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都市言情 > 记者锋芒简介 > 记者锋芒最新目录

第五百八十二章 绑架(34)

    题记:在《临江晚报》做了一次非常超前的讲座,其内容大多传统媒体人都觉着“危言耸听”,尤其是《临江晚报》全文刊登后,河右日报社的诸多新闻前辈都嗤之以鼻:“这个李锋芒是疯了吗?”讲座结束后,白霜递给他一份当天的《河右晚报》,关于艺校拆迁的稿子头版头条非常醒目,但他怎么觉着没有引起任何波澜……

    李锋芒本来也没想会有人回答,所以看了一圈就开始往下说: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互联网或者互联网延伸的某种网络模式,将很快代替纸媒——换句话,那就是说新闻不会消失,纸媒终将消亡。

    全场一片哗然,这也是他预料到的结果,这个问题他思考了一段时间,也查阅了大量资料,但是第一次讲出来。

    随后,白霜让手下将李锋芒的讲座录音整理了出来,稍微修改部分措辞便全文发到了《临江晚报》、

    对于李锋芒讲的内容,她不是欣赏而是质疑,发出来的目的是引发争论——确实如此,随后半个月内,省内新闻界基本成了两边倒,有说李锋芒超前,有说这是危言耸听。

    五年后,当年参与争论的人员均再无声,因为都市类媒体生存艰难,逐步沦落到勉强自保就不错了。

    再五年,全国关停的各类报刊,年年数十家,河右省内陆续也停刊了七八家,包括《河右晚报》——省内最早提出这个风险的是李锋芒,这不能不说是个莫大的讽刺。

    回到讲座,李锋芒说出这个“危言耸听”,然后笑了笑,没有转折:十年前我们用上了传呼,二十年前我们安装座机,三十年前我们写信……通讯的发展,是科技的一部分,现在还有用传呼的吗?

    没有了!那么,十年前传呼台遍地的时候,如果我说传呼必将消亡,是不是一样引来这么一片哗然之声?

    好了,我来讲具体点,从科技角度来定义下互联网思维:

    两年前,也就是2006年,美国推特公司成立,这是一家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其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给出了三个层面的解释:

    第一是商业方面的,发现并解决用户的一个微小“痛点”,这种发现不是想象,而是改善生活质量的推动力;

    第二是聚焦和减法,选择人类长时间段的需求并且研究去除需求的中间环节,尽量使其一步到位,简便易懂;

    第三是解放人性,解放人性不是技术解放人性,而是人的思维和文化解放了人性。

    当然,李锋芒说我们是讲媒体的互联网思维,那么把第一点里的“用户”改成“读者”,第二点与第三点的“人”也改成“服务对象”。

    这个可不是我们在互联网上聊天,而是实实在在的运营,缩短信息源发出的时间。

    这里我提出两个概念,读者与服务对象,这两者有交叉也有分别,当下我们也许最该想的就是如何把二者结合到一起,也许各位同行会问,采编与经营必须两分开,那么你提出的结合是什么?

    李锋芒看都瞪大了眼睛,就笑了笑说这个问题先放下,我们继续来解释互联网思维,还有,我们传统媒体如何逐步拥有这互联网思维。

    个人认为,所谓传统媒体的互联网思维,不应该是博主思维,也不应该是自媒体思维,而是如何不拘于单一的媒体渠道,如何打通各环节之间的屏障,建立起相互渗透的崭新模式。在这个过程当中,生产内容始终是媒体人的本份,内容的格局决定了这个模式的格局和前途。

    也许有些同行还没理解博主与自媒体这样的字眼,在这里我不多占有大家时间,简单举个例子吧——我现在就是博主,就是自媒体,我讲的内容大家接受不接受,都是受众——今天我在《临江晚报》跟大家交流,现在你们都知道了,省城我的同行现在不知道。

    那么如果我现在说一条新闻,临江市出了个什么什么事情,很惊人的事情,你们是第一受众,稍后我发微博,群发短信,在报纸电视没有出来之前——这条新闻由我传播,且不说真假,知道的人已经很多了。

    自媒体简单说自己就是媒体,每个人都是媒体——可能大家不以为然,这不是说胡话的吗?个体怎么能成为媒体?

    可以!当通讯没有了障碍,当互联网成为普遍,每个人都会成为媒体!

    我举个例子:我们《河右晚报》订阅数五十多万,且百分之九十九在河右省内发行,一张报纸十个人看,也就是说当天的河右晚报有五百万受众。

    我手机通讯录有五百个手机号码,我群发一条短信出去,内容就是一条消息。如果很有意思或者很震撼,这五百个人每人再群发一次,依次类推,转发十次后,这件事才在电视报纸出现……那么这条短信是多少人看到?

