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都市言情 > 记者锋芒简介 > 记者锋芒最新目录

第六百二十四章 地震(3)

    这个汶川救援报道李锋芒一直不愿意提起,报道文字集结成书后也很少翻起,那是惨痛与悲伤的记忆,也是振奋与团结的画面,只是建立在死亡上的任何东西都是不愿意提起的。每一次不得已回忆,他都努力想当地的大山与河流,只是山下有村子,河边有人群,地震发生的时候,这些都没了……

    这不同于一般的采访,妻子能理解是预料之中,只是没有想到她也有可能去,但顾不上这么多,李锋芒赶紧回到单位,特警那边肯定是随时命令随时出发。

    弄好包,如果跟夜班对接传稿子传图片,本来想从摄影部借一套专业相机,随即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国家电视台几乎是二十四小时直播了,网上各种图片随处可见,最关键新华社记者行动迅速已经到了灾区,专业摄影记者的专业图片都能用。

    这就是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李锋芒之所以这么着急要去一线,就是因为网上信息鱼龙混杂,夸大其词者有,造谣生非者有,老百姓需要知道准确的灾区信息,知情权的保障就需要真正的记者来努力。

    救灾结束后,相关新闻专业期刊就汶川地震报道提出: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52分钟后,央视新闻频道与综合频道便中断其他节目的播出,开始并机24小时不间断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大型直播。长达千余小时的不间断直播,创造了电视直播史上的奇迹。央视汶川地震直播对履行国家主流媒体的使命和义务,提升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所产生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这篇文章也提到,国内主要晚报几乎也从汶川大地震第二天开始全方位报道,文字的力量促使全国人民上下同心,众志成城,目光齐聚汶川,为抗震救灾为灾后重建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其中,河右省媒体《河右晚报》第一时间派出记者,以“这里是汶川”开栏,先后发出数十篇稿子,因为该记者李锋芒写作角度独特,文笔优美感人,被大量转发,在提升该报影响力的同时,从细微处对汶川大地震后各方面捕捉,对提升民众凝聚力与同情心起到积极作用。

    事后总结抓住要点简单,但经历这个过程是多么的艰难,只有亲身在现场才会感受到,李锋芒再次返回龙脊市,行李箱没了,兜里的钱也没了,只有一身衣服及手机,提着的电脑充电线都没了……

    温青云主持开了个特别的会,从当晚开始,每天都留一个版面给汶川地震现场报道,这是很大的压力,毕竟现场情况不明,但李锋芒没有任何畏难情绪,直接表态说有网络传邮件,没有网络用手机念,手机也没信号用备用……

    备用,人没出发呢,如何备用稿件?李锋芒这是给自我加压,意思的到现丑,有信号的情况下多写。

    点头,温青云随即布置对接,固定夜班编辑,甚至示意财务给多带点现金,最后他说:今天起我值夜班,除了白班留个副总编安排采访,其余编委会成员都上班,非常时期,非常之举。

    松口气,李锋芒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简单说就是集全集团之力来打好这场救灾报道战役,而自己就是冲在最前沿的一杆旗。

    等省厅卫江华的电话但不能闲着,李锋芒安排了车后就在办公室开始奋笔疾书,围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写的开栏语很快写完,然后就编辑了新闻监控室打印的资料,我国建国以来的大地震情况、地震所分级别常识、汶川当地情况等等。

    真埋头弄这些,温青云进来递过两大袋茶叶:我估计十天半个月回不来,要保重自己,你的优点是工作拼命,缺点是工作起来太拼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要切记这句话,尽量按时吃饭,多喝水。

    赶紧站起来说谢谢云总,李锋芒接过茶叶怕忘记,直接就塞到了行李箱的侧面兜里:真是忘了带点茶叶,杯子我也先装上,着急就忘。

    刚把杯子装好,社会新闻部主任进来,看温青云在,马上收起嬉皮笑脸,他是跟李锋芒同时到的晚报,所以经常开玩笑,但人还算敬业。

    温青云对中层最严厉,都也怕他,这个主任咽了口唾沫,估计是斟酌了下用词才开口:云总在啊,李总安排去联系省卫生厅,记者去了,回馈说不让带记者,且何时启程没确定——我看相关消息,震中现在进不去,外围自救正在进行,估计异地医疗救援队会在打通震中道路才出发。

    嗯了一声,温青云不接话,李锋芒马上说你分析的到位,我的意见是你亲自去下卫生厅,想办法跟带队的副厅长接洽,争取跟一名记者,这一次抗震救灾的报道全国媒体都在用全力,咱晚报的实力如何,有没现场报道是最重要的判定标准。

    答应着说好,我去!准备扭头走无意发现李锋芒的行李箱,马上就猜出:李总你要亲自去汶川了吧?

