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五年简介 > 崇祯十五年最新目录

第904章 太子领衔

    四年前,因财政困窘,崇祯帝向勋贵百官募捐,不想最后却落了一个灰头土脸的下场,在崇祯帝看来,那是他登基十几年来,最丢脸的一件事情,现在,满殿群臣的肃静,令他依稀的回到了四年前,回到了那个,他在御座上低声下气的请求募捐,但殿中群臣却无人响应的尴尬时刻……四年了,还是这样!一时,对群臣的恼怒,压过了心里的那一丝犹豫。

    太子抢答,周延儒不敢再明目张胆的使用拖延战术了,傅永淳之后,他再问户部右侍郎王鳌永,这一次,他的问话就很公允,没有了上一次的暗示了。

    王鳌永的回答和傅永淳的一模一样,户部可以做,但能不能成功,户部却不敢保证。

    周延儒再看向其他重臣。

    陈演,范景文和黄景坊都是低头默默,三辅蒋德璟似有所思。

    静寂之中,忽然有一臣站出,高声道:“殿下所言,老臣以为可行!”

    众人扭头一看,原来是詹事府少詹事,也就是太子的老师黄道周。

    黄道周1585年生人,今年已经快六十,字幼玄,号石斋,是和刘宗周齐名的一代大儒,黄道周是标准的东林,崇祯四年春正月,身为翰林院编修黄道周就上疏救东林领袖钱龙锡,不成,为崇祯帝所恶,被贬,其后仕途坎坷,几起几落,直到去年重新被启用为詹事府詹事,这十几年间,他倒有一半的时间在家闲居,被任为詹事府詹事之后,他极力教导太子,想要用圣人之学,把太子塑成心目中的完美太子,以不负陛下所停奈何,太子非是一个勤勉好学的好学生,对他能躲就躲,躲不过了,就虚掩应付。

    如果是刘宗周那样的清傲脾气,立刻就会甩手而去:哼,你不学,老子还不想教呢。

    但黄道周偏偏是一个倔脾气,你越是不听,我越是要教。

    后半年以来,他想尽办法的想要跟在太子的身边,托着老迈的身躯,跟随太子到秦皇岛,来回奔波,不想遇上建虏入塞,差点死在中途,回京之后,又率着詹事府的官员,在城门前拦阻,不许太子出城冒险。

    几番折腾之下,他不但没有能跟上太子的脚步,反倒是把自己累的够呛,尤其是城门前拦阻失败,太子轻骑出城,更是令他惊恐-----如果太子在通州出了意外,他如何面对陛下,如何面对下人?

    那一刻,黄道周恨不得自己死去。

    万幸的是,太子成功坚守住了通州。不但如此,大明更是顺利的击退了建虏的入塞。

    消息传来,原本已经有自缢觉悟的黄道周,失声痛哭。

    太子回京时,黄道周带着詹事府官员,在城门前迎接,这一次,他没有像过去几次那样,粘着太子,更没有以老师之姿,追着太子上早课或者是午课,而是选择了默默行礼。

    并非是懈怠,也不是心冷,而是痛定思痛之后,他渐渐意识到,太子的能力和睿智,不是一般人能比,对太子的教育,也不能采取寻常的方式,他需要换一种太子能接受的方法,以便将自己胸中的圣人之学,都教授给太子,令太子变成一个千古圣君。

    今日在朝堂上,听到太子提出国债之策,对国家财政原本就有相当研究的黄道周,立刻就知道,太子此策可行,虽不能完美,但却是解决朝廷燃眉之急的唯一之策,身为老师,他必须支持。

    原本,黄道周并不打算话的,毕竟他是詹事府,不属六部,又是太子老师,需要避嫌,但见满朝沉默,宰辅阁员,户部司农,都是支支吾吾,一向自诩清流的言官们,面对自己可能的切身利益,都选择了沉默之后,他就再也忍不住了。

    身为太子之师,他不能眼睁睁看着太子的正确政策,被这些私心庸人所阻,于是他毫不犹豫的站了出来。

    黄道周拱手,向御座上的崇祯帝高声道:“臣愿意倾尽所有,先认购五十两!”

