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宋太宗(3)
雍熙北伐一开始进军还是胜利的,东路宋军逼近幽州;辽国已准备迁都。
中路收复了飞狐、蔚州和灵丘县,西路潘美、杨业与蔚州刺史王侁、顺州团练史刘文裕等人带领宋军,一个月之内连下三州。
据《辽史·圣宗本纪》记载:开始,辽寰州刺史赵彦章以寰州归顺于宋朝。接着,义顺军节度副使赵希赞以朔州投降宋朝,彰国军节度使艾正、视察判官宋雄以应州投降宋朝。
农历四月,宋军又乘胜向北进军,攻陷了云州,从而恢复了大同大部分的地区。
当时的形势发展对宋军很有利,但是在胜利面前宋军冲昏了头脑;最初,东路曹彬的任务主要是以声张要夺取幽州,从而牵制辽国的主要兵力,为中路和西路的军事行动创造方便条件;等西路、中路取得完全胜利,然后再三路并进,集中兵力夺取幽州。
战争开始后,曹彬连攻数城,后又听西路、中路进展神速,他怕战功被别人夺走,于是,不顾牵制辽军的主要任务,盲目冲杀,辽国萧太后把宋军东路看作是主力,重新部署了兵力,采取全歼宋军主力,然后各个击破的办法。
于是,萧太后调集各路兵马,集中力量首先对付宋军东路军队。
结果,由于曹彬贪功轻进,被辽军截断粮道,堵左路,在涿州今河北涿县歧沟关被耶律休哥击败。
宋军东路战场一败,使整个战争形势发生变化。萧太后解除了东路宋军的威胁后,带领十万大军,向宋军反攻,使宋军中路和西路受到威胁。
农历五月,辽军在蔚州大败宋军中路,杀死宋军二万多人,占领了灵丘、飞狐。
飞狐关是外三关之一,形势险要,飞狐一失,打开了进入山西的门户。
秋季,辽军继续反击,宋军从浑源、应州纷纷败逃,弃城而走。接着,辽军又攻克了云州、朔州,一直进军到寰州,直逼雁门关,使雁北大片领土又被辽国占领。迫于形势,潘美、杨业只好率师回到代州。
宋军由于仓卒撤退,许多官员和人民都来不及迁移。于是,宋太宗下令,让潘美、杨业护送云、朔、寰、应四州官员和人民往内地转移。
根据当时的形势,要完成护送任务,正面出兵损失一定很大,而且不一定能护送出境。所以,杨业主张避其锋芒,声东击西。他对潘美等将领:“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今应县大石口,是繁峙到应县的重要通道,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今朔县南。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宋史·杨业传》。
但监军王侁不但不同意杨业的正确方案,反而污蔑杨业贪生怕死不想出战。他主张从雁门关北上,从马邑出军,正面与辽军作战。
刘文裕也赞成王侁的这一错误主张。杨业听后当即反驳:“不可,此必败之势也!”
王侁以怀疑的口气:“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杨业本来是投诚过来的,王侁这么一是对杨业的极不信任;同时也深深刺痛了杨业的心。
杨业听后气愤地:“我又不是怕死不想战斗,只是这样死了,事情也办不了。既然你们责备我畏葸不前,我就只好冒死前去!”
打仗成为儿戏?成了孩过家家?北宋这个奇葩王朝也是难以让人警服,你打仗就打仗;每次出征对武将都不相信。
不相信文臣代之武将也可,然而不予代之却派监军监视武将的行动;你这个仗还如何打?
杨业也是意气用事,出征前哭着对潘美等人:“这次出军必然对我军不利。业本是投降过来的人,皇上不但不杀而且对我非常信任;让我掌握重要兵权。我并不是放纵敌人不敢出战,只是为创造时机为国立功以报皇上对我的恩遇。你们责备我那我只好以死来相报!”
杨业临行前指着陈家峪口今朔县南,通往忻、代的要道:“你们在峪口的两翼部署下步兵强弩,万一我退兵回来转战到这里;你们就从两侧援助袭击辽军,不然,我们就会全军覆灭!”
