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天门三棒鼓
这小毛孩子搞得神秘兮兮的,就连李经兄妹的好奇心都提起来了,注意力全部转了过来。
“我姐在于府当丫鬟,这你们是知道的吧?于是就知道了一个很重要的秘密。再说一遍,绝对要保密啊。”
“少绕圈子,直接说。”
“你们知道前段时间于经理去哪了吗?”
“切。这谁不知道,去接于家大老爷去了嘛。”
“嘿嘿,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去接大老爷只是一个幌子。”
“啊?还有什么?”
“于经理是去相亲去了!”
“啊?和谁相亲?他不是应该和秦班主吗?”
“那我就告诉你们吧,这事啊连于经理自己都不知道。说来也巧,据说当朝长阳公主正好在荆州。那天啊,正好于经理进城被长阳公主看到了。这下可就……坏事了。”
“怎么怎么?快说啊。”
“你们想想啊,咱于经理家里又有钱,又帅,还那么有本事,这么优秀的男人到哪里找?于是啊,这长阳公主一眼就看中咱于经理了。”
……
李墨宁差点从椅子上摔了下去。
有钱?就他家那几枚铜板!帅?蟋蟀的蟀!有本事?除了嘴臭还能干啥!
还我长阳公主一眼就看中他了?我瞎啊我!叉你三娘娘个青蛙腿!
更让她生气的是,皇兄李经居然还强忍着笑,在那里频频点头。
熊孩子们还在继续讨论。
“我还听说啊,公主已经把这事和皇上说了。”
“啊?皇上答应了?”
“废话!能不答应吗?像咱于经理这样的好女婿,到哪能找出第二个啊。皇上说了,等一开年啊,就把于经理叫到京城,去和长阳公主完婚。”
“这是好事啊,咱们落凤镇要出驸马爷了!”
“好什么好啊?他去当驸马了,谁来给秦家班接活?”
“就是就是。我觉得于经理和秦班主才是天生一对。”
“我也这么觉得。你说那什么长阳公主虽然是公主,但也不见得比秦班主长得俊吧。”
“你可以把见得两个字去掉了。是肯定没秦班主长得好看。”
“哎说啥呢说啥呢,能比吗?秦班主可是咱们落凤镇一枝花。那个什么公主啊,我听说是个大麻子脸。”
“对对对,我也听说了。那个公主长着鹰钩鼻,嘴还是歪的。”
“何止啊?有见到过的人说还是个三角吊稍眼呢。”
……
李墨宁一口银牙都快咬碎了。
李经见状不妙,急忙把李墨宁拖离了这个是非之地。找了张一桌全是大婶,还有两个空位的桌子坐下。
不认识就不认识,至少能清净点。
问题是还没喝一口茶,大婶们的话题也到了“于大少招驸马”的事儿上了。
中老年妇女的战斗力,比那群兔崽子,那可完全是几何数量级的倍增。
由于担心妹子被活活气死,不好对父皇交差,李经急忙拉着她又换了一桌。
谢天谢地,这桌抠脚大汉对八卦没那么大兴趣。
他们讨论的就是今年赚了多少钱,照这样下去明年又能赚多少钱。
总而言之,就是把秦晓鸾和于奇正两人捧上了天。
酒菜上来了,李经又是一顿胡吃海喝。
和前几天不一样的是,虽然饭菜味道不错,李墨宁却没怎么吃——实在是气饱了。
秦家班春晚正式开始了。
一阵高亢的唢呐声,把现场所有的声音都压了下去。
苏喜儿穿着一身大红的盛装走了出来,紧随在她身后的,是一个和苏喜儿年龄差不多的男孩子。
这个男孩大家也都认识,名叫刘潇城。他是苏逍的徒弟,也是秦家班最早的员工,现在已经升级到班组长了。
苏喜儿:各位大爷大伯大叔大婶大娘
刘潇城:各位大哥大嫂小兄弟小姐妹
合:大家晚上好!
台下响起一阵热浪般的喝彩声、口哨声、叫好声。
苏喜儿:爆竹声声辞旧岁,红梅朵朵迎新春
刘潇城:欢天喜地送子鼠,龙腾虎跃接丑牛
苏喜儿:灯笼与花火一起闪耀
刘潇城:歌声和笑声充盈耳旁
苏喜儿:现在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年的气息。这是属于我们的新年,这是我们秦家班喜庆丰收,欢聚一堂的除夕。我是今晚的节目主持人苏喜儿。
刘潇城:我是主持人刘潇城。
苏喜儿:秦家班春节联欢晚会
合:正式开始!
