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都市言情 > 记者锋芒简介 > 记者锋芒最新目录

第七百一十四章 预兆

    题记:伦敦之行收获很大,协助导师出了专着拿到了博士学位,雪儿在短时间改变了很多,这是李锋芒很高兴的事情,但河右晚报社又出了事,第一个是文总编,第二个是甄青梅。确切说这不是啥预兆,而是逐渐堵了李锋芒回河右晚报社当一把手的路,因为最支持他的温青云离开了,现在文总编也调走了,他想干的事情又是颠覆性的,没有报业集团的全力支持几乎等于空谈。

    ————————————

    关于跟雪儿是父女相认还是暂时不相认,李锋芒很是矛盾,对此金媛媛跟他沟通过两次后,决定暂时先不要挑明,等孩子再大一些,比如读了大学后,有些话也能听进去,更容易解释。

    只能如此,那便如此。

    转眼夏天过去,李锋芒去那个湘菜馆吃了几次饭,也不是刻意打听,但凑巧刚到这里打工的一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就是长笛,年三十的晚上他吹的《怀乡曲》让张老板很有感触,当这姑娘来找工作的时候说是长笛专业,马上就留下了。

    如获至宝,随即联系给雪儿上了一节课,看效果不错,他一次就给了这个姑娘半年学费,每周两次——他深知,有个音乐特长对雪儿未来发展很有帮助。

    忙忙碌碌转眼就来了十个月,理查兹每天催出版社,这书出来李锋芒的博士学位才能拿到。对此他倒是不着急,只是不能每天闲着,游玩也没兴趣,尤其大学放假后空荡荡的,想了两天他就跟理查兹说想去调查下英国的社区报——看看能不能回去跟《河右晚报》结合下,从而抵挡现在这张纸媒各方面下滑的趋势。\0

    说起来这不是新鲜玩意,但因为体制等各方面原因,尤其社区不发达,所以知道的多仿效或者参考的并不多。而在西方很多国家,每个镇子或者大社区都有自己的报纸,且各有各的影响力。

    美国新闻史上公认的社区报,最早起源于1690年9月在波士顿出版的《国内外公共事件》。经过300多年的发展,社区报可谓西方报业的独特景观之一。近年来,在互联网与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下,西方社区报的发展动态如何?它们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应对挑战?这也是李锋芒想要了解的。

    简单说就是我们社区发的“小广告”,概念是为社区居民和社区商业服务的报纸。主要刊登社区新闻、社区公共事务和商业广告。一般为周刊或月刊,在社区范围内免费发放。

    叹口气,理查兹介绍说,受到互联网等新媒体强烈冲击,尤其是2008年金融海啸后,在英国22份大型全国性报纸发行量下降,每年都在以5右的幅度下滑。其中着名的《泰晤士报》、《卫报》发行量也都在逐年下降。

    说到这里,他眼前一亮,“在大报的一片颓势之中,社区报却呈现出了对抗报业经济衰退的态势,也因此吸引了诸多关注”。

    随后理查兹给了李锋芒一把车钥匙跟一本论着:这车是工作室的,你自己加油就可以用,不违规。这本书我写的,对社区报我研究了十年,这里面提到的报社与人物,你去直接说我名字即可,肯定会给你介绍。

    并没有想写相关论文,这个调查只是为《河右晚报》未来发展多条路,就算没用深入了解了解也好,于是返回老查理家先读了一周这本论着,然后制定了一个历时一个月的行程,基本跑遍了英伦三岛。

    这是这么多年,他自认为的一次大假,其实理查兹的专着各种数据都很详尽了:% 的英国成年人(超过15岁)阅读社区报,%阅读全国性报纸。在阅读区域性报纸的读者中,% 的人不读全国性报纸。在过去十年中,%,可见,遍及城乡的社区报也是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李锋芒的调查不限于数字,他只是很好奇,当下闻名世界的传统纸媒都遭遇生存困境,但立足地方新闻,大量成本相对低廉的社区报,为何不但能继续存在,甚至可能成为挽救报业下滑趋势的希望所在。

    一路走,也去一些文化氛围浓郁的景区,但调研社区报仍旧是重中之重,他发现社区报最大的特征是就是服务于特定的社区,并强调其归属性和认同感。

    社区报作为社区文化的一种存在,是社区的显着表征之一,社区报纸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在上述主流媒体中是极其缺失的。这些内容,包括地方政府、学校、地方卫生保酵医疗设施、社区体育及社交活动、教会活动等,甚至一个普通老人的讣告都可以打头条——而这些内容恰恰是与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息息相关的,也是本地居民所关心的。

    但是,并不乐观,正如李锋芒在《后纸媒时代》中提到,纸媒衰败是不可逆的。所以,他在很多社区报编辑部都会问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社区拽都进入某个网络群,比如qq比如微信群,那么每天有这样的信息都发进去。那么,这些固定的老客户逐渐老去,报纸订户后继是否乏人?

