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二)
第十八章 坐九州宿眠帝王楼 统华夏功成千秋业(二)
往后几日,王翦交罢兵权,将诸事安排妥当,叮嘱王贲一番,果回频阳老家享福去了,接着王贲操备兵马,邀立姓一同前往魏国打仗锻炼锻炼,立姓欣然应允,三日后大军出发,经由韩国,进击魏国南部地区,果与楚国边防部队遭遇,两军混战数日,楚军不敌,逃往南方,秦军占领楚军大片土地,接而迂回北上,一路势如破竹,摧枯拉朽,直逼魏都大梁。
且说王贲率领秦军兵发咸阳,大军高歌猛进,也只月余,已然抵达魏国都城,将大梁围了个水泄不通,王贲本想一鼓作气,一举攻克大梁,无奈大梁城墙高深坚固,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抵抗,坚守不出,王贲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且说秦国连年与诸侯战争,既灭韩赵,又连连攻占魏国周边地区,魏都大梁早已是一座孤城,只因大梁北有黄河,西临鸿沟,既有水利之便,魏军补给动脉不断,这才有恃无恐,与秦军数次交战,均不落下风。
且说立姓随王贲出征,长久以来王贲纵横南北,天下无敌,已然领略了王贲的军事才干,此时见秦军停滞不前,王贲整日愁容满面,于心不忍,献计王贲道:“将军攻打大梁,已有月余,却久攻不下,这样下去如何是好”!
王贲愁道:“是啊,我本以为半月便可拿下大梁城,没想到魏军竟如此英勇,负隅顽抗到现在,倒是出乎意料”!
立姓道:“将军如要拿下大梁城,倒是有一计可施”!
王贲喜道:“兄弟有何良策,快快说来”。
立姓道:“大梁城地势低洼,城墙牢固,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致命的弱点,将军若要硬攻着实不易,却可利用他的弱点,一击必杀”,接着道:“大梁周围有黄河鸿沟两条大河,将军可以命士兵开凿疏通,将两河之水引至大梁城下,等到黄河泛滥之时,就是城中魏军灭亡之日,那时魏军可谓叫天不应,将军何须费一兵一卒,便可轻易消灭魏国了”,见王贲踟蹰不定,问道:“将军认为不妥吗”?
王贲叹口气,道:“老弟呀,这个计策我老早也想到了,只是此计太过阴损,实施起来攻下大梁城自然不费吹灰之力,只是这样一来无数百姓也要被淹死,多造杀孽呀”!
立姓看王贲举棋不定,劝道:“将军,现在不是仁慈的时候,两国打仗,死伤在所难免,妇人之仁乃兵家大忌,将军熟读兵法,不会不知,且不说十万秦兵苦苦与魏军对峙,庞大队伍多待一天便多消耗一丝力量,若不变通迟早被魏军拖垮,再说李信此刻亦领兵攻打楚国,秦军两线作战,兵力分散,本应速战速决,不宜持久作战,如若给了魏军喘息之机,再联合别国军队反攻我军,那就十分被动了,将军切莫犹豫,早做决定,大王肯定望眼欲穿,此刻盼望着将军大胜归来啊”。
王贲看立姓说得慷慨激昂,自知秦兵在此一直拖下去百害而无一利,又确实没有其他办法迅速攻下大梁,徘徊良久,黯然道:“好吧,就按你的计策行事吧,唉,我王贲怕是要背负千古骂名了”。
立姓见王贲同意,喜道:“将军不必忧虑,将军这是为国家做贡献,为百姓谋福利,美名必将永垂青史”。
事已至此,王贲无可奈何,便依立姓之计,命两万士兵分作两批,沿黄河鸿沟,抄通往大梁近道,同时开工,深挖沟渠,留下士兵依然驻扎大梁城下,威慑魏军,时一月,渠道成,王贲命人开闸放水,刹时间,两条大河波涛汹涌,河水奔流而下,一泻千里,直涌大梁城下,大梁城瞬时淹没在惊涛骇浪之中,看那风起云涌,天地变色,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乌云之中。
虽说洪水顷刻而至,大梁城墙西北两面尽遭侵袭,王贲等人本以为大梁城即便再固若金汤,不出半月,必然倒塌,却是小看了大梁城。欲说当年魏惠王建造大梁城墙之时,可谓煞费苦心,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最优质的材料,找来天下最优秀的工匠,四面城墙乃以水泥混凝土浇筑大青石而成,自然坚固无比,莫说寻常刀剑利器伤之不得,即便用大炮**轰炸也无济于事,当年齐军无数次攻打大梁也进展不得。此刻王贲看大梁城浸泡海水之中,一片汪洋,进也不是,退更不是,也只能望洋兴叹,无计可施,大梁城如此整整撑了三个月之久,城墙这才裂出缝隙,水流得以乘隙而入,接着大水来回冲击,两面城墙轰然倒塌,怒水尽灌大梁城。
