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原来这里还不是包子铺,以前我和我父亲两人一起卖包子,是那种走街串巷的。”
李福微醺的双眼,润红色的脸颊,拉渣的胡子影显得他这番话,格外有历史分量。
李晓雪和杜径舟放下碗筷,闲适的晚饭,变的有分量起来。
“现在往回说,应该是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小的时候,父亲挑着担子,我拿着轻的琐碎物件。父亲边走边吆喝,热包子来咯!热气腾腾的包子哟~~~”李福开始津津有味的说。
李福父亲,家里排行老三,又吆喝着“包子、包子”,大家就称他李三包。久而久之,李三包年纪越来越长,外号就变成了李三伯。
李福押了一口小酒,继续回忆着,那个年代。
尽管那个年代的物质相对比较匮乏,但是李三伯做的包子皮薄馅大分量十足,油荤虽然少了一点,但是抵不过量大实惠。顾客对李三伯的包子可以说是赞不绝口。走街串巷了好几年,有了回头客,李三伯的担子可以说是越来越重了,人也越来越老了。这时候,李福也大了,担子从父亲的肩上换到了他的肩上。
那个时候的江城,还没有现在的三分之一,也就是现在即将改迁的老城区。江城在八九十年代搞基建,到处是工地,有着大量辛勤劳作的工人,李三伯的包子走到工地上,工人们都喜欢吃,又顶饱又耐饿。
“那个时候,晓雪爷爷,心善。不少比较贫困勤恳的工友,吃不起包子,舍不得买,他都送包子给大伙吃,也因此结识了不少人。”李福的眼里慢慢的打起了浪花。
其中有个和李三伯差不多年纪的工友,姓白,从南方来江城打工。李三伯挑着包子担子,经常去工地转悠的那个时候结识的了,这个白工友。这个工友每次只买一个素包子,在一旁慢慢吃完。然后,再买一个肉包子,趁热带回家。
李三伯后来和他交谈中才了解到,这个工友独自一人来江城打工,非常的勤恳和踏实。遇见不同的人和事,每次买包子,他就和李三伯聊天。偶尔没带钱的时候,李三伯还招呼他来吃。从此也结下深厚的友谊,而且现在的包子店还和这个工友有关系呢。
杜径舟和李晓雪一起碰杯,敬了一些李福。
李福跟着李三伯,挑着担子走出了自己人生的事业。后来,慢慢的不再走街串巷了,而是改成了固定的包子摊位,熟客、回头客、新客,都喜欢在李福的包子摊位,买上几个包子,吃完再走亦或是带走回家吃。
“看,就是这个马路街角的对面,那个位置。”李福向店外指了指。
李晓雪想起小时,是有那么一个地方,包子摊位摆在附近。
“我和晓雪的爷爷,在好几个地方定点摆摊,不再走街串巷。又现在的话说,就是以前是行销,现在是坐销。”
三人不约而同的笑了一下,然后一起举杯吃菜,气氛好不热烈。
小酒醉人,李福还想继续多喝一点,但是两个小辈拦着他,让他多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