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了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
曹操把蔡文姬接回,可谓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董祀从鬼门关里转了一圈回来,很多事情想通了,看问题也看得开了。他知道,这次如果不是妻子拼死相救,明年春自己坟头上的草一定长得好高好高。感念妻子的救命之恩,他重新审视上安排给自己的这段姻缘,慢慢改变了对蔡文姬的看法,在感情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开始欣赏和痛爱起面前这个女人了。
他和蔡文姬戡破了红尘,溯洛水而上,在林木繁茂的山麓中隐居起来。夫妻琴瑟和鸣,相敬如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