水淹大梁,王贲叹道:“终于倒了”,秦军也都喜上眉梢,一洗倦容,俱叹道:“终于熬到头了”。看那江水滔滔,一发不可收拾,大梁城中鬼哭狼嚎,哀声遍野,无数百姓官兵乱作一团,无处逃命,顷刻被洪水吞噬,消失不见,多少人死于非命。正是水火无情,洪水淹城不到半日,只见魏王假一众乘坐小船,拨开涟漪,出城投降。王贲受降,魏国灭亡,至此三晋尽亡,王贲整顿军马,领兵返秦。
却说当日在王翦老将军庆功宴上,王贲李信各自表态,各攻魏楚,二人授罢兵权,王贲抢得先机,于楚国北方率先与楚军一战,楚军大败逃走,王贲出师先捷,博得头功,楚国十余座城池收入秦国囊中,后王贲领兵自去伐魏。秦军赢得开门红,本是值得庆贺的事,李信也算捡了大便宜,李信却闷闷不乐,恨得牙痒痒,暗道抢我功劳。看王贲志得意满,满面春风,埋怨归埋怨,却也不敢耽搁,同蒙武领二十万兵马,亦出兵征伐楚国。
却说李信并非胸无点墨,毕竟随大将王翦在外征战过,有些见识,李信领大军进发楚国,心下寻思:楚国地域辽阔,若要一处处攻打颇费时日,即便最后战胜楚国,必被王贲等人耻笑,不如兵分两处,各个击破,那便省时多了,便召蒙武计议道:“楚国兵力分散,地盘广大,咱们须得各个击破,方为上策,这样吧,你我各领兵十万,分头攻打楚国重要城堡,最后胜利汇合,以求早日结束战斗”。
蒙武忧道:“李将军,楚国雄踞江南富裕之地,兵源必当十分充足,咱们冒然拆分兵力,以小博大,实在不明智,如果遇上强敌大肆围捕,岂非要吃大亏,以小将之见,还是合力攻打楚国为好”。
李信笑道:“蒙将军太胆小了,楚国军队本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莫说楚国集全国之力抵抗我大军,无疑以卵击石,本将军也视若无物,就算再不济,你那支兵马当真被楚军围困,本将军赶去支援你也是来得及的,你大可放心好了”。
蒙武道:“这样会不会太冒失了,请将军慎思啊”!
李信不悦道:“我是大将军还是你是大将军,不要多说了,就按我说的办”!
蒙武见李信笃定心意,多说无益,心里暗暗叹口气。
却说秦军此次出征只有二十万兵马,本来兵力缺少,李信却还要分作两批,大大削弱了秦军有生力量,与蒙武各领兵十万分别攻打平舆和寝地,也该李信走运,李信攻打平舆之际,正值楚国内讧,君臣离心,不能迅速调集兵力抵抗,大败楚军,李信志得意满,又乘胜追击,进而攻打鄢郢,再破之,李信意气风发,一鼓作气,又挥师东进,攻打城父。其时李信马不停蹄,一路奔波,已有数月,楚国内乱已息,一致对外,楚王见秦军攻至国内腹地,气焰嚣张,哪能坐以待毙,忙派大将项燕前去抵挡,项燕仓促召集二十万兵马,火速领兵赶至城父,抗击秦军。
却说项燕绝非泛泛之辈,亦是有名大将,本御兵有术,指挥得当,加上当年秦将白起坑杀无数楚兵,楚人尽皆恨秦入骨,楚军作起战来,分外英勇,在城父与秦军周旋数日,居然抵挡得了剽悍秦军,再过半月,居然开始反击秦军。
且说此时王贲这路秦军已攻破大梁,生擒魏王,胜利消息传至李信军中,李信久战不胜,烦躁难耐,急功近利,求胜心切,命秦兵与楚军决一死战,而秦兵长久苦战,大都疲惫不堪,心生倦怠,又遭遇楚国主力部队,只一交锋,立马溃败,死伤过半,李信大怒,领残余秦军且战且退,命人通知蒙武火速赶来支援。且说蒙武与李信分别,领兵进攻楚国,稳中求胜,此刻也已攻下寝地,听闻李信大败,意料之中,惊骇之余,不敢耽搁,领兵星夜驰往城父救援,与李信会合后,共同迎击楚军。项燕与秦军一战,见秦军得到援助,分析形势,佯装败逃,李信见状大喜,认为楚军害怕了,正好可以一雪前耻,便要反击,蒙武劝道:“楚军势头正猛,突然撤退,只怕其中有诈,将军小心为妙,切不可中了楚军诡计”。李信兴致勃勃,早已失去理智,哪听蒙武劝告,执意追击楚军,蒙武长叹。李信领兵狂追三日三夜,大军赶至深谷之中,忽然不见楚军踪影,李信正起疑间,忽闻山上兵马嘶吼,震彻山谷,无数楚军铺天盖地从周围杀将出来,将秦军四面包围,秦军冷不防遭遇楚军埋伏,中了楚军诱敌深入之计,哪能从容应战,俱已吓破了胆,任由楚兵宰割,片刻之间秦兵死伤无数,秦兵连日奔波,本已十分疲惫,此刻军心涣散,早无斗志,即便蒙武带来十万救兵,也只能当作炮灰,秦军败局已定,李信回天乏术,秦军被楚兵打得体无完肤,李信哪敢恋战,率领五万名士兵奋力冲出重围,李信哪敢再逞强,下令全面撤退。而楚军愈战愈勇,哪会放过大好机会,项燕领兵紧追不舍,穷打猛赶,直打到楚国边境,李信领两万余名残兵败将逃回咸阳。