完这话杨业就带领他的部队从石碣口北进。
辽军统帅钭轸得知杨业带兵进入辽境后,随即派萧达兰指挥军队埋伏在过路两侧。
宋军与辽军交战后,钭轸假装败逃引诱宋军进入埋伏圈;然后辽兵突然四起,把宋军团团包围;钭轸也回兵大战宋军。
杨业四面受敌,孤军奋战,尽管宋军英勇杀敌,终因力量悬殊,惨遭失败。
潘美与王侁在陈家峪口按兵不动,观望等待。王侁派惹托逻台今朔县西南山上了望见没有什么动静,还以为辽军已经败走了。
于是,想争着报功,领兵及早离开了陈家峪口。
潘美见王侁军队离去,也以“不能制止”为借口,带领所属部队顺着灰河今朔县恢河后撤了二十多里。
之后,潘美听杨业的军队败退下来不但不派兵增援,反而指挥军队急忙逃走。
杨业率领部下,浴血奋战,从白一直战到黄昏;最后只带领少数官兵徒陈家峪。
杨业本想利用伏击挽救败局,谁知陈家峪口连宋军一个影子也没樱
杨业气得拊膺大恸,只得率领少数官兵与辽军决一死战。
当时,杨业部下只剩下一百多人,他本人也受伤十几处。可他对部下:“你们都有父母妻子,白白跟我一块死也没用,不如及早逃走。报告皇上!”
众人感动得痛哭不止,都不肯离去,最后宁死不投降,战死在疆场。
同时殉难的还有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宋太祖皇后之兄贺怀浦、淄州刺史王贵。
尤其是王贵,当时已经七十三岁,作战勇敢;箭用完了,就用弓把子作战,杀死辽军数十人,直到英勇阵亡。
杨业身上受伤十多处,仍然坚持战斗,杀死辽军数百人。
按照《辽史》的记载,杨业最后转战到狼牙村今朔县狼儿村被包围。
因杨业在辽军中很有名声,辽军统帅下令只能生擒,不准杀死,所以,辽军很难抓住他。
杨业边战边追,之后,战马受了重伤,行走不便,他又徒树林中坚持战斗。
辽将耶律奚低望见杨业的战袍影子后,射了一箭,杨业中箭从马上摔下,这才被辽军俘虏。
辽主深知杨业的才干,几次派人劝他投降,杨业坚决拒绝了辽国的招降,绝食三而死。
杨业死后,钭轸砍下他的脑袋,献给辽主报功。
宋太宗得知杨业死讯后,非常惋惜,追认他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潘美、王侁,刘文裕等官员都受到处罚,潘美被降官三级,王侁、刘文裕都被撤除职务。
为了表彰杨业的功绩,宋朝又提拔了杨业的儿子杨延朗。杨延朗又名杨延昭,曾多次跟随杨业出征打仗。杨业攻打应州、朔州时,杨延朗担任先锋官。尤其是在进攻朔州城时,他被辽军飞射来的流矢穿臂,仍然顽强战斗,他在边防二十多年,辽军很怕他,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杨六郎以南斗六星相比。
但杨六郎不是排行第六。根据《宋史》排列顺序,杨六郎应为杨业的长子。杨延朗的儿子杨文广,曾在范仲淹帐下带兵,并跟随狄青南征。为了收复失地,他曾向皇上献出阵图及进取幽、燕的策略,但壮志未酬,抱病而死。
杨家将中的巾帼英雄也确有其人,杨业的妻子为折得扆之女;北地府州人,作战勇敢,善于骑射,曾帮助杨业立过战功。因折、佘同音,所以中称佘太君。
雍熙北伐的失败,尤其是失去肱骨大将杨业;宋太宗一下子心灰意懒,他将直臣寇准召唤跟前询问册立太子之事。
这时候的寇准已经是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宋太宗问寇准“立谁为太子”,寇准的回答让赵光义十分满意。
在封建王朝,储君是帝国制度中最微妙的一个位置。按照中国的传统,立为太子,即为储君,此时的太子离皇位仅一步之遥。但是,皇帝对于太子的态度是往往相当矛盾的。
一方面,太子是皇帝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太子又绝对是皇权的最大威胁。
什么呢?太子是干吗的,是预备皇帝啊!一把手干得好好的却有一个人在皇位下虎视眈眈。
