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二章 火锦牵引燧人氏
就像阿温预料的一样,在接下来的第三,第四,第五个山阶平台上,孟珺桐他们一行人再没有遇上像先前那样强大的敌,即便是那些利弓善弩的普通大光明宫弟子也没有再出现,看样子是真的不打算再给孟珺桐他们送来练手的任何机会了。
孟珺桐一路上都在想一个问题,第一个迎战艾妮斯的绿袍儿,那是标准的西域人,听艾妮斯说还是西域一个传统强国的国主。这样的人为大光明宫所用,孟珺桐完全可以理解。但是第二位出战的火行修士可就有些让人捉摸不透了,那人的修为恐怕距离大道尊也相距不远,难不成也是大光明宫招揽来的人物?
以前孟珺桐与项云曾经聊到过大光明宫内的高手,项云曾言大光明宫除了一位老祖级的人物是元婴大道尊修行者以外,极少出现修行者。说句不好听的大光明宫就是一个培养死士的地方,死士的身份显然是要更加贴合武者的,是需要这些弟子们冲锋陷阵,以命换命的。
用修行者来做死士,一来是效果极差,容易暴露,二来是培养修行者的代价远比武者要高出去得多的多。所以一直以来除了历代亲传弟子中,当真的天赋异禀,具有突了修行者天赋的,否则根本不会轻易培养修行者。
而成为修行者和成为修行强者那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世方的那些仙门中,没有哪个弟子是根骨差的,天赋低的,可是即便是这样,最后成就道尊之人也是百不足一。
一来是修行资源的局限,有些人有逆天的天赋,可是气运不足,无以帮衬,没有资源供给,除了自己原本的修行还要到处自己去摸找修行资源,投入的精力有限了,其所获得的成就自然也就有限了。
二来则是修行者要结金丹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天赋好,肯刻苦,还要运气好,走对道才行。如此一来,别说成仙合道了,就连结成金丹客,化身逍遥人,那也是小概率发生事件。
所以综上所述像大光明宫这样,只是偶尔心血来潮境况两个修行者弟子的,能够混到炼气境都已经算是相当不容易的事了,还能出个结丹的小道尊,合道的大道尊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样一来,那位火行修士必然是大光明宫从外来招揽来的。
可是这样又有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西域这一片从来都是很少出五行修行者的,他们的修行者更多是偏向于类似蛊师一类的奇门诡道修行者,五行正统素来是中原修士的路子,可是中原无论是江湖还是修真界,对于大光明宫那可都是嗤之以鼻。
武者对之痛恨,而修行者多对之表示不屑,但却也不敢轻易的招惹,毕竟那一宗门都是死士,搞不好就有几个不要命得摸上门来,找你讨教一下。修士肉身羸弱,随便一柄淬了毒的兵刃出奇不意就是一剑封喉。
“师傅,你在想什么呢?”看到孟珺桐一直在怔怔的出神,跟在一旁的白羽关切得询问道,决战即将来临,孟珺桐的状态可不敢出任何问题。
孟珺桐摇了摇头,忽然想到了什么向白羽问道:“小羽,你可见到刚刚那位火行修士使用什么法宝吗?”
“法宝?”白羽愣了愣,这个她还真没有注意,不过她的记忆力还不错,立刻开始回忆当时的场景。
“法宝我倒是没有注意,只是我在召引太一真水的时候,我好像看到那火烧云凝聚成了锦帛彩锻的模样,将她裹在了里头,只是它没有能够挡得住太一真水。”
“锦帛彩锻嘛,”因为各大修行仙门,在法器上其实都是有一定的类似性的,比如说某个什么什么剑宗,那么其门下的弟子多都是修炼剑仙的,比如某某丹门,那么一般这些都是内外丹的修士。
而五行术法修行的宗门,一般也都有各自的法器象征,比如孟珺桐就知道方外有一火行仙门是以火炬为法宝,自己幼时还有那仙宗的老祖送过自己一个火炬法器,孟珺桐是想从那个火行女修士使用的法器想猜测一下她的来历。只是锦帛彩锻,这种东西孟珺桐一时间还真的联想不到哪个宗门以此为法宝。
“是火锦。”阿温在不远处随口出了一个名词。
“火锦?”孟珺桐念叨了一下,忽然眼睛一亮:“你说的确定是火锦?”
阿温点了点头,表示孟珺桐并没有听错。
“师傅,这火锦是什么法宝,很厉害吗?”白羽在一边问道。
艾妮斯闻言不屑道:“被你那什么什么真水轻轻一浇就灭掉,那玩意儿能够厉害到哪里去?”
“那你可就错了。”孟珺桐开口道:“如果真的是火锦,那位火行修士的来头可就大了。”
“啊?”艾妮斯微微张大了嘴巴。
“如果不是小羽能够召唤太一真水,换作是来个元婴境界的水行龙族修士,怕是也对付不了这火锦吧。”孟珺桐心中一阵忌惮。
“那这火锦究竟是什么来头啊?”
“燧人氏你们应该知道吧,”孟珺桐问。
艾妮斯是西域人,对于中原的古神话不甚了解,白羽则是说道:“以前在市井听说书先生讲过,他应该是人皇中的一位,是他将世间的第一缕火带到了人间,师傅,我说的对吗?”
孟珺桐点了点头:“人皇燧人氏,又名火祖,世间尹始无火,亦无文明,是他带来了火焰,带来了文明。”
“可是这跟那火锦又有什么关系?”
“那被带到人间的第一缕火,又名太阳纯炎,是与太一真水同一级别的神源,是上古神都难以触及的东西。”孟珺桐继续道:“传说中燧人氏在人间收了五位弟子,分别传其太阳纯炎的五种召引掌控之术,分别以炬,石,旗,锦,剑五种法器为载。刚才那个使用火锦召唤火法天罗的,便是火锦那一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