    不用去计算,几何倍数的增长,可以传遍世界每个角落——且速度惊人,可怕吗?

    新闻随时都在发生,传播形式真能一成不变只看报纸看电视?

    好了,不管这样的说服你信不信,就像我们发现人与人联系起来突然变得简单,这都是在发生的,你信或者不屑,都在发生。

    李锋芒喝了口水: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看在座的很多是我的同龄人,这个年龄都应该写过很多信,给家人,给同学,给爱慕的人,对不对?现在呢,各位,从过年到现在三四个月了,谁动笔写过信?

    没有吧,因为我们可以电话,可以短信,接下来美国的推特为何不能出现在中国?或许换个名字,或许换个形式,但沟通肯定更没障碍了,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快更广,谁还必须看报纸电视?

    讲到这里,全场一片沉寂,他们只是觉着好像是这么回事,但随后该干嘛就干嘛了。

    然而,李锋芒讲完课的第二年,微博出现了;第三年,微信出现,随后大量公众号横空出世……

    接下来,李锋芒将讲座重点放到:我们该怎么办?也就是传统媒体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

    李锋芒用了一个“后纸媒时代”, 他很明确的表示,我们要在变化中找准自己定位,而后设法生存。我们传统媒体人都要有深深的危机意识,找出问题所在,针锋相对。

    正如我刚才讲的传播方式,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纸媒在时效性方面确实落后于互联网或者新的通讯传播——所有的报纸不可能随时出版,就算能,发行也是问题,送到读者手中就需要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发出的都是在过去时段发生的事情,而新兴的传播方式则可以实时跟踪,我拿个手机随时发短信即可。

    其次,读者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不够、参与感不强。我们《河右晚报》打造了呼叫平台,这比读者给报社寄信快捷很多,但费钱且我们只能同时接十五部电话。对于读者的问题,还得问记者编辑才能回复——如果发电子邮件,点一下就行,短信更是如此,回复问询马上就会有答案。

    ……

    说到这里,李锋芒才开始转折:纸媒确确实实有许多缺点,如果我们改变,也许能更长延伸纸媒的发展。

    继续说我那条短信——当然如果我不是李锋芒,不是记者,我发出的新闻消息,有几个人信?就算信了,又太简单,我不可能飞快编发一条五千字的特稿出去,对不对?

    看表,已经讲了两个小时,会议室没有人出去,反而是越挤越多,李锋芒擦擦汗开始结语:

    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做好传统媒体,个人观点,做好五件事:

    第一, 继续加深传统媒体的厚重感。

    第二, 继续维持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第三, 继续增强传统媒体的感情与人性。

    李锋芒说前两条我就不展开讲了,大家都是党报的记者编辑,我们知道报纸在干什么,也知道如何厚重,更知道自己的责任,以及如何维护党报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在做好这两点的时候,我们要避免啰嗦,就像写信与拍电报,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忙,不要总是长篇累牍,写稿子要提倡短句,能短则短。“的地得”太多影响阅读。少用形容词,多用直接引语。穿插使用背景,避免啰嗦空洞。

    至于增强传媒媒体的感情与人性——如果人类生活中的所有信息都会变成数据库中的数据,每个人和每样东西,我们所有存在的证据只是一组冰冷冷的数据,这应该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情况吧。

    李锋芒讲到这里就结束了,都是办报纸的,听他讲座的很多临江日报社的老同志,是他的前辈,怎么办报纸点到为止,要不然会招致反感。

    他用了一句话做结语:

    各位同行,未来已来,我们不能停滞,更不能惧怕,反而应该迎头赶上——我曾跟我在新闻方面的前辈老师们聊过,如果有一天纸媒必须灭亡,就像传呼台都关掉了,我们拿着传呼机不应该掉眼泪,而是赶紧买个手机,最新款的,继续联系世界!

    这话很明确了,李锋芒说的就是报纸逐渐转型,而这观点就是他在《河右晚报》已经开始的改革,先把传统报纸形式改变,从办报纸到经营报纸,然后在新科技到来,迅速接手。

    掌声似乎有些礼貌性,白霜总结发言也没过多总结李锋芒的观点,这都在意料之中,毕竟这太超前了,在一堆馒头中说饥饿,说怎么种小麦,确实太多人不会这样。

    意料之外的是:《河右晚报》九点多就在临江可以买到了,“偌大的临江市放不下一张课桌”就是头版头条,可讲完课都快中午十二点,自己手机就没也电话,短信都没有一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