却说王贲立姓领兵灭魏全胜归来,秦王嬴政本来欢喜,然而不到一个月时间,李信却是铩羽而归,秦军伤亡惨重,嬴政震怒,恨不得将李信五马分尸,幸得群臣相劝,秦国正值用人之际,秦王强忍心中怒火,遂将李信下狱,蒙武罢职。此刻嬴政才意识到楚国虽然已经衰弱,但毕竟地广人众,具有一定实力,非轻易可灭,悔不该当初轻信了李信小儿,又有良臣纳谏,嬴政深知非请王翦再次出马,方可力挽狂澜。嬴政遂亲赴王翦频阳老家谢罪道歉,言之以理动之以情,敦请王翦统兵出征。
王翦早料今日,见秦王亲自来请,如何推辞,向秦王索要六十万兵马,良田万顷,秦王一一应允,择日亲自为王翦送行,王翦携其子王贲,少英侯立姓,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楚国。
嬴政送王翦等人离开,王贲问道:“父亲何故向大王索求良田豪宅,以父亲威望,还怕将来没有安身之所吗”?
王翦笑道:“我儿有所不知,如今我向大王要了六十万兵马,几乎带走了秦国全部力量,秦国命脉全系为父一人之身,大王若要消灭楚国,不得不用我,心中却是十分忌惮我,为父假意向大王请求赏赐良田豪宅,意在表露为父绝无异心,只是贪图享受,不恋功名,如此方可消除秦王疑心,打消大王顾虑,为父才能在外面安心打仗,没有后顾之忧,才可征服楚国”。
王贲悟道:“原来如此,父亲当真高瞻远瞩,心思缜密”,又道:“父亲准备怎么攻打楚国”?
王翦忧道:“楚国是一块硬骨头,想要彻底消灭它绝非易事,须得长久长线作战,假以时日,待耗尽楚国国力,便可不战而胜”。
王贲道:“全凭父亲掌控大局”。
且说李信兵败逃亡,秦王请老将王翦出山,嬴政倾全国之力凑够六十万部队交给王翦,及至王翦发兵再次入楚,楚军稍得喘息之机,项燕亦征来五十万兵马,举全国之力,抵抗秦军。二人深知,此战成败关乎两国命运,均不敢掉以轻心。王翦分析形势,认为秦军长途跋涉,况兵员众多,不宜速战,反观楚军士气旺盛,咄咄进逼,不宜硬对硬,针锋相对,乃率六十万大军屯兵平舆,拉长战线,按兵不动,以训练为主,平日里教士兵跑步跳远,锻炼身体,好吃好喝供养,王翦又经常深入兵营,关心士兵饮食起居,嘘寒问暖,绝口不提开战之事,任凭楚军如何叫嚣,坚守营寨,不许秦兵主动迎战。
这样一来,楚军反倒疑惑,纵观秦军六十万人马,兵力远远高于己方,却一直避战龟缩不出,如此对峙一年之久。其时秦国早灭诸侯四国,粮草源源不断从诸国运往秦营,秦军后方得以充分保障,王翦并不担心,一年来,秦兵养得白白胖胖,身强体健,浑身都是肌肉,而楚军庞大队伍,后勤供给跟不上,内耗严重,楚军长久求战不得,颇多怨气,楚军终于熬不住了,开始向东撤退。便在此时,王翦趁楚军懈怠之际,下令秦兵全军出动,向楚军发动总攻击。长期的相持不战,不仅耗尽了楚军的粮草,还耗尽了楚军的锐气,楚军军心已乱,项燕与秦军只一交战,立马惨败,半数楚兵被屠杀,半数投降成为俘虏,只有一小部分得以逃走,五十万楚军就这样烟消云散,化作泡影,项燕自感无颜面对楚国子民,含恨自杀。
却说项燕自杀之前,眼看楚国百年社稷将要毁于一旦,千万生灵终将惨死秦人铁蹄之下,自己身为楚人,统领五十万兵马却一败涂地,将楚国子民的厚重寄托和殷切希望无情斩杀,内心深感惭愧,眼中饱含苦楚泪水,悲伤不已,高呼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遂自愿就死,天空顿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随即倾盆大雨,似乎为项燕打抱不平。八字谶言传至秦兵耳中,士兵惶恐不已,引起阵阵骚乱,王翦安抚众兵将道:“此乃楚人妖言惑众,垂死挣扎,大家不必当真,楚国指日可破”,军心遂稳。
王翦此番大败楚军,几乎消灭楚国全部力量,秦军稍作休整,转而进攻楚都寿春,数月轻而易举破城,俘虏楚王负刍,以楚王为挡箭牌,继续东进攻打昌平君。
