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症结
王君刚挂掉跟覃琴的电话后,杨安世就来医院探望他了。
“老杨啊,我最近听说你准备跟迪化那边撘线买一些白货和冰来卖,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
王君对有点拘束的杨安世问道。
虽然最初,王君跟杨安世产生了一些摩擦,杨安世一度派人刺杀王君,但后来阴差阳错一直没有更好的机会和理由弄死他,于是便将这心思淡了下来。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杨安世也算是有眼力,对自己态度不坏,所以他也就好心提醒他几句。
杨安世偷偷看了王君一眼,从对方那苍白的神色上看不出什么喜怒和情绪,但是杨安世却本能地感受到被碾压的压抑感——不得不说这厮直觉的敏锐程度,并没有因为王君这副虚弱的表象就觉得对方可欺,反而觉得一段时间不见后,王君给他的感觉越发深沉内敛,越发可怖起来。
“君哥,我也是没有办法啊,罗子清死后,县里赚钱的生意都让以前许老大手下的人去弄了,我连剩饭剩菜都没抢到两碗,每天一睁开眼睛几百号人吃喝拉撒都得花钱,这不是听说白货和冰来钱快么……”杨安世没有推脱,反倒叫起苦来。
王君只从嘴里吐出两个字:“不准搞。”
“啥?”杨安世三角眼中闪过一丝不满,但很快低头将这份不满藏住,问:“为什么?”
王君轻咳了一声解释道:“我也就这么一个建议,听不听随你。”
杨安世低下的头飞快转动,面色变幻了好几次,最后咬牙道:“我听君哥的,回去就推了那边的单子。”
王君眼神从他身上飘过:“听得出来,你是认真的,没打算骗我,很好,很好。澧城是我家乡,我希望自己家乡少几个人受那玩意祸害。讲真的,如果你真的大规模进货来澧城卖,我肯定会管管闲事的。”
杨安世背脊上冷汗直冒,不由得庆幸自己逃过一劫,只是哑着声音道:“谢谢君哥提醒。”
王君深知对于这种人物,不能光给大棒不给萝卜,也不能光给萝卜不给大棒,于是笑道:“你终究是读书少了点,没见过什么世面,我这里有个赚大钱的机会,就看你愿不愿意了。”
杨安世坐得更近了几分,一脸恭敬:“请君哥指点。”
“江州。”王君目光悠悠,“江州后湖正在进行旧城改造的关口,因为某些原因,现在改造工程陷入停顿中,我有意掺和进去,现在正打算找一些人一起去,不晓得你愿意不愿意。”
“江州啊,旧城改造。”杨安世目光闪烁,“这种活一般人可干不来,怕不是要肉包子打狗,莫非君哥搭上了上面的线?”
“这不是你该管的。”王君道,“你回去考虑一下吧。”
“不考虑了!我跟君哥干就是!”杨安世三角眼跳动不止,果断作出了决定。
王君露出“果然如此”的神情,说道:“我们先搞个公司,这里面我占大头,杨正鸣占第二,覃琴出钱最多占剩下的,你出钱少点,占百分之五,你尽快把公司搞起来,然后再把县里半死不活的城建公司买下来。”
王君随口就安排好接下来的工作。
“君哥,我出多少钱呢?”杨安世小心翼翼地问道。
“一千万吧。尽快拿出来。”
“额——”杨安世一时卡住了喉咙不知道说什么好,要是他有一千万可以拿出来,何苦在县里吃相这么难看,搞得鸡飞狗跳?
王君不容否认地道:“下个月前出一千万,这是底线,不管你是偷是抢食借是卖,你要不愿意就回去,我再找别人。”
“我就是砸锅卖铁,也一定办到君哥交代的事情。”杨安世咬着牙齿说道。
这下轮到王君有点佩服杨安世了,果然能混到一定程度的人都是狠人,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啊。
接下来,王君带病工作,连夜跑到江州,正式跟老曹提出要见老曹的二儿子曹嵩岳。
“王先生什么话请说。”曹嵩岳快人快语。
王君也直接直接了当:“听说曹书记力推的后湖改造工程在资金上遇到了小小的难题是不?我愿意帮您解决这个问题。”
“不好意思,我还有个会要开,小王先生随意。”曹嵩岳马上就下了逐客令。
“哈哈。”王君轻笑一声,并没有负气就走,“听闻原本规划好的第二批项目资金在省里就被卡住了,导致工程进入停滞,如果我可以让这批钱顺利下来呢?”
曹嵩岳停住了收拾东西的手:“你若能办到,我认你个人情。”
“好。”王君快言快语,“我有意承包旧城的部分改造工程,到时候还希望曹书记支持。”
“请给我个相信你的理由。”曹嵩岳盯着王君,似乎想要将这个骗子看穿一般。
“这事情看似是委里因为年度规划里出了问题所以卡你,但实际上问题的根源是,齐副省长跟跟市里面扳手腕,所以他支持成本更低的另建新城。于是工程刚开始就被卡住了,参与进来的人也纷纷要退出。”王君缓缓道。
曹嵩岳道:“你说到点子上了,但这并不是什么秘密。”
“真正的秘密是,后湖老城的邮电学院后山内,有齐副省长太爷爷的坟——他一直认为这座祖坟是他仕途顺利、后人繁茂的主要源泉,而你,还有市里面,却要把邮电学院推平了建商业中心,然后把邮电学院迁到地价更便宜的二头岭去。齐副省长提了两次要把邮电学院保护起来,你们都坚持原本的规划,所以他就冲在了省里跟市里扳手腕的第一线,非要把这个项目拖个一年半载,不了了之为止。”
王君将真正的原因侃侃说来,其实也不是他多关注后湖或者跟这个齐副省长,而是这个齐副省长在原本的历史线上,随着旧城改造成功而倒台,他迷信风水,以至于到影响到工作的例子太过典型和吸引眼球,被做成了廉政的反面教材一遍又一遍上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