    朝堂静寂。

    群臣或惊讶,或默然。

    御座上的崇祯帝微微点头。

    朱慈烺望着老师,心中激动,不由向老师拱手行礼。

    他心目的黄道周,是那个在隆武元年,求郑芝龙出兵不能,前线溃败如山,大好江山即将沦落敌手,一腔悲愤无法发挥,面对郑芝龙的冷言冷语和隆武帝的期盼,毅然决然,带着拼凑起来的数千新兵,携一个月的粮食,就挥军北上,迎击清军的刚烈风骨……

    正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一介书生,没有带过兵,带着一群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没有兵器,没有甲胄,更没有粮草……谁都知道,黄道周必败。

    事实也确实如此。

    数千人马,一战而溃。黄道周本人也被敌人擒获。但坚不投降,并写下“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地知我,家人无忧。”其门人,蔡春溶、赖继谨、赵士超和毛玉洁同日被杀,人称“黄门四君子”

    穿越以来,现实中的黄道周给朱慈烺的印象,却是啰嗦而迂腐。

    今日,终是黄道周的本来。

    虽然书生气,但却一腔热血,忠义刚直,面对国家朝廷危难,不逃避,不推诿,倾尽所有,为国尽力。

    黄道周之言,震住了朝堂,令一些朝臣惭愧--他们都知道,黄道周虽然桃李满下,但家中是真不富裕,这五十两,真的是散尽家财了。

    “太子之策,利国利民,百官群臣先行认购,亦是正理。臣也愿意认购五十两!”

    又一臣站出,却是太子的另一个老师,马世奇。

    朱慈烺再行礼,心中感动,历来大儒,最看重的就是纲常和道义,对钱财,真的很轻视。而纲常之中,就有师生之礼,学生尊敬老师,视老师为父,老师不但要传业授道,答题解惑,而且有保护、提携学生之责。

    黄道周和马世奇,都做到了。

    静寂之中,三辅蒋德璟向黄道周拱手行礼,然后看向朱慈烺,脸色严肃的问道:“殿下,如今已经是腊月初六,距离过年,不过二十几了,殿下以为,年前能完成吗?”

    朱慈烺心中微微一轻---从蒋德璟的问话就可以知道,对于国债之策,蒋德璟已经倾向于同意了,不然不会跳过具体的问题,而直接问时间。

    有黄道周和马世奇的号召,蒋德璟的支持,事情应该可以成了。

    不止朱慈烺,殿中群臣也都看出了蒋德璟对国债的支持之意,一时,人心有有了些许的变化--黄道周虽然是一个少詹事,但影响力却巨大,马世奇虽然不如黄道周,但亦是大儒;最重要的是,蒋德璟虽然只是三辅,但在群臣中的声望,却是仅次于首辅周延儒,人都,周延儒之后,首辅之位就是蒋德璟,蒋德璟的支持,足可以影响到一大批人。

    朱慈烺回礼,声音清楚的回道:“这是朝廷第一次发行国债,稳妥起见,发行地区暂时只圈定在京师,三到五的时间进行准备并制造声势,向百姓商人们详细解释国债的用途和必要,再用五到七的时间,进行发行和认购,如果抓的紧,朝廷完全可以在腊月二十三,年夜之前,完成国债的发行,用朝廷的信用票据,换取百姓手中的真金白银。”

    “一个京师,能凑到一百万吗?”四辅范景文有所怀疑。

    朱慈烺淡淡:“我以为,能的。”

    京师藏龙卧虎,一百万算什么?

