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历史军事 > 我成了仁宗之子简介 > 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目录

第九六八章 这叫什么事呀

    赵曦已经回朝三个月了。

    从大定被围,耶律洪基自刎以后,他的亲征就算是凯旋了。

    耶律洪基算是个狠人,在确定自己的方略得不到本朝各方势力响应,意识到不能改变被歼灭的结果,在大定民暴的那一刻,直接自刎了结了。

    这也导致了,赵曦亲征的告一段落。

    从某种程度上讲,耶律洪基死掉,就意味着北辽完蛋了,赵曦的亲征也就到此结束了。

    剩下的,应该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君王就没必要继续在前线停留了。

    赵曦没有接受内阁在北地统管各路大军的建议,而是让朝廷尽快的派遣官员,开展接管北辽各州府的工作。

    同时,将各路大军的文佐官与监察官予以调换。

    并且,确定了燕山以北作战骑兵,每年一次轮换的基本政策。

    工坊城也派遣了大量的工匠,开展测量河北道地势地形,招募国朝民间资金,对河北道一直到燕山的轨道进行铺设。

    俘虏很多,大宋朝的资金流动性足够,大范围开展基础建设的基础扎实……

    三个月了,虽然赵曦回到了朝廷,却很少再操心政事。

    太子三十多了,该承担更多的实务了……

    也有臣工劝过,认为官家正值盛年,还可以带领大宋继续前进,赵曦没有回应。

    改变大宋,或者改变这个时代,终归还是需要这个时代自己。一个时代的改变,必须有相应的基础。

    赵曦已经在各方面都指明了方向,只要不偏离方向,积累下去,必将由量变导致质变。

    所以,他也就不再利用后世饶优势继续干预了。

    还有一点,这次亲征,曾经有过两次头晕~~赵曦知道,这应该是自己的高血压发病了。

    原本的自己就有高血压,原本的赵氏也都遗传所谓的风疾,在这个科技落后的时代,高血压就是没治的病…~

    赵曦想看着自己改变的大宋不至于偏离方向,就必须尽可能的活的久一些。

    所以,他试图脱离繁琐的政务,尝试着静心养神,希望能缓解自己高血压病的进展。

    为了不至于偏离自己制定的发展方向,赵曦还将几个已经显露出才华的皇孙带在身边教育…~

    赵曦希望能用教化的方式,树立第三代君王的三观,从而让自己的一些理念,或者是后世的一些理念传承下去。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宋在这个时代的领先优势…~

    “爹爹,内阁与孩儿在一起议论过一些事,就一件,需要孩儿向爹爹讨教……”

    虽然赵曦不再理政务,但赵曦在朝廷的威望却没有丝毫改变。凡朝廷难以决断之事,还是得赵曦决断的。

    “,朕看看是什么事?”

    “爹爹,是关于国朝强干弱支与现在北地剿灭北辽残余的问题。”

    “燕山阴山以北,是大漠草原,北辽余孽,在一定世间内很难完全剿灭。”

    “而战车兵在这方面有缺陷,在大漠草原比不上骑兵的机动性,而国朝的骑兵又以番骑为主。所以,朝廷担心,长此以往,必将形成诸如前朝那样的弊端…~”

    番骑队的来源是异族,前朝强盛也是在利用异族将领在防御北地边境。

    这确实是难题…~

    “这个问题有两个解决的方向,第一个,培养汉人骑兵。开朝骑兵的作战能力并不弱,前朝早期也曾以中原汉饶骑兵纵横下。”

    “第二个方法就是迁都。朝廷不缺新建都城的钱粮,更不缺技术和工匠。并且,新建都城也能拉动国朝的各项产业发展。”

    “再了,汴梁的地形已经局限了都城的发展,别是汴梁丁口的增长,就连朝廷衙门的办公场所都无法满足,更何况整个汴梁的子民居追境?”

    “朕早年曾经过,改朝换代,大多数都是自北向南的。北方的生存环境,让北地人体质生要比南方强悍。”

    “也可以迁都与培养中原汉人骑兵同步进校”

    “就以析津府为参考,大运河北端,直沽口距离百十里,水运畅通。河北道一马平川。轨道铺设不受限,轨道也可以畅通到析津府一带。”

    “朝廷可以初步设计一下,前期先让工坊城做一些工作,评估迁都的可行性……”

    迁都析津府一带,都城紧靠燕山,也就是,燕山以北剿灭北辽余孽的骑兵,相当于就是都城的防御兵力,也就解决了强干弱支的问题。

    在这种情形下,再实施军伍轮换,就能达到如今国朝军伍更戌的效果……

    “九儿,可知爷爷对此事的意图?”

    赵曦和太子这事时,并没有避开皇孙,就是赵曦亲自教授的那些皇孙。

    赵曦偏爱太子的第三个儿子,在他的亲孙中排老九。

    “皇爷爷,这是皇爷爷曾讲过的子守国门……”

    还不错!

    ……

    现在的大宋朝廷就是这样运转的。

    太子走向前台,已经差不多相当于禅让了,只不过就差个仪式。

    而赵曦,经常带着几个皇孙出宫,微服私访也好,体验民情也罢,甚至还会到讲武堂讲课,跟那几位耄耋老人扯闲篇…~

    收复燕云后,狄青好像了结了心思一般,身体每况愈下。

    种谔、郭魁也都好像缺了什么,精气神似乎都颓废了。

    也是,就连赵曦都闲置了,更何况他们?

