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历史军事 > 大辽之挥洒风采简介 > 大辽之挥洒风采最新目录

种放的恼羞成怒,宋朝的猜忌武将

    马辉文的一番话,也是很有道理,种放这个人也是顿时老羞成怒,大宋被称为天朝上国的国家,准确来说也是自以为是,大宋皇帝这个人也是阴险狡诈的人物,准确一点那就是多疑,幸好他这个人是文臣不然对于他自己来说也不是好事情。

    宋太宗赵炅生于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原名赵光义,是后唐战将赵弘殷之子,宋太祖赵匡胤的胞弟。北宋的第二位皇帝,他继承兄志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北伐契丹阻挡辽国的入侵,整理内政,为北宋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

    赵光义38岁称帝,他首先完成了兄长未完成的统一大业,当时南方已经平定,但是吴越和闽两个割据政权却仍然保留着国号,太宗就迫使两国主上降表削了他们的国号,彻底的统一了南方各地,接着太宗就将主要兵力投向北方的北汉和辽,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初太宗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北汉,北汉国主刘继元上表投降,北汉至979年灭亡。持续的五代十国割据局面终于结束了。

    灭了北汉宋太宗信心倍增,就打算收复被后晋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六月,宋军灭掉北汉在没修正的情况下直接讨伐辽国,宋军的进攻遭到了守将耶律学古的顽强抵抗,双方相持不下时,辽国大将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率领援军赶到,宋辽在高粱河展开大战,宋军被辽军前后夹击,太宗险些被耶律休哥俘虏,仓皇逃往涿州。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辽景宗耶律贤去世,他12岁的儿子耶律隆绪继位,即辽圣宗,皇帝年幼,就由黄太后萧绰摄政,宋太宗认为孤儿寡母的是伐辽大好时机,上次亲征惨败,至今心有余悸,就决定坐镇京师,派杨业、米信、潘美、田重进、曹彬等率领30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辽国。宋太宗为人刚愎自用,他身在京师却将指挥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很快宋军就出现指挥不当,军令不及时又缺少配合,宋军被杀的大败,宋军转攻为守,辽国稳定内政连年讨伐宋朝,宋太宗犹豫不决,不知该战该和,失去了主动权,宋军将领也不知所措,宋军在也难和辽军对抗了,战斗力越来越弱,两次大败宋太宗对辽人是畏惧如虎失去了锐气转而重文轻武,这种严重的后果得不到解决,只能给宋朝带来隐患。作为一个皇帝这么不信任自己的将帅,只想着把权力掌握在手里,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赵光义十分重视变乱,对武将十分的忌惮,连宋朝第一良将曹彬也不放心,也被他罢免了,因为君臣之间的猜忌给国家带来只能是灾难,所以说宋朝的军队也只能变的更弱。

    对待储君这方面,他对宋太祖的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更是不放心。宋辽高粱河一战赵光义和宋军主力失散,将士们都以为太宗遇难了,就商量着拥立太祖儿子德昭为帝。没想到太宗还活着,这件事传到太宗这里,触犯了太宗的猜忌,最后逼死了自己的侄子德昭,德芳也莫名其妙的死了,太宗的弟弟赵光美处事小心翼翼,为了避讳把名字都改成了赵延美,也同样遭到猜忌,被太宗逼的忧郁而死。太宗的刻薄寡恩显现无疑。

    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病逝享年59岁。他对宋朝以文治国方面奠定了基础,对外交、军事政策等方面刚愎自用,犹豫不决致使宋朝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一直影响到南宋的结束。赵光义除了攻下北汉其他毫无作为,虽然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但是南方局势依然不稳降兵降将的复叛,王小波、李顺起义都是在这一时期发生的。总之赵光义就是个薄情寡恩,志大才疏的平庸之辈。

    大家也可能都知道宋朝也是十分重文抑武,而且也正是因为如此,还出了一个很大的事情。

    宋朝一共在历史上流行了三百多年,但是皇帝太过于受前朝的影响,一直都在研究怎么才能防止武将造反。最后落得一个武将荒废,打仗无人可用的下场,宋朝也因此走向了衰亡。如此防范武将,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不是靠正当手段登基的。赵匡胤原本就是一个周朝的小人物,后来依靠自己有武功,就发动了兵变,摇身一变就成了皇帝。也正是自己不是靠正当手段上位的,也害怕别人效仿自己,把自己的皇位夺走,就制定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自古以来就有文官想要转变为武官的,但是苦于不能转型,一心想要上战场建立军功,北宋于是给这些人提供了文转武职的渠道,这些人大多数是擅长谋略和治理,在战场也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个制度就叫经略安抚使制度。他们也就相当于军师,虽然没有武功,但是可以出谋划策,摆兵布阵。这样文官可以管制武将,武将也可以压制文臣,可谓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啊。这种转型的方法对于文臣其实有很大的好处,能快速帮助他们加官进爵,当然,前提是你能有好的才华,在战场上能充分发挥才干。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范仲淹。即然文能转武武自然也能转文了,不过成功的几率很小,比如狄青。

    作为统帅,说实话,文官或者文官出身的武将的确比与仅仅是武将而言的人相比,更加适合在战场指挥。大多数的武将只知道用拳头,却不能智勇双全,还能出谋划策,像狄青这种的就十分少见。所以统帅并不是只有武将才能担任,文臣也许比他们更加合适。

    宋夏战争的出名我们都知道啊。各种斗智斗勇让后人都感觉十分爽,并不仅是武力的比拼了。虽然有不少的文臣会滥竽充数,而且皇帝对武官还是十分疑心,但是拥有军事才能的不在少数,让文臣作战指挥,替武将去开辟疆土,不得不说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许多文臣都在战争中大放异彩,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他们的传奇。

    北宋是如此,南宋也延续了北宋的做法,也是这样干的,但是南宋的轻武就有些过分了,把岳飞和韩世忠这样的能人都给防备掉,也怪不得早早的就走上了灭亡之路。总的来说宋朝的皇帝对武将就是不放心,各种猜忌。宋朝对于武将来说简直可以说是地狱,但是对于文臣来说也是同样的可怕,其实种放要说不恨大宋皇帝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对于大宋皇帝赵光义来说文臣在聪明他要是没有兵权那也不可能翻天。同样的武将要是没有文人的帮助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十分害怕,辽国实行文武并用,相互并存的国家制度,这也就是为啥辽国那么强大,同样的道理如果他们在辽国或许能够用武之地,可惜的是世界上的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事情,好戏还在后头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