台下的叫好声更加响亮了。
二人报完幕之后退下了舞台。
一群极具本土特色的什么彩龙船、丑媒婆、河蚌精、板凳怪之类的舞到台上,立即点燃了场上的气氛。
自幼生长的京城的李经兄妹,从来都没有看过这种水乡特色的表演,简直是大饱眼福。
接着就是戏曲《小女婿》。
“雅雀子驾几驾呃额,老鸹儿叫几叫呃额。人家的女婿是多么长,我地女婿一低卡额……”
这是一段在本地流传甚广的戏曲。以一个出嫁的女子的口吻,用方言唱着一个段子。
讲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嫁给比她小得多的小女婿的故事。
无论是小女婿尿床等情节,还是歌曲本身的曲调,以及表演者的姿态动作,都非常欢快诙谐,逗得台下观众捧腹大笑不已。
不过,可就苦了李经兄妹。因为他们本来听这边的方言就很困难,何况这段戏曲是特意选用本地俚语,自然完全一个字都听不懂。
可是,周围每个人都笑得前俯后仰的环境下,就自己听不懂,那感觉就好像自己是白痴一样。
好在到了第二段的时候,同桌的一个大哥边笑边给他们解释,兄妹两听懂意思之后也跟着笑到眼雨直流。
接下来就是皮影戏、花鼓戏等精彩纷呈的节目,观众们的叫好声把嗓子都叫破了。
而李经兄妹,早就看得忘记了时间。李墨宁的小手都拍得肿起来了。
欢乐的时间流逝得特别快,“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已经是接近午夜时分了。
苏喜儿走上台:“下面请欣赏,由营造队、服装厂、采石场、砖窑的胡不凡等人带来的三棒鼓表演。”
台下观众的声浪达到了最高。
三棒鼓,是本地最有特色的表演形式,融合了杂技、曲艺、武术等多种元素。
表演者胸前挂着一面小鼓,手里有三把刀柄是鼓槌的尖刀,不断向空中循环抛出。
三把刀的刀柄鼓槌,依次落在鼓上击响小鼓。
在击鼓的同时,表演者还要随着节奏边走边舞边击边唱。
如果被刀锋先刺到鼓面,就会刺破鼓皮,表演就失败了。
同样,如果手去鼓面拿刀的位置不对,就会被割伤。
所以这个表演除了有难度之外,还比较紧张刺激。
问题是上台表演这个节目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十几个!
李墨宁看得两手紧紧捏成拳头,到惊险处不时捂住眼睛,可又忍不住从指缝中偷看。
李经不由得心中纳闷:已经听过介绍今晚表演的都是秦家班的员工。这些人都身怀绝技,为什么还要做工匠呢?
这时他观察了一下周围的观众,怎么都是一副很奇怪的表情。看上去,似乎都很伤感一样。还有的人,眼里还噙着泪水。
李经很奇怪,明明是这么精彩的节目,他们怎么会这样呢?于是就问刚才那个翻译的大哥。
大哥脸上也有悲戚之色,于是讲述了起来。
这天门地处江汉平原,本是一等一的富饶之地。但是这里又是属于地势低洼之地,历年来水患不断。
遇到水灾的时候,就只能拖家带口,外出求生。
但是这里的人骨子里有一股傲气,即便落难出去乞讨,也一定要靠自己的能力,用点什么东西换取别人的施舍,以示自己和乞丐的不同。
后来就有了三棒鼓这个东西。依靠这个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我是因为家乡遭灾出门卖艺,不是好吃懒做出来乞讨。所以这里的人,家家户户都会打三棒鼓,就是为的假如有一天不得不出门的时候能用上。
台上他们唱的,也就是出去乞讨时的歌: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身背三棒鼓,流浪到四方。鼓儿咚咚,锣儿哐哐,含着眼泪去卖唱,好不叫人痛断肠。
这首歌,是让这个地方所有人都断肠的歌。
听完大哥的解释,李经沉默了。
他突然想到一件事,在朝堂上看到一份写着“x地水灾”四个字的奏章,只是轻飘飘一纸文书。在将来的史书上,也不会大书特书。但对于身处其中的百姓来说,是怎样一种苦难?!这是上位者和后人永远无法切身体会的。
“呦~~~吼~~~”台上的表演者齐声呐喊起来。
接着由原先的散乱队形在台前站成了一排,只留下中间的一个空位。
一个中年汉子打着三棒鼓走了出来。
“吼……”台下的观众声浪到了比最高还高的山峰。
李经兄妹知道,现在出来的肯定是支持人介绍的那个叫胡不凡的台柱子了。
胡不凡胸前的鼓明显比其他人大了一圈。不仅如此,他所用的刀也和其他人不同。
其他人用的都是直刀,而胡不凡用的,居然是一个直角的弯刀!