只要皇帝出了任何意外,他就要接替你,成为帝国的主宰。虽然有父子血缘,但跟一整个帝国的利益比起来,亲情终究没那么可靠。
宋太宗在立皇储方面可谓伤透脑筋,为了诠释他那个子虚乌有的“金匮之盟”先立其弟赵廷美为皇储;可是那毕竟是假惺惺的装潢门面,唆视赵普给赵廷美罗列谋反罪名剥夺了一切职位;赵廷美喊冤死去。
赵廷美死后赵光义立大皇子赵元佐为皇储,但赵元佐一直为四叔赵廷美伸冤被赵光义废立。
赵元佐被废立后赵光义有立二皇子赵元佑,但不争气的赵元佐竟然自绝人世。
赵光义伤透了脑子,这时候赵元佐随祥军斩杀了辽国于越大王萧挞勇的首级,赵光义又想恢复他的太子之位;但赵元佐实在另类拒绝再做太子。
赵光义不得不向寇准问计,寇准这时候油滑得仿佛一条泥鳅。
太子皇储的册立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除了皇家的利益圈子外;还有朝廷的大臣们。
皇帝为什么警惕大臣的站队问题?一方面固然是对太子有本能的警惕,更主要的是怕这些唯利是图的大臣们撺掇太子心怀不轨。
于是,在立储这个问题上,对大臣而言,是极度危险的一道关口;历史上很多权势极大的朝臣,都倒在了立储这事上。
然而这道关口上走得最漂亮的,要数北宋的寇老西儿。
宋太宗在赵元佐拒绝回到太子高位上后一直未立皇储,这件事也一直是令太宗头疼的事。
联系到前面的太祖赵匡胤之死,其子德昭未能继位;太宗赵匡义以皇弟身分践祚,并且太祖之死还影烛影斧声”之谜;也就是太宗有杀兄夺位之嫌。
因此宋太宗传位就面临两个选择: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太祖的儿子。
当时一般大臣都讳言立储一事。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被太宗贬到岭南。
从此朝野上下很少有人再敢议论此事。寇准刚从北地还朝入见太宗,太宗当时正患足疾让寇准看过伤情后;便向寇准问起应立谁为皇太子。
寇准已猜到太宗这次召见他的目的,他早已成竹在胸,但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太宗的问题。
他告诉太宗:为下选择国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太监商量,也不能与近臣谋划;应选择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
太宗低头想了好久,屏退左右的人,轻声问道:“襄王如何?”
寇准心中暗喜,便顺水推舟地:“知子莫若父,陛下选定的一定是最合适。既然认为襄王可以,就请决定吧!”
第二,太宗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
宋太宗立赵恒为太子时刘敏还在甘州回鹘国跟夜落隔可汗商议在祁连山扩大马场的事情。
但宋太宗立赵恒为太子刘敏早就知道,她是后世的医学博士;早就知道宋太宗宾后的皇上是宋真宗赵恒,心中早就有底。
刘敏之所以要在甘州回鹘服夜落隔可汗扩大养马基地。还不是为了宋真宗登基后国运恒通。
赵光义立赵恒为太子后,杨翠花侍候太子身边;杨翠花就是后来和刘敏一道抚养宋仁宗赵受益的娘杨太妃。
太子赵恒陪父皇拜谒祖庙回来,京城的人们拥挤在道路两旁喜气洋洋;争着盯看皇太子。
这时人群中有人喊了声“少年子!”
太宗听后很不高兴,问寇准:“人心归向太子,将把我放在什么位置?”
寇准连连拜贺:“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这是国家的福气啊!”
太宗听完气顺了很多,赏寇准对饮,大醉而罢。此后太宗更加倚重寇准。
有人给太宗献了个宝物——通犀,太宗令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