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铁打的落款
“一定让我信服?”
朱吴碾冷笑一声,说道:“行啊,冯部长,要是你真能拿出什么实际的证据,我一定信!”
朱吴碾话虽这样说,但既然这壁画没有落款,也没有印章。
只要他自己现在打死不承认,那就算是有文物局的冯丰纪以及‘青源坊’的青河山在场,那也是完全拿他没有办法的!
如果冯丰纪真拿不出什么证据来,他到时候还能反过来咬何林等人一口,说他们互相包庇,乱驺文化遗址!
念及于此,朱吴碾脸上又是忍不住露出一丝冷笑。
现在他都忍不住想象何林几人等下是怎么跟自己跪地求饶,扇他们自己大嘴巴子的!
“老冯,我看啊,你就别跟这姓朱多说什么了!”
马玉良这个时候也是脸色一沉,说道:“没有铁打的证据,我看他那样子是不会就范的,你说再多也是白费口舌!”
他刚才仔细看了一部分壁画,这壁画确实是清代王时敏所画,但是没有落款以及印章,想要完全鉴定的话只能运来研究所或者文物局的专业仪器来检测才行。
可是以现在这个情况来看,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余的时间来整那些东西。
老冯也没多说什么,只是脸上依然挂着笑容,就移步来到了墙壁上画有钱塘湖十景中的最后一景——三潭印月的面前。
“小王,麻烦你再打一桶水来淋在这里可好?”冯丰纪用手一指已经有些半干的墙壁说道。
“没问题!”
王维应了一声,赶紧又从井里打起一桶水,端来就泼在了老冯所指的三潭印月一景色的地方。
原本已经有些消失的画面,此刻又逐渐显现出来。
“想必各位都知道,王时敏是江苏太仓人,太仓距离杭州本就十分近。”
“当年有关王时敏的野史中就曾记载,出身书画世家的王时敏喜爱四处游玩,常年游历华夏各大山川名胜。”
老冯脸上挂笑耐心的解说道:“而且在他游历了各大美景圣地之后他总会将之绘画下来。”
何林听着老冯的解说,心中也不由得暗惊。
他虽也知晓清代画家王时敏这一人,但是有关他的野史记载却是全然不晓的。
而冯丰纪却能面不改色的信口拈来,由此可见作为文物局部长的文化底蕴是何其的深厚。
这个时候冯丰纪的话语并没停歇:“经过多年的游历,王时敏的画作水平也是日渐提升,后来更是为一些官宦之家作画,但是生性洒脱的他不喜留底款以及盖印,反之倒是衍生出他自己的一套留标记的方法。”
说到此刻,冯丰纪话音一顿。
他转头朝着三潭印月那一景色望去,此刻白墙上的石灰已经完全吸收墙表水分,三潭印月的风景也已经完全展现,就连画中岛南湖面的水纹也是清晰可见。
“行了。”
老冯点点头,有些突兀的说了一句,然后将手一指三潭印月:“请看,这是钱塘湖十景中最后一景也是第一胜景,三潭印月,古书中就曾记载:‘月光映潭,分塔为三,故有三潭印月之目’!”
“王时敏自己所创的一套独特留标记方法便是将自己字号融入书画之中,从而达到人画合一的境界。”
老冯紧接着用手一指三潭印月景色当中湖中的一个石塔,说道:“你们细看这石塔上面纹路,能看见什么?”
何林等人赶紧凑上前去一看,只见石塔歪歪扭扭的纹路上面,竟然有一处用小纂所写的两个文字。
如果不细看,那两个文字扭曲纹路就完全跟石塔纹路一致,让人难以发觉。
“烟……烟客?!”
何林眯着眼睛看着那两个文字念道。
“对,烟客!”
王维这个时候也激动的一拍双手,叫道:“这两个字就是烟客,正是王时敏的字号啊!”
听到王维的叫声,朱吴碾心头不由得咯噔一下,暗叫一声不好难道真有落款?
“朱先生,你要不也过来看看?”老冯对着朱吴碾问道。
“就是啊,朱胖子,你不是要证据吗?”
王维这个时候昂着下巴,对着朱吴碾叫道:“赶紧过来睁大你眼睛看看,这两个字是什么!”
朱吴碾面色一沉,沉声道:“看就看,老子还不信了!”
说完,他就挪动身子走到了三潭印月面前,深吸一口气朝着湖中石塔望去。
可是这一看,他却是什么也没有看见老冯口中所谓的落款。
朱吴碾不由得大喜,开口大笑:“哈哈哈,哪里有落款,姓冯的你他娘的也联合起来诈我吗!”
王维一愣,转头望去,只见墙上泼的水已经隐隐有些半干,刚才清晰可见的落款一下子已经消失不见了。
“这怎么回事儿?”王维惊道。
“小王,再用水泼一下。”老冯提醒道。
“噢噢……”
王维立即又打来一桶水,抬起就朝着三潭印月石塔处泼去。
“哈哈哈!”朱吴碾看着王维又朝墙上泼水的模样,不由得朗声大笑:“姓冯的,这墙上其他地方水都还没干透呢,你还泼?”
“这些壁画都完整显现着呢!”
朱吴碾一指墙壁上其余地方依然明显的壁画,嘴上戏谑的说道:“你就不怕把壁画的墨料给浇没了?哈哈哈……”
可是朱吴碾还没笑出几声,他那嚣张的笑声突然戛然而止!
因为这个时候朱吴碾看见,在井水泼到了三潭印月中的石塔上面后,水渍迅速被石灰层吸收。
刚才消失了的落款在这个时候竟是由缓缓的浮现了出来。
赫然正是烟客两个字!
“出来了,出来了!”
王维看着石塔纹路间再次浮现出来的‘烟客’两个字后惊喜的叫出了声来,转头对着老冯问道:“冯老,这是怎么回事啊?”
冯丰纪笑了笑,说道:“这个很简单,想必是王时敏为了更好隐匿自己的标记,就在整面壁画涂抹石灰层保护的时候专门叮嘱了工匠,将石塔留名处的石灰层涂抹得比其他地方更加厚实,而造成了石灰吸水性不一所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