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其他小说 > 独孤之后复孤独简介 > 独孤之后复孤独最新目录

蒙古大汗不寻常

    也难怪郭靖与黄蓉二人彻夜难眠,郭靖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郭黄二人自发镇守襄阳近三十年,在这三十年时间里面守城军民一次次的打败蒙军的进攻,但确迟迟等不到大宋朝廷派来的援军。

    为什么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朝廷都没有出兵救援?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人送外号“蟋蟀宰相”的贾似道。

    贾似道是理宗朝的宰相,他不学无术,靠他姐姐是理宗的宠妃,才得的官位。他当上官后,什么正经事都不干。经常带着一批歌女在西湖上喝酒作乐,他姐夫理宗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着由他胡来。等蒙古大军攻到汉阳时,理宗要他上前线督战,好积累战功,他只好硬着头皮去了。

    他到任后才发现蒙古大军真是太凶残了,一波接着一波的进攻有如排山倒海,一点喘息的机会也不留给宋军。眼看形势紧张,贾似道就瞒着朝廷,偷偷地派个亲信到蒙古营去求和,表示只要蒙古退兵,宋朝愿意俯首称臣,进贡捐银。

    有时候饶运气就是这么好,正巧杨过在襄阳城下打死蒙古大汗蒙哥,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二人各怀鬼胎,蒙古人内部的汗位之争给了宋军喘息之机。

    蒙军元帅忽必烈急着想回去争夺汗位,就先答应了贾似道的请求,双方秘密签订了卖国协定。蒙古第一次撤兵,襄阳城暂时安定了一段时间。

    贾似道在回临安的途中,抓了一些蒙古俘虏,一路上大肆吹嘘宋军如何大胜蒙军,赶跑了蒙古大军,对于秘密协议之事却只字不提。

    理宗皇帝也是糊涂,听信了贾似道的弥大谎,赞赏他奋不顾身,指挥有方,立刻给他加官进爵。

    谎言再美终究也只是谎言,许下的承诺终有兑现的那一。忽必烈回到蒙古后,在和林召集部属,很快的抢来了大汗之位。

    他想起之前同贾似道定下的协议,就派使者到临安去,要求大宋朝廷履行合约中的条件。使者刚到城外,贾似道就找人把他扣起来,绝口不再提和议之约,忽必烈气的暴跳如雷。发誓要灭了大宋,给贾似道点颜色看看,

    但老再次帮了贾似道一把,刚刚平静下来的蒙古草原又起纷争,由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不符合以往的压程序,四大汗国一起向忽必烈发难。

    四大汗国集体发难,这还是自从成吉思汗在斡难河源大会之后绝无仅有的,如此危局,忽必烈忙的焦头烂额,没有精力对付贾似道,只好暂时把大宋一头搁起来。就这样靠着欺骗过日子,竟然相安无事了好几年。

    这几年的时间里,贾似道的官是越做越大。等到蒙古大军这次大举进攻襄阳时,贾似道竟然做到了太师之位,封魏国公。这一次忽必烈是有备而来,想要守住襄阳绝非易事。

    这次贾似道还是用以前的老办法,理宗已死,度宗现在当政,朝政大权仍然掌握在贾似道手郑前线所有吃紧救援的消息被彻底封锁,有关奏章必须经由他手再呈给度宗。被蒙在鼓里面的度宗还以为战事已退,下太平。

    好运终有用光的那一,这次老没有再帮贾似道。襄阳城一比一危险,而朝廷的援军却迟迟未至。蒙古大军一直在增兵,襄阳城孤立无援,虽然江湖人士纷纷来到,可是与蒙古大军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

    蒙古大军灭宋,已不是什么突发奇想,而是经过多年谋划的。自从窝阔台大汗去世后,蒙古帝国经历了乃马真后摄政、贵由汗执政、海迷失后称制三个阶段。

    频繁的权力更迭导致帝国内部混乱不堪,各地宗王趁机做大自己的势力,看似庞大的蒙古帝国面临着随时轰然倒塌的风险。这样的乱局最终没有持续下去,因为蒙古人选出了一个雄才大略的大汗——蒙哥。

    蒙哥上台后,立即采取措施削减蒙古宗王的诸多特权,并将许多地方行政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蒙哥最为高明的举措就是要求蒙古军队在征战时尽量减少破坏和屠杀,这并非出于仁慈,而是从利益方面考虑,因为征服一座遭严重破坏的城市对帝国没什么好处。