    点头,李锋芒说正好我跟省公安厅联系上了,他们派特警队先行出发,估计今晚就走,你去忙吧,我只能跟着维持社会治安,协助救援,医疗救援那边才又更多细节,你要力争派一名记者跟上省医疗救援队。

    这位主任顿时热血沸腾,随即转身说要能争取到指标我自己去……

    只是,除了第一批进入的记者没怎么限制,主要是很少。有这个敏感度的真不多。随后,只有中央级的媒体记者进去,各省市记者都不准再进入,现场太艰难了,有些记者去了还需要救援队伍分心照顾。

    也就是说,汶川大地震现场记者中,河右省的就李锋芒一个,持续十六天的报道以及后续对口援助的采访,他前后写了二十万余字。

    后来,李锋芒被评为河右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有个出版社要编辑出版他写得这些文字,他满口答应并且提出这本书所有收入都捐给灾区的一个小学——他跟省厅特警队在那个小学操场住了一周,还抽时间给家毁了无处可去的孩子们上了一节课……

    那本书名字叫《天大地大,人民最大》,这句话出自他写的一篇通讯,而出版社的编辑将他期间的稿子汇总后,发现一个字也改不动,随即在扉页上写到:不是编辑无能,是李锋芒太厉害,在汇总本书的过程中,一字难易,标点都没有改动一处……

    这本书中用到的图片都是新华社记者拍摄,该书编辑联系原作者,说明来历,对方都是直接说用吧,不要费用,你告诉李锋芒,我们会自己买他的书,有时间给我们签个名即可。

    这名编辑也写了“本书收入全部捐赠汶川映秀镇附近一个小学,该小学已经在异地重建中,李锋芒先生说他此生忘不了那个课堂:‘没有课桌,只有尽量摆放整齐的一些砖头,孩子们灰头土脸坐在上面,很讲规矩但双眼里都是惶恐,全校一半多师生在不远处的废墟下长眠了……黑板是两位特警健壮双臂扶着的门板,我颤动着手写下三个名词,依次是家,大家,国家’” ……

    穿插了些时间节点以及说明性文字,这本书就这么出版了,第一次印刷两万册一周卖光,其中李锋芒自费买了五千本。二版再印两万本,很快也销售一空……

    当年国庆前,李锋芒跟张文秀带着这五百本书及十万元左右的版税又去了汶川,在这所刚落成的小学,他再次讲了一节课,仍旧那三个名词:国家,大家,家……

    有些孩子认出了他,再次泣不成声。

    废墟面前,李锋芒掷地有声:你们的家毁了,我们大家在一起同舟共济,有强大的国家,我们会再次拥有自己的家。

    崭新的教师里,李锋芒说有伟大的祖国,有相亲相亲的大家互相帮忙,我们每个人的家都幸福。

    学校有意把这十万元设置个奖学金,李锋芒马上同意,但坚决不同意是“李锋芒奖学金”或者“河右晚报奖学金”,他流着泪说就叫“江华奖学金”吧。

    这个奖学金随后李锋芒陆续又捐了十万元,每年利息五千元表彰品学兼优该校三名小学毕业生。

    没错,这个“江华奖学金”李锋芒就是为省公安厅卫江华副厅长设置的,刚到灾区的一次救援中,作为队长的他身先士卒,奋不顾身上前,被半山上滚下的石头砸中左臂,在送往医疗点的过程又因为路程艰难耽搁了时间,不得已后来左臂截肢……

    这个事情一直都没有跟卫厅长提过,救援结束后他被记个人特等功,只是手臂被截肢后他给组织提出不便在公安系统工作,他主动提“一线”不行去“二线”,随即要求调到省警察学校当了校长。

    第二年五月,卫江华旧地重游去了汶川,当他去了这个小学,熟悉的老师们对他讲起这个奖学金,这条硬汉子顿时就热泪纵横:我可担当不起啊!

    学校方面说是捐助人李锋芒的意见,无法更改,他无奈就自掏腰包给这个奖学金添了三万元。

    回到龙脊市后他约李锋芒到家喝酒,一杯酒后,俩人开始回忆:

    从龙脊出发的那个夜晚,雨一直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