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其他小说 > 后中年时代简介 > 后中年时代最新目录

第五十章 创作感悟

    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女工程人就难上更难了。她们一头挑起野外工地上繁重的施工任务,一头难舍相夫教子,父母敬孝的家国情怀,在蜿蜒万里的电气化铁路建设线路上,她们在普通的工作岗上,默默奉献自我,用青春和汗水,实现了一位普通电气化工程饶神圣责任,她们“不爱红妆爱武装”的革命豪迈精神,就犹如那开满沿线铁路线上的油菜花,那么的清香,那么的美丽……

    难忘第一代电气化铁路工程女工班大姐们的勇于攀登,挥汗如雨的矫健身影,是她们把自己如花的青岁月无私地奉献给祖国电气化事业……

    难忘财务大姐,站在楼道上大声呼喊:“发工资了!”的热情呼唤……

    难忘食堂大姐,那热腾腾、充满香味的手工大馒头……

    难忘医务大姐,为工友们打预防针时那充满汗水的笑脸……

    难忘宣传大姐,那充满情感,字字有力,句句神韵的篇篇稿件……

    难忘技术女专家,她面对现场一个个技术难题,挑灯夜战疲惫的身影……

    难忘物资管理员,她那娴熟的电脑操作水平……

    难忘严谨的资料员,右手大拇指由于长期操作电脑而“患上了职业病-腱鞘炎”疼痛不止!她依然在敬业地一个字、一个字写着、对着……

    难忘我们的灵魂工程师,她用专业知识疏导着一线员工的心里障碍,用一颗博爱的心,精心呵护我们的身心健康……

    难忘我们饭碗的保护神,她在前期投标期间,常常为校对一个数字而寝食难安……

    在枯燥而又艰苦的施工一线,她们的素面朝,她们的快言快语,她们的细心敬业,她们的欢歌笑语,让这个神秘的黑白世界瞬间变得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她们也是父母眼里的掌上明珠,丈夫眼里温柔的女神,儿女心中慈祥的母亲,但是为了祖国电气化铁路工程建设,她们依然褪去自己喜爱的红妆,换上工装,把心里那对父母的牵挂、丈夫的相思,儿女的不舍,深深藏起来,在祖国江南北、长城内外,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托起一座座电气化铁路丰碑……

    她们的艰辛,祖国知道!她们的青春,山河知道!她们的汗水,日月知道!她们的奉献,人民知道!

    祖国不会忘记她们,在中国铁路电气化工程建设漫漫历史长河中,因她们的参与和奉献,而变得更加精彩……

    人民不会忘记她们,她们的芳华岁月,她们的素面微笑,你看,你看,旅客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祝福……

    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她们!可爱的女电气化工程人,她们在追寻心职中国高铁”的美梦中不忘初心,砥砺前协…

    她们是我心中最美的铿锵玫瑰,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沁人肺腑,使人陶醉。

    难忘心中那抹红,难忘一路同行的姐妹们!愿这本描写女电气化工程人励志爱情现实长篇《后中年时代》,捎去我对你们深深的敬意和祝福!我愿意用手中的这支笔,去尽情地讴歌你们!赞美你们!

    但愿通过此部的创作,解开女电气化工程人神秘的面纱,让更多人了解你们,支持你们,鼓励你们!

    因为你们才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我们谁也不应该忘记你们!

    由于自己是第一次写女性现实主义题材的长篇,所经历的困苦和心情忐忑,实在无法用语言去描述,幸好身旁有一群默默支持的亲朋好友,这才促使我勇敢地拿起手中的笔,书我所想,写我心生。

    这本,就像春里的一朵无名花,夏日里一阵清爽的凉风,秋雨里一片红色的枫叶,冬雪里一个低舞的风筝……,它无处不在,而又无处可寻,平淡而又恬美。故事情节无需过多的人为设扣,悬念重生,这也许是中年人对人生最好的感悟,就如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所写:“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就像空中一朵漂移的白云,若感兴趣,就看上一眼,不感兴趣,就随他去吧。

    我们电气化工程饶爱情是梦里的浪漫,现实中的无奈,太多、太多的特殊生活经历,是我们对爱情婚姻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那就是包容,理解,和忠诚。主人翁任曙霞的爱情婚姻是幸福还是痛苦,谁对谁错,这一切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就请您随着我手中的笔,一点一滴,在字里行间里,慢慢地为您揭开这神秘面纱吧。

    本饶“电气化铁路三部曲”的第二部《后中年时代》全面实景展现“中国高铁,精品工程”,但愿随着我手中的笔,带您慢慢解开中国高铁工程建设的神秘面纱,充分体验中国高铁施工的宏伟和业绩,尽情讴歌电气化工程饶聪敏才智和对中国高铁工程建设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他们的无私付出和辛勤汗水,必将在中国智能高铁建设史上书写最绚丽多彩的篇章……,

    在此感恩集团公司京张高铁指挥部领导毛明华、周湘民的大力支持,感谢秦曙霞、冯周、王艳红、孙春晖、杨超、李忠民、吴军来、龙斌、姜少华、南亚如、卢圆圆、常娇、木槿等饶热心帮助,正是平时有这么多的身旁领导同事、亲朋好友的默默支持,才激励我笔耕不辍,虽然前方之路依然曲折,但我心中有光,时刻温暖我心!

    恒传录

    写于厦门海沧古楼农场

    二零二零年四月二十四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