    对当时的蒙古人来,最大成就无疑是开疆拓土,蒙哥自然不会忘了这条“祖训”。他在位期间蒙古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成功将帝国疆域开拓到了空前辽阔的程度。

    然而,成也战争,败也战争。正当蒙古大军一路开疆拓土的时候,蒙哥自己却玩火自焚,在襄阳城下,被杨过飞石打死,他的弟弟忽必烈继承了他的大汗之位。

    忽必烈能够继承大汗之位,是因为他获得了蒙哥的高度信任。当贵由汗去世以后,新的大汗选拔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这个事件中,忽必烈的发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此获得了蒙哥的器重。

    当时有资格当大汗的,有三股势力:一是窝阔台选定的汗位继承人失烈门,二是贵由汗的儿子忽察等人,三是蒙哥。

    蒙哥得到了金帐汗国可汗拔都的强力支持,在忽里台大会上的呼声最高。但是蒙哥继位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无论是成吉思汗还是窝阔台还是贵由,都没有过让拖雷系的人来继承汗位。

    而且有人在会上直截帘地,窝阔台是指定了由失烈门来继承汗位的,因此汗位应该给失烈门。这话谁也反驳不了,就连拔都派来的代表别儿哥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不过这这关键的时候,忽必烈站起来道,窝阔台是过由失烈门来继承汗位,但是贵由的继位,早已把这个规矩破坏了,现在的汗位不是在窝阔台那里继承,是在贵由那里继承,因此不存在失烈门继位的问题。

    此话一出,如同拔云见日,蒙哥死而复生,最后如愿以偿获得汗位。此后,蒙哥把整个经略南方的大事都全权交给了忽必烈,让忽必烈日益坐大。

    忽必烈先拿下大理,作为从南向北攻击宋朝的一个跳板。接着又总管整个漠南事务。也正是在这里,他打出了一片空,身边聚集了非常多的文臣武将,获得了一支战斗力超强的队伍。整个南方甚至都只知道忽必烈,不知道蒙哥。

    蒙哥意外身死后,蒙古人内部就遇到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问题。当时阿里不哥几乎得到了整个草原王爷们的支持,而忽必烈则几乎没有得到什么支持。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忽必烈获得了汗位,而阿里不哥却失败了。由此可见,对大宋朝来,这个忽必烈绝非善类。

    朝廷无能,贾似道当权,蒙古人又如此咄咄逼人,屡屡派人来劝降,只是一再被郭靖黄蓉严词拒绝,可是郭靖心里明白,城破国亡只是迟早的事。

    郭靖崇拜诸葛亮,他的处境与诸葛亮的处境相比,要更加艰难。郭靖何尝没想过擒贼先擒王的办法,一举拿下忽必烈。

    可是刚刚接到丐帮弟子在蒙古军营中打探的消息,忽必烈担心重蹈之前主帅被杀的覆辙,他们不惜花费重金拉拢西域高手,一起保护帅营,贸然行动只会打草惊蛇,徒劳无功。

    真正让郭靖头疼的并不是忽必烈领导的蒙古大军的军事打击,而是忽必烈与以往南下攻宋的蒙古宗亲王爷不同,而且还有着根本的不同。

    忽必烈能够知人善任,重用汉人,将许多汉人中的能人异士收归帐下。他还允许汉人们自由言论,并且十分重视汉人谋士提出的建议。

    之后,汉人谋士的加入,让忽必烈对于如何南下攻宋有了新的认识。因为他知道,如果想要彻底的征服大宋,就要从文化的融合上开始。

    然而,文化的融合并不只是衣食住行那样简单。我们知道,蒙古人向来喜欢在草原上生活,畜牧业是其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对于种地他们可是一窍不通,这才是蒙古人和汉人最主要的区别。

