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万事俱备
赵构哭笑不得,刘豫称帝后,曾经派使者持书信到洛阳劝降,并答应封翟兴为王,翟兴直接杀了使者,这样的人怎么会投降金国;可是赵构又不能和胡唐老明讲,翟兴前往伊阳是自己的安排,一个是保留翟兴的几万军队,另外一个就是让翟兴与王彦争夺河北河南的那些义军,万一杨志收复洛阳击败金军,争夺洛阳与开封之间的城池。
杨志应该很明白这个动作,所以只是罢免了翟兴在洛阳的官职,并没有什么深究的意思;不过赵构明白,翟兴的这次举动让杭州也是大为恼火,宋徽宗估计和杨志一样,也不认为翟兴贪生怕死,而是自己在其中做了手脚。赵构最后还是从屯田营与乡兵中抽调了两万人给胡唐老,任命刚刚被赵鼎换回来的前平江知府胡松年为指挥使,率领两名统制崔邦弼、颜孝恭同行。
赵构暗地叮嘱胡松年三人,这两万人几乎都没打过仗,通过这次与杨志的合作,哪怕锻炼出一万的精兵也是值得的,另外就是获胜以后,跟杨志多要一点缴获的物资;至于洛阳的归属,赵构明白,这还得自己出马去和杭州角力,就没有往三人身上压担子。
杨志决定让耶律珍带着书信去见董先,把信交给寇一的时候问道:“你对监视董先一军有没有把握?”
“有。”寇一明白,董先在信中说能带着几百名战士反水,杨志既是期待,也有些担心,担心董先在行动的过程中会出事;杨志所谓的监视,不仅是监视董先是不是真心,也有着监视董先能不能做成这件事。
看寇一这么有把握,杨志微微一笑,说出了自己的全部打算:“金军在南面的将领是签军的洛阳兵马总管樊彦直,他的军队靠的比较前,我估计张玘能让他上当;但是张玘的动作很可能会让飞骑营怀疑董先,所以我需要的是董先在我军出击的时候主动逃跑,造成签军的混乱,这样对他的安全也有保障,让耶律珍把话说清楚,不要节外生枝,我也不预先通知时间。”
寇一点头表示明白,杨志的这个做法对双方都有好处,哪怕董先暴露了或者反悔,大不了少一个制造动乱的人;不过让寇一没想到的是,杨志忽然说了一声:“让耶律珍告诉董先,关师古投敌就是一个计策。”
杨志对这点有着足够的信心,关师古的故事基本没变,只是投金的地方从陕西换到汴梁,就冲关师古投敌的方式,杨志也相信只要自己继续用计,能把关师古劝回来。寇一没有任何表情,他对杨志的很多猜测已经司空见惯,立即出发与耶律珍见面,把消息传了过去。
耶律珍这次怕惊动飞骑营的暗探,没有大摇大摆地进去,而是装作一名金军士兵,趁着夜晚混入了董先的军营;而寇一留在营外接应,同样穿着金军的服装。董先在帐内见到耶律珍,便晓得定北军出击只在眼前;董先微一迟疑,终接过张玘的信,惊讶道:“唉!你是应该来的,现在高琼和飞骑营对我很怀疑。”
耶律珍恭敬地说道:“事关将军的前程,我不得不冒险,他们既然怀疑你,这件事其实已经没有其他路可走了;杨帅说了,不需要你做任何事情,只要你在面对攻击的时候逃跑就可以了。张玘将军说了,等你回去,军队还是交给你。”
董先默然片刻,这样的条件几乎不会再有了;董先打开漆封的信件,耶律珍已剔亮案几上的油灯,迅速退到一边的暗角。耶律珍站的位置很有讲究,假如董先有任何异动,他便会立即发射暗箭把董先干掉,然后立即开溜;耶律珍了解董先的处境,在金军气势如虹的时刻,要董先摆明立场,董先还是有些犹豫。
因为这和作暗桩完全不同,一旦杨志失败,董先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所以杨志和张玘都没有从道义上去设法打动董先,而是陈说利害,给予足够的利益。看到最后,董先沉吟片刻,点头道:“杨帅高明,就算我这次逃不回去,他也没有放弃我。”
耶律珍不敢催董先快点明白表态,只能点头说道:“杨帅对待人从不勉强,要不然我作为契丹人,也不会明知道辽国复国无望,还在帮助大宋;因为从文化上来说,辽宋已经是一家,但是与金人绝不是一家。”
董先淡淡道:“你这番话虽然不错,却非杨帅的眼光,他对于击败折合孛堇似乎一点也不担心,这让我看到了几分希望。说实话,我很期待那一刻,要真是能击败折合孛堇,此刻北面的孟州、怀州都将成为定北军的囊中之物。”
耶律珍压低声音说道:“董将军放心,不要说孟州,随着我军的后援上来,汴梁之围都是没有问题的。”
董先精神一振道:“竟有此事!”
耶律珍晓得,董先看信后已经把心一横,现在只是想最后确认一下,耶律珍低声说道:“关师古就是一个局。”
董先听罢,果然精神大振,像变成另一个人,道:“难怪他会孤身前去。”
耶律珍看看帐篷外面,晓得时间无多,提醒董先道:“我必须立即离开,将军有什么话,请交待。”
董先沉声道:“请告诉杨帅,我会依计而行。”
耶律珍不再多问,立即告辞离去,钻出营房与寇一见面说了情况;寇一颔首说:“你出来的时候后面没有人,但就是这样你也需要自己小心,明天最好换一个地方居住;董先这边就交给我处理就是。”
“我在洛阳没事了,明天去汴梁。”耶律珍是晓得寇一身手的,况且寇一没有掩饰身份,一般在野外或者城镇过夜,跑起来比自己方便得多;耶律珍立即答应,回到村子,与手下轮流看守了一夜,第二天就以生意为理由,换了一个地方,五个人也换了身份,分为两组,赶着货物往汴梁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