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36章 说翻就翻
冉恪对于卫辽这般吹捧窦宪,而贬低卫青、霍去病这两位汉朝战神表示很不满,于是二人又当着大庭广众之下争论起来。
冉闵感到很无奈,于是就垂询王猛道:“景略(王猛表字),朕知道你素来手不释卷,遍读经史子集,学识渊博,你认为卫青、霍去病、窦宪三人的功绩,谁更大一些?”
“陛下,恕我直言,其实没必要把这三个汉朝名将非要分个高低上下。不过,既然陛下询问了,臣可以回答。”
王猛整了整衣服,朗声道:“要对比两个人的功绩,不能只在于战绩。霍去病封狼居胥,窦宪燕然勒石,看上去不相上下,所以战绩对比先放到一边。要对比,就对比二人面对的对手实力!”
“嗯?”冉闵不禁作倾听状,就连还在各抒己见的人都愣住了,纷纷竖耳聆听。
“不同的时代,所面对的对手自然不一样。先说卫青、霍去病。匈奴的巅峰时期无疑是冒顿单于时期,这时候的匈奴灭东胡、大月氏等强大部族,一统北方草原,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汉高祖刘邦曾试图一战,结果在白登被围,要不是陈平施展美人计,高祖估计就要和刚到手的天下说拜拜了。”
说到这里,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地笑了。
对于刘邦这个“小瘪三”似的开国皇帝,自古以来就是褒贬不一的,有的人不喜欢他,有的人敬仰他,不一而足。
不过这白登山之围,着实是刘邦这一辈子所无法抹灭的污点!
王猛继续道:“这一仗把高祖打怕了,因此汉朝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都采用和亲的策略,实际上就是送女子求平安!而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面对的匈奴虽然比冒顿时期略有消弱,但也基本处于全盛时期。”
“再看看窦宪面对的北匈奴,相比全盛时期的匈奴而言基本可以用柔弱不堪来形容。早在光武帝时期,匈奴就已经分裂成了南、北匈奴两块,并成了仇敌!”
“众所周知,南匈奴为了对抗北匈奴,主动归附东汉,并徙居塞内。章帝年间,北匈奴又再次分裂,被南匈奴、鲜卑等一顿胖揍,属下的屈兰、胡都等五十八部都跑了,主动归附东汉。后来北匈奴又闹蝗灾,死了跑了不少人,这时候的北匈奴别说和东汉掰腕子了,估计和西域都护叫板的勇气都没有!”
“总之,从双方面对的对手的实力来看,卫青和霍去病面对的对手实力远高于窦宪!”
闻言,冉恪不禁叫好喝彩道:“哈哈哈哈!王大人,咱们还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我就说嘛,卫青、霍去病肯定比窦宪强的!”
但卫辽还是愤愤不平地道:“王大人,你这就是偏见!”
看到卫辽还是不服气,冉闵又好气又好笑地摇摇头。
在名望上,霍去病与窦宪可以相提并论,而卫青似乎还差上一点,因为历朝历代的武将都以“封狼居胥”,或者“燕然勒石”作为最高的荣誉。
但窦宪因为其不臣的劣迹,一直被历代皇帝以及大臣诟病不已。
昔日窦宪平定匈奴,威名大盛。于是以耿夔、任尚为爪牙,以邓叠、郭璜为心腹,以班固、傅毅皆置幕府,以典文章,把揽朝政,占据要津。
一时刺史、守令等官员多出其门。尚书仆射郅寿、乐恢因为违忤窦宪之意,相继自杀。朝臣震慑,望风承旨。
窦笃进位特进,窦景为执金吾,窦瑰为光禄卿,兄弟当朝,贵重显赫,倾动京都。而窦景尤为骄纵,妓客也依仗势力,为非作歹。他们侵凌平民,强夺财货,篡取罪人,抢掠妇女。搞得京都商贾闭塞,如避寇仇。
而主管官吏,噤若寒蝉,忍气吞声,不敢举奏。
司徒袁安见天子年幼,外戚专权,深为忧虑,言及国家大事,往往呜咽流泪。无奈当时窦氏势力太大,父子兄弟并居高位,充满朝廷。
除上面提到的之外,尚有窦宪的叔父窦霸为城门校尉,窦褒为将作大匠,窦嘉为少尉,任侍中、将、大夫、郎吏等职的,还有十余人。
窦宪以为有大功于汉,愈加跋扈恣肆!
