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熟悉
题记:听了两遍孙继全同样内容的课,李学锋没有走神且觉着这个“大领导”很亲切,似乎在什么地方很相像。
————————————————
“就不要一惊一乍的了,我这人很简单,这里也简单,以后一起共事了,总是这么拿捏着不舒服。”
李甫推门进来笑了笑,看李学锋走到茶几旁去端桌上的烟灰缸,赶紧摆手:“不用收拾!一会有打扫卫生的来,再说要是没烟了,这里面的整理出来就是口粮啊!”
说话间李甫从烟灰缸里拿出一根较长的,李学锋赶紧掏出打火机伸过去点上,李甫叼着烟走过去关了窗户:“没味了吧?李?本家?早秋也是秋,秋风凉透枕,甭把我搞感冒了,马上要创刊!”
李学锋连忙点头:“没味了没味了。”顿了顿他接着说:木子李,学习雷锋的学锋,李学锋。
把椅子上的书拿起来放到写字台的一个角落,李甫坐到椅子上,从桌面杂乱的各种报纸下摸出一盒烟扔给李学锋:“你有打火机就该会抽烟,抽吧!我也是李,李白的李,杜甫的甫,你是学习雷锋好榜样,我记住了!来,谈谈咱创刊号的想法。”
李学锋接过烟盒抽出一根烟点着,他兜里装的廉价烟根本就没法往出掏。这些年来一直没学会抽烟,就是开始找工作兜里揣上了烟,本是递给人家加快沟通,一来二去就抽上了。
李学锋有些忐忑,自己怎么可能对报纸创刊提出想法,但总编辑让说,他就当又一次面试,随即把这几天做的功课一股脑倒了出来,尽管医学院的专业跟这个牛唇不对马嘴,但酷爱读书再加上对于文字的痴爱,这番话尽管都是生硬理论,还是让李甫对他刮目相看。
陆陆续续,到通知的下午三点,二十层会议室坐满了人,李甫带着李学锋是最后进去的,而后他让办公室人员清点人数——36人,招聘的40人有四位没来,也没有请假。
“各位好!‘大领导’——也就是分管总编孙继全今天下午去省里开会,他后天给你们上课。咱晚报田禾社长去找钱了,我是李甫,是河右日报任命的晚报总编辑。大家有不了解报社的可能要问,副总编怎么管总编?简单解释下,分管我们的河右日报社孙继全副总编是副厅级干部,我跟田禾是河右晚报的社长与总编,我们是处级,也就是说我们晚报是日报的一个部门——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好我们自己。”
李甫的开场白让大家放松下来,随后,他饱含热情讲了一段话:六六三十六,这是一个吉祥的数字,六六大顺!……我们将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共创河右晚报的辉煌,打造我们省都市类媒体的奇迹!
热情暴涨,信心爆棚。
随后开始培训,李甫讲了第一堂课,《记者的修养》。
李甫是个嗜书如命的人,他似乎什么书都读,记忆力又超群,号称河右日报社的“活辞典”。那些典故出处、历史渊源、人文传奇等等,好像都在他肚子里分门别类放着,随时用随时取。尤其是他对唐诗宋词娴熟到不可思议,不要说大家正史,就是有些野史记载的唐宋诗词他都倒背如流。
熟悉后,李学锋听说李甫与弟弟一起开着个书店,经营的不错,但李甫不要分红,而是全部换成了书,他的藏书好几万——让人敬佩的不是这个数量,而是有三分之一他都读过。
“书可以带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这是李甫在这堂课结语时说的,“关于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就俩字,读、写。”
就在这个下午,在这个新闻大厦的二十五楼,即将创刊的河右晚报社长田禾正在跟河右日报社社长讨价还价,最终又争取了五十万元的启动资金,加上此前定下给的一百五十万,河右晚报账面上有了二百万。但这并不是给而是借,河右晚报社要在三年内还清。
对于这些,李学锋等新入职的记者是搞不懂的,他们现在所有的热情都是将要开始的采访,还有报社的生活。
“大领导”孙继全第三天上午给他们上的课,内容是《新闻采访的若干注意事项》,这个课李学锋非常熟悉,因为他在两个月前就听过,在河右大学新闻学院的一个阶梯教室里,可以容纳三百人的课堂座无虚席。作为客座教授,孙继全在这里已经讲了三个学期,因为经常会讲到实例且多是自己亲历的,他的“新闻与写作”课很受欢迎。
李学锋当时还鼓起勇气提了一个问题:记者是不是必须暗访才可以获得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新闻?