或者说,就等于是两把刀以九十度的角度结合在一起,只有结合处是鼓槌。
这样一来,击鼓和接刀的难度都大大增强了。
李经兄妹心想:台柱子就是台柱子,果然技艺更加精湛。
“叮!”台上传来一声清脆的响声。
两柄在空中的飞刀击在一起,碰撞出了火花。
李经未免摇头叹息“人有失手马有失足”,之前那些人表演中,都没有出现过飞刀在空中如此剧烈碰撞的情况,看来胡不凡应该是失手了。当然,这也属于正常现象。
可就在此时,观众们震天叫起好来。
两把尖刀在空中相撞迸发出了火星,立即两把刀都同时燃烧了起来!
原来,在刀身上都附有磷石之类的引火之物,一点火星就全部引燃了。
第三把刀飞到半空中,从前两把刀的空隙中钻了过去,立即也全身着火。
接着,三把火刀上下翻飞。由于速度太快,火光连成了一条线,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火龙在上下翻滚。
但是,鼓点的节奏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台上所有表演者开始齐声呐喊:“嘿、嘿、嘿嘿!”
台下的观众也全部都被感染了,纷纷跟着节奏举起手臂异口同声“嘿、嘿、嘿嘿”起来——连李经和李墨宁都没有例外。
“咚咚咚!”
齐整的鼓声响起,除了胡不凡之外的所有人的刀都横拍到鼓面上,应该是表演停止了。
这时胡不凡的三把火刀同时飞向空中,比之前飞的高度高出了一倍。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大家都知道,这是最后一个步骤。
等三把火刀掉落下来,胡不凡把它们横拍到鼓面上,整个表演就结束了。
时间好像一下子变得缓慢了很多,感觉眼中的三把火刀以非常非常慢的速度坠落。
“噗、噗、噗!”
几声沉闷的声响传出,所有观众大惊失色。
三把直角见到齐齐地扎入胡不凡胸前的鼓中。
众人脸上都献出遗憾之色,想不到在最后一关居然失手了。
整个场面鸦雀无声。
“哈哈哈哈哈哈哈,”胡不凡仰天狂笑起来。
就连台上一起表演的人都慌了,胡不凡该不会受到这个刺激,脑子出什么问题吧?
几个表演者急忙上前去扶胡不凡。
胡不凡推开他们,胸前挂着被扎了三个对穿的鼓,走到了台子最前面:“乡亲们,我胡不凡今天有几句话必须要说。”
台下的观众面面相觑,眼中都是疑惑:这到底怎么回事?
胡不凡双手抱拳作揖之后朗声说道:“大家都看到了,三刀破鼓。我胡不凡此生此世,再也不会动三棒鼓。”
遇到这么个变故,台上台下的人都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
胡不凡狂笑一阵之后继续说道:“因为我胡不凡再也不会出门去讨饭了!从今以后,跟着秦家班营造队,我胡不凡再也不需要出门讨饭了!”
“啊啊啊啊啊!”台下的尖叫声此起彼伏。
“噗噗噗噗噗噗!”台上的演员们重又拿起平放在鼓面上的尖刀扎进了鼓面:“再也不打三棒鼓了!”
“再不打了!再不打了!再不打了!”
从八十岁老者,到刚刚会说话的孩童,所有人齐声发出这个呐喊。
每个人的脸庞上,都流下了两行晶莹的泪水。
两个主持人一起出来报幕:“各位父老乡亲,接下来请欣赏……”
台下一片哗然。
每个人都认为,三棒鼓肯定是最后一个压轴节目。居然能有节目挤下三棒鼓的位置,这不可能!绝不可能!
很多人都已经开始骂了起来,还有些人喝倒彩,更多的人就是嘘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