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卖好赵家
ps:祝大家新春大吉,牛气冲天。
战争就是后勤这一点在刚刚结束的津门之战中被贯彻的是再清晰不过了。
只不过这一点距离百姓的生活都太遥远了。
别说是那些黄土地里刨食的农民,就连士绅地主们都不关心这个。
他们现在的目光都是在盯着各地的试验田呢,然后就是在犹豫着是否要投身工业。
如今的中原,工商这一理念也被宣讲的如火似荼。
至少在汝州、陈州境内,许多大大小小的作坊正在全速运转着,他们的生产囊括了民生军用许多类行业,军工厂所需的各类配件——从铁料到被打磨好的木枪托,还有钉子、螺丝、准星、护木和弹簧等,可以说一个火枪所需的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是外购的。
这些零部件由事先前规定好的规格,外头的作坊工厂只要能生产出来,各地的军工厂都是敞开了收购。
这样才能更快更有效的制造出更多的火枪不是?也能顺带着把赵亮制定的各种新度量衡在市面上传扬开来。
所以当各地的军工厂建成之后,陈军军械局的火枪产量急速攀升,而且还能越来越快。
到了下半年,开足马力的各处军工厂,一月造出两万杆燧发枪来都没什么问题。 所以说,到了年底时候,哪怕陈军的规模还有进一步的扩大扩充,那全军上下也能全员换装燧发枪。
不过日后的陈军肯定不是单单一个进一步扩大扩充,那是会远超现在的规模的,火枪自然是多多益善了。
也是因此,那此前就已经投产的工厂作坊,‘钱途’简直是无量的。这就引起了不少人眼红。
只不过大家都清楚,现在投身工业,那就几乎等于是押宝在赵家了,日后大清如果杀了回来,定饶不了他们的。
这种顾虑就使得很多人虽然心动,但却始终不敢行动。
只不过“工业”这个词却也在赵家的掌控区域内越发的传扬开了。
火炮的制造速度也不慢,绝对跟的上军力的增长幅度。
而且十二斤乃至更重的重炮数量一直在增加。
赵亮现在更操心的是枪炮弹,特别是火药的问题。
此前时候赵亮明里暗里已经在龙路口储备了大量的硫磺硝石,前者来自南洋和日本,绝对的质优价廉,后者来自天竺,别看远渡重洋,但价格比之中原内地也依旧有着不小的优势。
可是别看他在龙路口储备了很多这东西,可龙路口的那点份量比之他放在南洋的量来说,那是小巫见大巫。
毕竟这东西是有一定的风险的,赵亮再是有和珅护持,也不可能光明正大的将海量的硝石硫磺随便堆放不是?
便是北海商行在库页岛上储备的份量都比龙路口的要多——随着北海商行在库页岛上的经营有了一定基大,大批的硫磺硝石被储存到了这里。
龙路口的储备,比之清军地方火药局的库存都要多出十倍百倍,但放在十几万大军中,那可就太不显眼了。
也就是赵亮起兵后就一路横扫四方,缴获了不少粗糙药粉和原材料,加之内部也一直坚持收集土硝,所以在年前拿下苏北之前,始终能保持着药粉的充足。
而等他拿下了苏北后,靠近了海洋,与胶东、大员都有了直接联系通道后,大批的硝石硫磺输入进来,这才彻底解决了药粉供应问题。
只是好景不长,荷兰人和英国人已经出手卡断了天竺的硝石运输线,现在土硝又成为了陈军药粉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甚至随着不远的未来全军装备燧发枪后,药粉的消耗必然会再度提升一个数量级。所以现在硝石俨然就成为了大陈最要紧的短缺物资了。
这不过这种事儿外界根本不知道罢了。
赵亮还拿到了初步的财政预算,那数字是很感人的。
以赵家的家底,要不是横扫各地收缴了不少满清的银库粮库,还清理了不少满清的铁杆,再度收割了一批钱粮来,这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真就能把赵家的家底给掏空了去。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绝不是说笑的。
以千百万做单位的计数,白花花的银子哗啦啦的花了出去,这太伤自家人腰包了。
“我看啊,就趁着试验田成熟之际,我大陈民心稳固之时,咱们开始搞国债吧……”
赵亮对此早有对策,或者说是预谋已久了。
因为在彻底完成税务改革之前,赵亮怎么盘算都觉得会有财政赤字的,而且这赤字还很不小。所以他只能借钱。
反正汇通的信誉更强大了——随着陈军横扫中原苏北鄂北等地,一些地方的汇通银行就全都恢复了营业,对于此前的存单,那是连本带利一文不拉地全都偿还了。
有了这次打底儿,汇通的牌子就再度竖立了起来,而且比之前面完全靠着‘官’字来背书的情况是更加的可靠了。
只不过大家都怀疑赵家能不能顶得住大青果的反扑,所以汇通的信誉虽然更好了,但生意却没什么大的起色。
他之前就是想搞国债也没有哪个基础的。
你准备了一千万,结果就卖出去了三五十万的,丢人不丢人?更有失国格。
所以国债必须要选一个恰当的时候。
眼下就很合适,赵亮之前轻易的击败了明亮的数万大军,兵锋一度杀到津门,这就是一个很强大的明证了。
而且就算这国债一开始的销售不美好,但等到试验田放了大卫星之后呢?
到时候还愁国债没人买吗?
如此的,这第一批国债顺利运转起来了,那以后的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就也水到渠成了。
虽说有了良种之后的‘大陈’也依旧前途未卜,但赵家绝对拥有了令人押注赌一把的资本了。
再说了,现在赵亮要钱,还打借条,还要付利息,总比开征新税,提前征税,或是向他们要捐纳这些手段来得柔和吧?
就赵亮而言,国债也是迟早要开的,这不止是为了充实财政,更是政府调剂金融的必备手段。他还指望着这东西能引导未来的证券交易所出现呢。而至于这证券交易出笼以后会变成一只何等凶猛的怪兽,就得看工商实业能不能一直抢跑在前了。
“让财政部联合银行,立刻开国债一千万银元,三年期,年息一成……”
国债方案早就制订好了,甚至都不止一套,赵亮选用的是最稳妥的一套。
跟此时的民间借贷利率比,利息低得吓人,可民间放贷总免不了赖债损失,还得蒙养收债人,成本也高。放债给他赵亮,给一个国家,风险和成本就小得太多了。
除非赵家倒台了么。
何况现在这东西还不止是单纯的借钱生利的事情。
国债券都是不记名的。
这可不就给了那些手中握着银子,但家大业大的他们又不敢轻易冒险站到赵家这边的那些人一个卖好赵家的机会么?
这个‘他们’指的甚至都不仅仅是赵家控制区域内的大户,更泛指了全天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