孙继全当时的回答很长:
“个人认为我们当记者那会,也就是‘那个时代’没有暗访,因为一切几乎都是透明的,似乎所有事情都很简单。
当然,从新闻学的概念有明确定义,‘暗访’对于记者而言,就是隐瞒身份、目的,通过相对秘密的手段获得新闻事实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讲,从有了报纸开始,就有暗访。
我曾给大家讲过,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在我们中国唐朝,公元713年他们就创办了由‘上都进奏官’负责编印,将皇帝的谕旨、文臣武将的奏章及政事动态‘条布于外’的《开元杂报》,这里面的政事动态就是由专人不公开身份去打听回来的。
至于新闻价值,一般都是跟受众有关,想看看明天下雨不下雨,天气预报就是最有价值的新闻。我想这位同学问的不是这个,他提的应该是爆炸性新闻、涉及面广的、震撼性的、推动某一方面进步的,或者对于我们来说是能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对于美国记者就是获得普利策奖的。那么,这样的新闻该是怎么来的?具体事情得具体对待,不过共性来说需要的是详尽的调查,包括明访暗访;真实的写作,不加渲染的真实;当然,还有你的心,良心。”
因为这是每节课最后惯例回答五个问题的最后一个,李学锋记得孙继全微笑着说完这段话,然后合上讲义说:同学们,下课。
正在这时候,新闻学院的院长走了进来:同学们,请等一下。
陆续起立,收拾课桌,折叠椅子的声音瞬间停下来,院长走上讲台先是跟孙继全握了握手,再扭转身子:同学们,孙总编、孙教授今天讲的是“最后一课”……
课堂上马上又是一片惋惜与惊讶声,院长挥挥手:孙总编要创办我们河右省最好的一张都市类报纸,上课前他已经跟学院说明,在这里,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孙总编三年来的心血。
台下掌声雷动,孙继全也礼貌性鼓掌,院长再挥手:请孙教授再给我们说几句吧。
孙继全清清嗓子:尊敬的院长,尊敬的各位同学,感谢三年来的相守、相处,我很愉快。刚才院长说错了话,我是副总编,我们中国人不喜欢这个副字,所以正总编是总编,副总编也是总编。
台下同学们有笑声,孙继全把双手撑到讲桌上:同学们,今天不是告别,你们是新闻战线的有生力量,只要我在河右日报社一天,欢迎大家来实习,更欢迎有志新闻事业的同学们毕业来工作!但真有那么一天,记得叫我孙继全副总编,副的叫成正的也是副的,因为新闻来不得一点虚假。
掌声雷动,孙继全等了等收起笑容:同学们,民国初年着名记者黄远生曾总结说,新闻记者要具备“四能”——能想,能奔走,能听,能写。其实,以我多年的从业经验来看,一个好记者应该具备的远远要多于这“四能”。他应该是一个良心正直的人,不畏权钱,却敢为民立命,而不是在各种诱惑下失去职业的操守。他还要是个杂家,是个百事通,得有律师一般缜密的逻辑,得像侦探一样不遗漏任何蛛丝马迹的线索,他还得会哲学,能透过事件,洞察人生。他还得善变,得跟上时代。做一个职业新闻人,你的职业比你本人的变化更快,比你的风格变化更快,所以有些时候,你还没来得及变,新闻在变,所以你必须迅速变。
而这一切,还必须建立在他要有一个好的身体之上,要能吃苦耐奔波,因为新闻的突发性决定了记者“不是在采写新闻,就是在采写新闻的路上”。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就得有所准备,要知道记者是世界上十大高危行业之一,据相关报道每年都有上百名的记者殉职。妙手着文章,落笔不忘责任,新闻人是最实事求是的人,可以不说,但绝不能胡说。
同学们,我们的孔老夫子有句话,临别送给大家,送给我未来的同行们——文死谏、武死战,这里我再加六个字“不为官、只为民”。
……
两天来彼此开始熟悉,坐在会议室后排的李学锋很自豪自己成为孙继全“欢迎来河右日报社工作”的唯一,他微笑着回忆着那堂“最后一课”,看着正在讲课的孙继全,不知为何突然觉着异常熟悉,就像看着自己。
其实,他们就是亲生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