且说昌平君熊启,本楚国公子,其母为秦国公主,外祖父为秦昭襄王,曾仕于秦,在嬴政翦除嫪毐时出国大力,深受嬴政器重。后李信领兵攻打楚国,不甘祖国饱受秦人欺凌,终于良心发现,密谋反秦,逃回楚国,帮助项燕击败李信,声望大振。李信兵败不久,王翦率秦兵卷土重来,熊启仍与项燕并肩作战抗击秦军,两军僵持一年有余,后楚军大败,项燕自杀身亡,熊启逃至广陵,凭借威望又拉拢组建一支二十万人的义军,与项氏一族继续抵抗秦军。及至王翦攻破寿春,楚王负刍被俘,义军拥立熊启为楚王,王翦又亲率大军来打熊启。
王翦一路挺进,到达广陵之后,命秦兵水陆并攻,昌平君熊启苦苦抵挡数月,终究抗衡不了王翦大军,战乱被杀,终于走到了人生尽头,二十万大军几乎被消灭殆尽,只有少数人逃走,拥护项氏后人躲避秦军追杀。
经此一战,王翦基本上消灭了楚国有生力量,楚国已彻底无力对击秦军,接下来王翦收拾残局,几乎不费吹灰之力攻下楚国其他几十座城池,次年,楚国土地上尽飘秦国旗帜,至此楚国全部领土划入秦国版图。早在王翦击败昌平君之时,秦楚战局已定,王贲自忖留下无用,请辞其父王翦回秦,后受秦王之命扫荡燕赵残余势力,王贲出兵,先后攻燕之辽东,赵之代地,俘虏燕王喜,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随后楚国亡,王翦率大军凯旋回秦。
王翦消灭了诸侯六国中最强大的楚国,秦王嬴政大喜,大加封赏众人,待秦兵修养一段时日,嬴政即命王翦再次出征,去消灭最后的齐国,王翦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亦知秦王心性,推说年岁已高,身体有病,恳请告老还乡,王翦去意已决,嬴政好言相劝,也无法令王翦回心转意,只得悻悻作罢,放王翦离开,命王翦之子王贲领兵攻打齐国。
却说王翦功高震主,却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认清局势,急流勇退,不贪恋名利,其非凡智慧令世人望尘莫及,王翦能在在变幻莫测,诡谲多变的风云漩涡中全身而退,得以善终,着实给后人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却说楚国被灭,诸侯六国只剩下一个羸弱不堪的齐国,齐王建这才深深感到恐惧,之前秦国派出大量间谍安插在齐王身边,又重金收买齐王身边重臣,蛊惑齐王,齐王建听信谗言,不思进取,认为秦国不会攻打自己,便一直亲附秦国,不做防备,幻想与秦国永远交好,在秦国攻打其他国家之时,坐视不管,不予救助,此刻见秦军汹涌而来,这才仓皇召集兵马,聚集国境西部,意欲抗拒秦军。
却说王贲奉秦王嬴政之命,仍领兵十万前去攻打齐国,立姓亦随王贲出征。王贲领大军行至齐国,审时度势,不从西边正面进攻,留下部分人马虚张声势,迷惑敌人,自己却避开齐军主力,率大队人马悄悄迂回齐国北面,由燕国南边越入齐境,乘虚而入,直逼齐都临淄。齐军本无心应战,见秦军顷刻而至,措手不及,猝不及防,乱作一团,秦军所向披靡,齐军迅速土崩瓦解,齐王建见大势已去,令齐军放弃抵抗,出城投降。齐亡,王贲凯师回朝。
至此,自春秋以来长达五百多年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结束,天下一统,四海归心。秦王嬴政灭六国,认为自己功劳盖过三皇五帝,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熔铸以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命李斯和氏璧面刻“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个篆字,环刻“双龙戏珠图案”,意喻万世传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衡量,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沟通灵渠水系,世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