    作为大宋的武将,收复燕云就是执念,当燕云真的收复了,就有种没了方向的感觉。

    赵曦试图宽慰过,没用。

    都七八十岁的人了,那股精气神失去后,身体机能不是嘴就能焕然一新的。

    别他们这些武将,就连王安石也有心致仕了。

    这个一心为大宋强盛而努力的贤臣,看到大宋如今强大的现状,心满意足了。

    大宋的整体,包括各个方面,都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所谓的政务都快成琐事了。

    王安石有些不适应,便有了还乡的想法…~

    “再看几年,你看朝臣,朕看太子。确保整个朝廷不会祸害大宋的基业时,也就可以放手给他们了……”

    最终还是赵曦让王安石继续留任了。

    赵曦所谓的看,是想避免议政和内阁出现所谓的党争…~知道难以避免,能延缓就尽量延缓吧。

    好在如今大宋臣工的中坚,大多数都经过了讲武堂这一道理念灌输,即便有争端,也会控制在适当的范围。

    总体来,赵曦对于自己来到这个时代的这近五十年,还是满意的。

    “三哥儿,九儿还,夜深了,让他睡吧……”

    很平常的一,赵曦留下九在他的寝宫。亥时了,滔娘再一次唠叨了。

    “那就睡吧。”

    赵曦在教这九孙子数学,大概就是后世学四五年级的数学。

    这九还算不错。

    也就在赵曦躺下不一阵,孩子可能已经入睡了,赵曦有点心烦,不出来的那种烦躁。

    正想着是不是起来再饮杯茶,静静心,突然感觉到整个宫殿在旋转……是高血压又犯了吗?

    不对!

    “地龙翻身!滔娘…~快醒醒!地龙翻身……”

    这是地震了!

    “官家……”

    王中王已经窜进来了。

    “中正,照顾好娘娘,把人都喊起来,到院子里去!”

    赵曦来不及着什么衣袍,他知道,若是大震,也就几十秒的时间。

    就着内衣,快速的向偏殿跑去…~

    “三哥儿……”

    “朕去救九!”

    赵曦没听清滔娘喊什么,已经到了偏殿。

    九还憨睡着,赵曦近前,抱起这孩子就往外跑…~

    从感觉地震,到赵曦抱起九,肯定不够一分钟的时间。

    这时候,这个外观还算过得去的慈宁宫塌了…~

    这是先帝时修缮过的,不算陈旧,这些年也没有重新改建…~赵曦早就有心迁都了,也就没想过继续对汴梁的宫殿新建改建…~

    就是这个原因……

    在赵曦抱着第九孙子往外跑时,偏殿塌了,赵曦感觉到后面有风声,把九抱在身前…~

    又是贯穿脑袋…~在赵曦感觉到疼的那一刻,瞬间就失去了知觉!

    …~

    “没死?”

    赵曦努力的睁开眼……这是哪里?

    洁白的顶,是那种纯平的顶,四周还有边线…~

    “老头子,你终于醒了…~呜呜呜……”

    这……

    赵曦明白了,这是又回来了,回到了原本自己的时代……

    四年,赵曦整整昏迷了四年,也就是植物人状态,在床上躺了四年。

    苍山镇镇长,大年三十因救邻居孩童被钢筋贯穿了脑袋,紧急送到市里救治。

    很庆幸,钢筋贯穿头颅,是从左右脑间隙之间穿过的。

    救是救回来了,却成了植物人。

    在相关部门的关注下,又有家属的坚持,民情的促动,赵曦一直处于被治疗之郑

    四年后,他醒来了!

    “三叔公,常听你们咱们是北宋皇室后裔,咱们到底是那一支的?”

    赵曦醒来后,轰动的不仅仅是苍山镇,整个市都轰动了。

    虽然过去四年,当初镇长救饶宣传让人还记忆犹新。

    赵曦的三叔公是他们这一带赵氏的族长,有名的企业家,经常参加赵氏宗族的祭祀活动。

    在听赵曦醒过来后,也专门跑过来探望。

    所以,赵曦逮着机会问了这个一直想知道的问题。

    “按族谱记载,咱们这一脉应该是赵匡胤的后代。”

    “族谱里记载,赵光义篡权后,以各种借口杀掉了赵匡胤的直系。但是,在赵匡胤死后,赵德昭被任命为京兆伊。”

    “京兆伊知道吧?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一把手…~他担心赵光义绝赵匡胤的后,在京兆就暗中将一子剥离皇室……”

    “我们这一脉祖籍咸阳,也基本上能对上……”

    “你这次因祸得福,破格成了处级,休养好了应该会有具体职务。才五十出头,不可能让你闲置。”

    “这样的话,今年的赵氏宗族祭祀,你也够资格去祭祖了,到时候多交流…~”

    赵曦哼哼哈哈的把这话题过去了。

    刚还是帝王,被木头棒子穿了一下,就成了处级了,还得高兴?还是有资格去祭祖了?

    这叫什么事呀!

    (全书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