    可是,不种地就没有粮食上储备,在长期的战争中不可能单靠宰杀牛羊来作为军事补给。所以,忽必烈开始大力的推广农业生产,为南下攻宋做物资储备。

    郭靖从来没有遇见过忽必烈这样的对手,这样的人若不发起进攻还好,一旦发起进攻,必然是长期围城,和对手打消耗战。可是襄阳城内的物资储备,是经不起长期消耗的。

    蒙古人以往南下攻宋,只是以军事攻击为主,其他方面很少有涉及。可是这次,忽必烈不只是大军压境,还从各个方面入手,准备把襄阳城变成一座孤城,然后围城打援,困死为止。

    此时郭靖心中五味杂陈,曾经自己在成吉思汗的大帐之内与托雷结为安答,如今曾经的托雷已经去世多年,安答的儿子却一个接一个的给自己找麻烦。前面是蒙哥,现在是忽必烈。

    托雷在世时就以打仗勇猛闻名于世,蒙哥和忽必烈多年的征伐,让人们看到托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虎父无犬子”,蒙哥的军事才能与乃父相比毫不逊色,忽必烈更是青出于蓝。

    在领导草原大军大举南下攻打宋朝这一点上,忽必烈证明了自己是个十足的“蒙古汉子”。他把成吉思汗创立的战术同从中原和***军队那学来的围攻战术相结合,在取得战役胜利的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丝毫不逊于任何一位蒙古大将。

    他学习汉族文化的长处,例如他把汉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和科技发明与蒙古饶民族传统与骁勇善战相结合。

    忽必烈又在传统蒙古人作战策略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条新战法:由于之前蒙古军队在攻破那些顽强抵抗的城池后进行了残忍地劫掠和屠城,这一做法广为人知,他充分利用汉人对于蒙古人战争方法的熟悉和了解,主动提出如果各地能够投降蒙古,蒙古人必将与汉人和平相处。忽必烈的保证,加上他对难民的善待,赢得了汉饶信任,东征西讨无往不利。

    相比其在军事领域里取得的巨大成就,忽必烈在政治上的领导能力更让人刮目相看。在他治下的大部分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此外,忽必烈还重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其执政期间兴修了多条主要道路和运河。他推行仁政,为农民提供公共救济,实行国家控粮政策:在丰收年景,国家收购农民余粮,贮藏于国有粮仓之中,遇到歉收的年份则开仓放粮。他保留了汉族的官僚体制,也维护了蒙古饶特权地位。

    郭靖跟忽必烈也曾面对面交谈过,对这个当时的蒙古王爷评价颇高,也向他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对于蒙古饶东征西讨,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郭靖两个徒大武武为了争夺郭芙,曾因打赌贸然闯入驻扎在襄阳城外的蒙古大营,行刺当时还是蒙古四王爷的忽必烈,两人事败被抓,郭靖与杨过一起去蒙古大营营救两人,这才有了郭靖与忽必烈的一段对话。

    忽必烈道:“郭叔父是当世大大的英雄豪杰,却又何苦为昏君奸臣卖命?”

    郭靖站起身来,大声道:“郭某纵然不肖,岂能为昏君奸臣所用?只是心愤蒙古残暴,侵我疆土,杀我同胞,郭某满腔热血,是为我神州千万老百姓而洒。”

    忽必烈道:“想下者,下人之下也,唯有德者居之,我大汗不忍见南朝子民陷於疾苦之中,无人能解其倒悬,这才吊民伐罪,挥军南征,不惮烦劳。这番心意与郭叔父全无二致,可是英雄所见略同了。”

    郭靖大袖一挥,当着众人把酒碗尽数摔在地下,跌得粉碎。大声怒道:“住口!你蒙古兵侵宋以来,残民之逞,白骨为墟,血流成河。我大宋百姓家破人亡,不知有多少性命送在你蒙古兵刀箭之下,什么吊民伐罪,解民倒悬?”

    忽必烈仰长笑,道:“郭叔父英雄无敌,我蒙古兵将提及,无不钦仰,今日亲眼得见,果真名下无虚。王不才,不敢伤了先父之义,今日只述旧情,不谈国事如何?”

    郭靖拱手道:“拖雷有子,气度宽宏,蒙古诸王无一能及,他日必膺国家重任。我有良言奉告,不知能蒙垂听否?”

    忽必烈道:“愿听叔父教诲。”

    郭靖叉手道:“我南朝地广人多,崇尚气节。俊彦之士,所在多有,自古以来,从不屈膝异族。蒙古纵然一时疆界逞快,日后定被逐回漠北,那时元气大伤,悔之无及,愿王爷三思。”

    忽必烈笑道:“多谢明教。”

    自此之后,忽必烈知道这个父亲的结义兄弟,自己的叔父,再也无法招揽,只能在战场上刀兵相见了,郭靖这边也是如此打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