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穿越言情 > 大明从慎重开始简介 > 大明从慎重开始最新目录

第735章 引咎致仕

    兵部值房。

    严成锦坐在值房中,左右扈从和文官,皆为被遣出门外。

    房门关上。

    “张大人,兵部何时裁减了年例银,为何本官不知?”

    年例银,是朝廷每年补给九边各镇的一笔军饷。

    正统年间,由于九边的屯田被破坏,不足以让九边自给自足,朝廷每年会给九边拨一笔银子,作为补助。

    随着战事频繁,年例银也逐渐增多。

    成化年间,王越和汪直在辽东领军打仗,年例银由几十万两攀升至上百万两,成定例。

    如今,九边的年例银只有十余万两,平均下来,一镇仅万两左右。

    张敷华端起茶盏,面色如常:“你请废镇监时,蒋大人携本官面圣,裁减了年例银。”

    严成锦有严成锦的办法,蒋冕也有蒋冕的办法,怎么会告知此子。

    入京后,蒋冕便发现,但凡朝议之事,极容易被严成锦废去。

    想让陛下拍案下令,只能私自面圣请乞,瞒着此子。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严成锦心中微动,道:“蒋大人不愧是南直隶诸葛亮,下官委实佩服。”

    并非所有政事都要早朝廷议。

    内阁大臣可以随时面圣。

    毫无疑问,蒋冕一定是私自见了陛下。

    不知用什么方法,让陛下未在朝堂上廷议,令兵部裁减了年例银。

    若不是去户部查了账目,他还不知,年例银从一百余万两降至十万两。

    张敷华看向严成锦,眉头微蹙:“年例银拨放与战事有关,战事频繁时,九边用度增加,则朝廷拨给的年例银越多。

    此时,九边无战事,裁减年例银,合情合理,本官并非针对你才与蒋大人请乞。

    即便裁减了年例银,边将也不该卖官募银。”

    百姓向朝廷捐纳银两,实际上是卖官。

    诸如国子监生明码标价,一个名额售卖百两,以募集银子填充国库。

    如同后世捐赠图书馆获得某大学的名额,名为捐赠,实际是买学位。

    明朝一些皇帝当政时,对卖官睁一眼闭一眼。

    九边的军衔也可以售卖,明朝的士卒,来源于卫所制和募兵制。

    中期以前,士卒来源于朱元璋成立的卫所制,也就是从军籍百姓中补充缺员。

    但缺银两时,会用募兵制来召募将士,有时会售卖营中官职。

    军和兵不同,军要世袭,故称军户,兵不世袭,人死官消,士绅子弟或想过一把官瘾,就可以入营为兵。

    如今九边卖的官职,正是属营的兵职,服役的时间不长,不终身服役。

    回到都察院,严成锦给老爹写了一封书信。

    大半月过去,弘治皇帝有些纳闷:“严成锦怎不来向朕求情?”

    “或许还在偷偷调查。”萧敬刚听属下禀报,严成锦在东宫。

    内阁大臣和六臣纳闷,有几日没见严成锦了。

    此子倒是反常,既不弹劾,也不来向陛下求情,好像严恪松不是他亲爹似的。

    “传严成锦来。”

    东宫,寝殿。

    朱厚照和严成锦正在打牌,喜滋滋地摸牌,“老高不向父皇求情,是想让严师傅致仕?”

    卖官可大可小,若他朱厚照当皇帝,这就不能算是事儿。

    凿了城墙?也不算什么,鞑靼已是大明的疆域,隔着城墙多见外。

    可父皇锱铢必较,文官也不愿睁一只闭一只眼。

    严成锦正色道:“殿下快出牌,莫要胡说。”

    九边已无军功可立,日久将士必定懈怠,老爹戍守三边已无意义,只能在九边养老到死,反正陛下是不批退休的。

    老爹年有五十余,极容易被鞑靼人捅死,毕竟老爹年轻的时候就是菜鸡。

    平常,无由让老爹回京,现在正是机会。

    此事虽与老爹无关,却是督管不力,只有致仕,才能令老爹脱罪。

    陛下宽仁,加上家里有五块免死金牌。

    正好让老爹致仕,再次重启。

    朱厚照一边出牌一边认真道:“等本宫登基,就重新启用严师傅为兵部尚书,严师傅的兵法可是本宫教的,本宫相信自己的学生。”

    严成锦不应他,老爹有爵位在,是不能当文官的。

    即便朱厚照登基,也一样,百官不允许。

    谷大用禀报:“殿下,陛下派人召严大人去。”

    严成锦来到大殿中,老爹回京的日子近了。

    他这段时间查了不少九边之事,却未向陛下禀报。

    召他来,想必是为了此事。

    “严成锦见过陛下。”

    弘治皇帝深深地看了严成锦一眼,淡淡地道:“你在查九边卖官之事,为何不向朕禀报?”

    “臣未有结论,还需边将押回京城审问,以确认一事。”

    大臣们相视一眼。

    宣府距离京城最近,将领以押送到刑部大牢。

    严恪松是在延绥,也近一些,骑快马这几日就能到京城。

    弘治皇帝又开口:“查到什么了?”

    “此事,起于蒋大人请乞裁减年例银,兵部右侍郎文贵乞修边墩和发放军饷,便向太仓库和太仆寺借了一百余万两。

    如今期限到了,不敢赊账,不敢赖账,而年例银又裁剪,才想出此下策。”

    文贵是兵部右侍郎,先后在宣府、大同和延绥巡抚。

    见边陲墩堡毁坏,便请乞修筑,为了尽快动工,向太仓库和太仆寺借了银两。

    本可以用年例银归还。

    但朝廷将年例银砍到十万两银子。

    就好比借别人的钱过信用卡,只借一天,信用卡忽然降额了,拿不出来。

    文贵傻眼了,九边将士也傻眼了。

    交还的期限一到,只能从九边各镇想方设法归还。

    “臣记得此事。”

    蒋冕面色微动,他与张敷华面升,为节省九边靡费。

    大臣暗自琢磨,严成锦查此事,就必定会为严恪松求情。

    ……

    一晃十日过去,天气渐渐转凉。

    弘治皇帝在奉天殿阅奏。

    萧敬走进来禀报:“陛下,苗逵派人传信,严恪松到京城了,可要派人收押下狱?”

    刘健几人互视左右一眼。

    百官心中微动,收押下狱是秉公处置,安定侯也不能例外。

    弘治皇帝道:“让他入宫吧。”

    一个时辰后,严恪松和文贵等官员被引入大殿中。

    百官目光看向殿门。

    严恪松跪倒道:“臣掌三边军事,督管不力,不能竭忠尽节,恳请陛下准许致仕。”

    百官面色凝固,这也太快了些?

    还以为严恪松会辩解一番,没想到见面的第一件事,竟是请乞致仕

    弘治皇帝目光一凝,竟有些不忍起来,“此事还未查清楚,严卿家不必急躁,若严卿家不知情,朕会从轻处置。”

    屡次征讨鞑靼立下功勋,证明严恪松可镇守九边。

    因连坐而致仕,委实有些可惜。

    李东阳等人衡量得失后,面色犹豫。

    这时,严成锦看向几个武将:“卖官一事,安定侯可知情?”

    “不知。”

    严成锦掏出一块免死金牌:“恳请陛下,准许家父引咎致仕。”

    大殿中安静下来。

    韩福面色微动,本想将严恪松下狱,拷问一番后再审查与严成锦有无关系。

    可严成锦根本不给严恪松入狱的机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