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生死同命
太医擦了擦满头的汗,手里的白纱一层层的被染红,床榻上的燕连,也是冷汗连连,唇色和脸色同样苍白。
“这该如何是好,殿下不张嘴,如何喂续命丹?”太医手里拿了颗药丸着急不已,因为燕连始终紧闭着嘴,即使太医用了力去掰开也无法。
正在无计可施时,殿门外想起一道女声,“我来吧。”
只见来人身着一袭浅绿色百褶裙,裙摆刺着几只蝴蝶,眉间是耀眼的贴金花,斜插一支紫色流苏,面如敷粉,唇若施脂,天然一段风韵,华贵端庄。
“参见公主殿下。”沁芳殿众人朝来人行礼。
原来此人正是和燕连和亲的禹国公主。
但见她举步走到燕连身边,俯下身子看着他,瞧见他苍白毫无血色的脸和身上被鲜血浸湿的纱布,眼泪滚滚而落。
“怎会伤成这样。”
“公主,殿下现在不张嘴无法吞下续命丹药,臣不知该如何是好?”太医将手中丹药递到琳琅面前,说道。
“这――交给我吧。”她从太医手中接过药丸,思量了一番,将药丸吞下,然后俯身,将自己的嘴贴向燕连,并将口中含着的药度到了他口中。
众人虽知琳琅如此做于理不合,但因燕连病情危急这也是无奈之法,反而对琳琅牺牲自己名声的作法心中大加赞同。
燕连吞下了续命丹,不久后药力显现,伤口处才不再流血,脸色也恢复不少,如此,众人才都舒了一口气。
太医们由宣仁帝招去询问燕连伤情,沁芳宫内只剩下平日里照顾的宫人。
禹国公主琳琅依偎在燕连床榻边,手里端着宫人呈上来的药,一勺勺的喂到他嘴里,只是他人已昏沉,把喂进去的药全都吐了出来,琳琅叹了口气放下药碗拿手中帕子替他擦拭嘴角。
“公主,太医说殿下服用了续命丹已无大碍,这些药晚些时吃也是可以的。”宫人看琳琅满脸的愁容,安慰道。
“本宫知道,你们先下去吧,由本宫来照顾即可。”
“是,公主。”
待宫人们全部退下,这时琳琅才抬眼去看一直静站一边沉默不语的一人。
“你就是莫离山庄的四公子莫青廷吧?”
莫青廷却并不理会禹国公主的问话,一颗心全在燕连身上,视线定在燕连的脸上根本不看琳琅一眼。
“好大的气性。”琳琅对着莫青廷勾唇一笑,继续问道,“是你一路送他回来的吗?”
她这才抬起头看向琳琅,“是。”
“而他也是为你受的伤?”她的眼里满是自责和愧疚,她一看便明了。
“是。”
“果然。”琳琅轻笑,“早先便听闻莫离山庄四公子的样貌品性是这世间绝无仅有的,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连他也会为了你甘愿丢了性命!只是你明知他是太子,是未来的一国之君,怎么还忍心因为自己而令他受如此重的伤?”
“我……”莫青廷一时也不知该说什么,因为对方说的一点错也没有,她怎能一次次的让师兄身陷危难,一次次的为了自己差点丢了性命。
“再愧疚自责也无法弥补你给他带来的伤害!”
她心里定是怨恨自己的,毕竟她和他有了婚约,是贞国未来的太子妃,又怎么会容忍自己的出现和介入,只是,她答应了师兄今生再也不会离开他,哪怕眼睁睁看着他和别人成亲,也决不食言!
“可是,即使是死他也会愿意和我死在一起!”自从明白了师兄对自己的一片苦心和深情,看透了自己的心,她便打定了主意要留在燕连身边,不管发生什么事,即使是死也要死在一起!
“你!”琳琅自然想不到莫青廷会说这样的话,竟然无法回辩,涨红了一张脸,埋怨的眼神看着她。
“启禀公主,陛下宣莫青廷觐见。”有宫人在门外禀报,传宣仁帝的口谕。
琳琅别过脸不再看莫青廷,说道,“你去吧。”
莫青廷也不向琳琅行礼,看了一眼床榻上的燕连,见他应无大碍了,才跟了宫人离去。
沁芳宫的偏殿里,太医们依次从殿内出来,不知宣仁帝说了什么个个脸色凝重,唉声叹气的离去。
她由宫人通报后带进了偏殿。
殿内,宣仁帝正负手站在窗边,抬头仰望殿外院中那株桂树,八月正是桂花飘香时节,满院子好闻的香味儿。
“草民莫青廷,参见陛下。”她对着宣仁帝行了礼。
“莫青廷,你过来。”宣仁帝并不曾回头看她,却叫她走近自己身边。
她迟疑了一下,缓步走到宣仁帝身边。
宣仁帝依旧看着桂树,对她说道,“朕还记得连儿小时候淘气,爱爬到树上躲起来让大家都找不到他,宫人们急得在院子里四处的找,而他却坐在树上看大家为他着急,众人越急,他便越开心。朕后来气不过让人用板子好好打了一顿!打完后朕又心疼去看他,朕问他为何要躲起来让大家着急?你知道他是如何问答朕的吗?”
莫青廷顺着宣仁帝的视线看院中那株桂花,她从不知晓原来自己儒雅温润的三师兄小时候还有那样的事,更不知他会如何回答。
想起过往,宣仁帝忍不住笑出了声,“连儿说,父皇,如果儿臣不躲起来,大家就不会着急,不着急他们就不会去禀报父皇,父皇也就想不起儿臣了!父皇平日里那么忙,一天里有多少时间能想到儿臣?儿臣希望父皇时刻记着儿臣,所以才爬到树上躲起来!”
“原来是这样。”她的三师兄,也有如此憨傻可爱的时候。
“朕当时听连儿说这番话,心里十分的自责。连儿说的不错,朕那时因为刚刚登基整日忙于朝政,忽略了他,总是让他独自一人。而他母妃又走得早。。。现在想来朕真是不配做一个好父亲。”燕连长得和自己父皇很像,清秀儒雅,气质飘然,身上自有一种凉薄的气息。
已入中年的宣仁帝,脸上多了些历经世事的沧桑,眼眸中几分清明又几分看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