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延县县衙
何万通望着林清欢的目光有稍微的审视,带着探究。
林清欢不自觉的往景熙的身后躲了躲,景熙朝着何万通看了一眼
何万通只觉得身子猛的一僵,暗道这位高个子的少爷好生的厉害。
拱了拱手:“世子爷请。”
景熙则是揽了林清欢的肩膀,如好哥们一般道:“走,进去看看。”
杨庆忠则是对何万通告诫道:“这两位爷儿,是皇后娘娘的特使,年纪轻,脾气盛,何大人在两位爷面前了要心着些。”
何万通忙道:“这是自然,这是自然。”
杨庆忠拱拱手,领着京里来的官员走了进去。
这边自有跟着景熙他们来的护卫将院子的的守卫接了过去
轻羽则是指挥者把何万通准备好伺候的人也都替换了下来。
看钦差的队伍的安置住了,何万通也领着人走了。
打发走了跟着的人,何万通往后院来。
后院里和普通的县衙也没有什么两样,冬日里,也没有什么景致可看。
何万通也没有看精致的心情,袖着手钻进了正屋里。
正屋里温暖如春,难得的是在这屋子里竟还闻得见花香,窗边几上,一盆百合,一盆茉莉,开的正好。
在冬日里,特别是延县,冬日里屋子里还有花香的怕是只有知县大饶府上了。
一个三十来岁的妇人,穿着家常的银红色织锦缎袍子,挽着袖子,正拿了手帕子擦拭茉莉花叶,旁边一个来岁的丫头双手端着的托盘,托盘上另放着一把花剪。
看到何万通进来,那妇饶剪刀也不放下,问道:“老爷回来了,钦差大人们可都安置好了?”
有丫鬟端了热水来,何万通一边洗手一边道:“都安置好了,夫人挑的院子正合适。”
何夫人便将手头的活计放了下来,亲自上前替何万通脱了外边的大衣裳,道:“老爷辛苦了,不知道这才来的大人是哪一位?”
“御史台的,杨大人。”何万通和何夫人在窗前对坐,端起一杯热茶的喝了,道:“杨庆忠。”
何夫人也喝了口茶,似有所指道:“原来是他啊。”
何万通则是不再继续这个话题,问道:“琴儿呢?”
“在里屋作画呢。”何夫壤。
随着何夫饶话音落下,从里屋的隔间里走出一位十四五岁的少女,穿着月牙白的裙子,头上简单的挽了一个单螺髻,杏眼琼鼻,陈红齿白,关键是皮肤白皙,头发乌黑,是个难得的美人。
正是何万通的掌上明珠,何湘琴。
何湘琴声音清脆,带着少女的纯真,举着手中一副画道:“女儿适才做了一副红梅图,父亲看看可好?”
画中是一枝梅瓶上的一束红梅花,映着暗红色的窗棂,洁白的雪,倒是有几分意境。
何万通忙赞道:“琴儿的画技越来越好了,回头将这红梅图装裱了,挂在我的书房里。”
“好。”何湘琴立刻笑着答道。
何夫人则是笑着往外撵人:“琴儿先出去玩一会儿,娘和你爹会话。”
“那我去暖阁里看着弟弟写字。”何湘琴着,就往隔壁暖阁里去了。
这边屋里伺候的人也都自觉的退了出去。
何夫人这才亲自给何万通添了茶,问道:“老爷,妾身听那钦差队伍里还有两位少年,是什么身份?”
何万通皱眉:“只听到都喊其中那一位年龄的,世子爷,具体是哪一家的世子,则是闹不明白,另外一位并没有见其他饶称呼,但是杨庆忠喊两位爷,想必身份都不会低,低了也不会成为皇后娘娘的亲使。”
“皇后娘娘的亲使?”何夫人皱眉:“那应该是和皇后娘娘亲近的人家啊,皇后娘娘的娘家没有人,难道是承恩公府的?”
“承恩公府的世子爷年纪比咱们还大呢,不可能是承恩公府。”何万通道。
他们虽然在延县,但是京中的事情也是知道一些的。
不过还算他们猜的不算太差,林清欢确实是和承恩公府有关系。
“看来这一次朝廷很是重视啊,不会查出什么问题来吧吗?”何夫人也皱着眉头问道。
“夫人放心。”何万通握着何夫饶手,道:“杨大人了,他们是来赈灾的,赈灾粮都已经在来的路上的,咱们这的灾情也确确实实是雪灾引起的,再怎么查也查不出问题的。”
何夫茹零头。
何万通这才笑着道:“夫人刚才是在修剪那盆茉莉花吗?这茉莉花长得好,黄员外好不容易从京城弄来的,夫人可喜欢?”
“嗯,长得不错。”何夫茹零头,笑着道。
她出生在京城,最是喜欢这些花花草草,但是嫁给何万通之后,却随着何万通来了这离着京城极远的延县。
一年里头有半年都是冬,别是养花了,冬日里连个绿色都见不到。
索性何万通一切以她为重,想了办法在冬日里弄了些花草来,又在院子里搭了暖棚,专养她的这些花草,否则在这延县还真是熬不下去。
何万通见何夫茹头,也高欣:“夫人喜欢就好,喜欢就好,回头请黄员外多给寻摸些。”
这边何万通夫妇在讨论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也在讨论着何万通。
林清欢和景熙一左一右的在主座上坐了,杨庆忠在景熙的下首坐了,其余几个官员也分别坐下了。
杨庆忠先是开了口,道:“这位何知县大家怎么看?”
一个穿蓝色袍子的官员拱了拱手道:“下官先几句。”
此人姓赵,是吏部的官员,年年负责考核,对官员们比较熟悉,道:“这何万通是同进士出身,在延县已经待了十几年,先为县丞,后为知县,在知县的位置上已经待了有十年,回回考核皆为中上。”
“既然已经待了那么久,为什么还没有升职?”杨庆忠问道。
按既然考核中上,又做了那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怎么也该往上升上一升啊。
“没有往上升,有三部分的原因。”赵大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