    这个国家的人“古板”到无法想象,大多编辑部都会说我们已经把报纸打造成必须,就像每天早晨喝咖啡一样,所以肯定能延续下去,且我们也在改变,李先生担忧的事情得等到纸张完全脱离我们的世界……

    脑子里显现很多西方电影里,闲适的生活环境、屋子前的报箱、还有骑车送报的孩子扔到每个屋前的一摞报纸——国情与习惯是无法类比的啊。

    半个月后,因为千篇一律,李锋芒放弃了继续走访社区报的打算,而是转而拜访英国的名人故居,以文学家为主,毕竟英国文学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形成了自身的规律,也孕育出了众多的文学大家。

    包括莎士比亚、哈代、狄更斯、雪莱等等,这些闪烁在世界文学史上的星光,让他经受了一次不一样的洗礼。

    说起来李锋芒一直不喜欢读西方文学,不是不好而是读不了原着,翻译腔受不了。而现在他的英文水平读原着绰绰有余,于是一路看一路买,再回伦敦拉了半车厢的书。

    休息了两天,那本《报纸源头考》正式出版,拿到书理查兹很开心,当晚俩人到酒吧喝了几杯庆祝。他是真喜欢李锋芒,这么多年来的访问学者不论国家,这个中国博士是最勤勉又最爱学习且知识渊博者,说起来这本专着是他的课题,但这十个月李锋芒几乎重新修订补充了一半。

    李锋芒也很开心,他这是提前一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发表任务:河右大学规定,在申请学位前,一般应以河右大学名义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或专着。如果未达到要求者,一般不接受其学位申请。

    这部书理查兹算他的导师,加上此前发表过的,等毕业就可以直接申请学位,这其实对他不算啥事,但总是迈过一个门槛。

    在英国最后一个月,好像突然闲了下来,除了读读书写写游记,没有要紧的事情要处理:学院已经通过理查兹申请给李锋芒博士学位的报告,等开学就办理;雪儿英语水平听课基本没了问题,算是过了语言关,在这样的环境不出半年,她就可以完全融入英国生活。雪儿吹笛子本来就有童子功,现在跟家教很用心,逐步也在提高,最主要自信回来她的身上。

    这时候他才开始仔细打量伦敦,这个全世界博物馆、图书馆和体育馆数量最多的城市;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出名的电影节、音乐节、时装周及数量最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着名大学,名列全球最佳留学城市的地方;这个领先全球,是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商业最繁荣、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全世界,是全球化的典范。

    再来的机会很渺茫了,李锋芒开始挨着街道转伦敦,感触很多,那个在《河右晚报》连载的“英伦游记”也开始写伦敦见闻……

    再有一周就离开,预定了机票,通知了家人。

    第二天领取博士学位,学院有个小仪式,理查兹说可以叫亲朋好友参加。李锋芒邀请了金媛媛一家、还有老查理夫妇,湘菜馆的张老板更是激动:我高中毕业就来了这里,勉强混了个学士,第一次参加这么高大上的博士学位授予活动——今晚到咱家店里吃饭。

    很开心也有些激动,拿到这个世界顶级新闻传播学院的博士学位,是对自己这么多年努力的承认,更是对未来方向指引——这时候他还是决定从报社调到大学,只想兼职该是轻车熟路。

    随即他接到两个越洋电话,这让他心灰意冷,回到国内后到博士毕业,对纸媒还没完全失望,但对某些人完全没了信心满怀遗憾,于是拿到河右大学博士毕业证、学位证后,便留职停薪接受了河右大学的邀请又做了两年博士后的工作——他仍旧对报社有难以割舍的情感,又给了自己两年观望的时间。

    第一个电话就是被授予英国威斯敏斯特新闻学院博士当天上午,算起来是国内的傍晚时间。差不多两块人民币一分钟,虽然他的手机开通了国际漫游,跟国内通话一般也用住处座机打越洋电话。

    所以在英国手机响一般都挂掉,除非是家人才会马上接,但这是李天打来的,没有急事肯定不会如此,接起来,李叔,文总编调走了,上午宣布,我琢磨了半天觉着还是给你说一声。

    很是失落,这个领导是温青云走后集团自己最大的工作支持,但这个时间鞭长莫及且理解文总编决定走肯定是想走,不管什么原因回去再说吧。

    说起来生米已经成了熟饭,啥原因已经不重要了,重要是自己如果回河右晚报社继续工作,且不说当一把手阻力很大了,就算当了工作起来也会诸多掣肘。

    这个电话就是失落,又过一天他刚躺下便接到赵晨阳的电话,直接被震惊到当晚失眠,瞪着眼睛看着伦敦的夜心里混乱到极点——甄青梅被批捕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