    “如果商人百姓,没有人认购,该如何是好?”蒋德璟追问。

    朱慈烺坚定道:“只要朝廷将国债之法,告知下,明国债短期运用和短期偿还,朝廷信誉保证,宣传得宜,我相信,商人百姓一定不会无动于衷。朝廷既爱民,百姓又怎会不爱朝廷。”

    蒋德璟不再问,转对崇祯帝:“陛下,臣以为,殿下之法,可以一试,如果能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来年就算多付六万两,也是值得的。”

    “蒋阁老所言甚是!”黄道周高声。

    “臣附议。”范景文也拱手。

    到此时,周延儒也已经盘算清楚了利害,黄道周和蒋德璟先后支持,知道此事已经是挡不住了,又或者,这是缓解燃眉之急的唯一办法,于是向崇祯帝行礼:“陛下,老臣详细思虑,也认为,殿下此策,可以一试,但商人百姓认购,必须应该秉持自愿原则,绝不可扰民。另外,利息是不是有点高了,改成年息五厘,或许更合适。”

    三位阁老领头,黄道周和马世奇慷慨支持,群臣虽没有表态,但他们的默默不反对,其实就是一种支持了--争论了这么久,国债俨然已经是解决朝廷燃眉之急的唯一办法,黄道周马世奇又占据晾德高点,更何况此策是太子、未来的皇帝提出,谁又敢跳出来,公开反对,得罪太子呢?

    连礼部尚书林欲辑都是默默。

    只可惜啊,荷包又要破费了,虽然太子斩钉截铁,明年朝廷一定会连本带利的归还,但谁知道明年是什么样呢?

    见大局已定,户部尚书傅永淳和侍郎王鳌永急忙站出,这一次,两人出了户部的真正困难,傅永淳认为,发行国债,兹事体大,户部独自难承担,需要有重臣领衔----宣传国债、号召商人百姓购买国债,并不难,难的是卖出足够的国债,更难的是,如何令勋贵和百官,成为积极购买国债的示范和榜样?

    这个世界上,除了割肉就属出钱疼了,虽然这一次和崇祯十二年不同,那一次是募捐,意思是白白捐给朝廷,这一次是借,而且还有利息,但这并不表示勋贵百官就会踊跃购买,毕竟财不外露是古训,谁也不想让皇帝知道,自己家里有多少财富,所以一定是能少则少,别人五十我四十,总之,一定要把自己装做是一个两袖清风,家无余财的清官。

    至于勋贵就更难弄了,他们才瞧不上一个的户部呢,所以必须有重臣坐镇,勋贵才有可能卖面子,拿出银子来购买国债。

    但从周延儒以下,内阁五臣却没有一个站出来,主动承担这个责任。

    周延儒和陈演是明哲保身,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弄不好就把勋贵和百官都得罪了,蒋德璟虽有想法,但觉得自己还是镇不住,至于范景文和黄景坊都自认威望不够,不要勋贵,就是殿中的百官,他们也压制不住。

    左思右想,算来算去,能担当此任的,好像只有一个人了,那就是太子殿下了。

    太子聪慧睿智,军事和政事都有一套,声望正高,此策又是太子提出,所以再没有比太子殿下更合适的人了。

    只是太子是国本,他们是臣子,臣子不能要求国本,所以心里虽然都有这个想法,但却没有人敢提出。

    群臣的心思,御座上的崇祯帝感觉到了,站在群臣之前的朱慈烺更是清楚感受,于是向着御座上的崇祯帝拱手:“父皇,国债发行能否成功,最关键在于,勋贵和百官能否踊跃购买,成为商人百姓的榜样,既然国债是儿臣提出的,那儿臣愿意担起这个责任,领衔督办此事,望父皇恩准!”

    见太子主动请缨,内阁五臣都是暗暗松口气,其他朝臣心思各异,有龋心,太子出马,十两二十两的银子怕是打发不了了,有人觉得,太子这是自找麻烦,如疵罪饶事情,干嘛自己出头,交给内阁五臣不好吗?

    国债成功了,未必有多大功劳,但如果失败了,那可是灰头土脸,会大大降低太子的声望啊。就像崇祯十二年,崇祯帝低声下气,向勋贵百官募捐,前后半年,最后募集出来的数目,却只有区区二十万两银子,堂堂皇帝的面子,难道只值二十万两吗?虽然不,但对崇祯帝的威望,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消磨。

    太子请缨,群臣的目光都望向了崇祯帝。

    崇祯帝却久久不话了,他皱着眉头,脸色很是焦躁,俨然还在思索其间的利弊,然后他忽然道:“退朝吧。”

    群臣都惊异。

    --------感谢“书友5956、飞翔的影子”和“神马赛克、书友4148”的打赏,谢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