永元四年(92年)他的党羽邓叠、邓磊、郭举、郭璜也互相勾结,有的还出入后宫,得幸太后,于是欲谋叛逆。
和帝得知了他们的阴谋,但无法与外臣接触。素知中常侍钩盾令郑众,谨敏而有心机,不事豪党,于是便招来郑众,定计除灭叛党。
考虑到窦宪驻扎在外,怕他兴兵为乱,谋定后忍而未发。
适逢窦宪和邓叠班师回京,和帝大喜,下诏让大鸿胪持节到郊外迎接,并按等级赏赐军中将士,以安其心。
窦宪进城之后,和帝亲临北宫,命将屯卫南、北宫,关闭城门,逮捕了邓叠、邓磊、郭举、郭璜,下狱诛死。并派人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侯,让他和窦笃、窦景、窦瑰都回封地去。
窦宪、窦笃、窦景到封地后,都被迫令自杀。
永元十年(98年),窦瑰也被梁棠所逼自杀。受株连者也都免官还乡。
至于在反击匈奴的作战中,卫青、霍去病与窦宪,谁的功绩更大一些。不必说,自然是卫霍二人的。
除了对手实力、战绩、影响力之外,冉闵认为出兵的必要性和友军状况还是可以拿来对比一番的。
自古讲究“师出有名”,也可以说是出兵的“正义性”。
汉匈世仇,高祖有白登之围,吕后也曾遭匈奴致书之辱,两汉时期不断有匈奴寇边,烧杀掳掠。
因此站在汉朝的立场从复仇的角度而言,任何时候出兵都是正义的,不能因为匈奴暂时没有骚扰,就认为出兵缺乏正义性。
还是先看武帝时期,虽然汉朝与匈奴采取了“和亲”的策略,但匈奴多次背离盟约,寇境烧杀掳掠,尤其是有中行说这个大汉奸,日夜教导单于对汉强硬,袭扰边境。
每次战争,汉朝都得像称臣纳贡一般,赔上大批财物。而且“和亲”本来就是一件很屈辱的事。
武帝时期,经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国力已蒸蒸日上,虽然会耗费国力,但采用军事手段代替“和亲”来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是非常有必要,而且自然而然的事情!
再看窦宪,出兵的必要性就很有争议了。
首先,北匈奴远离汉境,与汉朝中间又隔着南匈奴,实力也很弱小,因此寇边是不可能了,最多只能跟西域都护叫叫板。
其次,东汉当时政局不稳,还有自然灾害,史载:“数年以来,秋稼不熟,人食不足,仓库空虚,国无积蓄,……,民间之急亦已甚矣。”
可见,此时窦宪出兵的时机并不太好,对国力的损耗会非常巨大。最后再从收益上谈一谈窦宪出兵的必要性。
不要忘了,北匈奴和汉朝之间还隔着个南匈奴,战争的成果东汉鞭长莫及,显然是南匈奴受益最大,一不小心可能会再弄出个统一的匈奴来。
因此南匈奴对作战非常热心,看来是做着统一匈奴的美梦了,还好窦宪没有那么傻,但即便如此南匈奴也实力大增,在东汉中后期曾多次反叛,造成严重威胁。
另外,还有鲜卑人,北匈奴被击败,鲜卑会占领北匈奴旧地,吸纳北匈奴残部,事实也果是如此,鲜卑崛起漠北,屡次犯边。
总之,从出兵的必要性来看,窦宪出兵伐北匈奴其实对汉朝有害无利。
但是呢窦宪自己有苦衷,这哥们昏了头刺杀太后幸臣刘畅,因事泄获罪。
窦太后显然不会真的杀了窦宪,经高人指点,窦宪请求出击北匈奴以赎死罪,于是乎,北匈奴的命运就这么莫名其妙的被决定了。
说到友军状况,卫青、霍去病对匈奴,那可真是汉朝和匈奴的一对一作战。
虽然汉武帝也很想整个帮手,于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但是很遗憾,大月氏彼间乐不思归了。
当然,霍去补是有本事的,手下有少量投降的匈奴骑兵,姑且算作友军吧,这也是霍去病能够北进大漠数千里进行追杀的先决条件,大漠作战,彼时又没有卫星导航,对地形的熟悉是至关重要的。
你看倒霉蛋李广,就因为没有匈奴向导,结果不是迷路就是中伏。
再看窦宪,那可是帮手云集,首先,南匈奴就十分卖力,事实上,讨伐北匈奴就是南匈奴提议的。
其次还有胡人、乌桓、羌人的仆从军。
根本没必要担心迷路问题!
被那个高句丽的使者这么一个话题而引起的辩论,搞得在场的人都神游天外去了,就连冉闵都愣了好久,这才想到自己要做的什么事情。
冉闵出声道:“好了。给汉代名将论个高低的事情,你们还是到私底下辩论吧!”
众人都闭嘴了。
“列位使者,适才朕说了,还要跟你们商量两件事情。”
闻言,在场的各小国和各部落的人不禁头皮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