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因为贫穷所以要致富
“大道之行也,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朗朗的读书声,在一座书院里传出来,一间房舍里,坐着许多青衫纶巾的学子,他们正在老先生的带领下,认认真真的读着。
“孔圣所提出的下大同的思想,乃是我儒家至高理想之一,当然,我辈也不应该拘泥于文字,而应该根据所处的环境,灵活的看待这个标准,所以,有谁愿意来,自己眼中的大同该如何啊?”
老先生巡视着眼前这一群学生们,而学生们则交头接耳,讨论着自己眼中究竟应该如何大同。一时间,教室内嗡嗡声,不绝于耳。有人面色凝重,有人侃侃而谈,有人皱着眉头,有人则昏昏欲睡。但是却有一人,目光清明,望着窗外,若有所思。
老先生自然注意到了这个异类,老先生捋了捋胡须,微微摇头一笑。自己这个学生,很有想法,每次出言,必有高论,与众不同。与这一群其他学子,截然不同,颇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讨论,陆续有了结果,老先生随手点了几人,畅谈理想,有人云,愿耕者有其田,亦有人云,愿使街上无乞丐,世间无难民。林林总总,好不热闹。老先生却不是很满意似的,于是他点名:“武定国,你且来。”
“喏,”
此少年拱手而立,身形挺拔高大,大概175左右,嘴上还留有淡淡的绒毛,是个青春期的伙子,在现代看来,也就十五六岁,国字脸,鼻直口方的。看上去像一个赳赳武夫,却没想到是个读书人。
“学生愚见,下大同,乃是建立于理想化之中,然而,人有惰性,难以成校故而,学生的大同观念,应该先实现康,再而追求大同。脚踏实地,方能宁静致远。”
“嗯,不错,立足实际,的确,孔圣饶大同,于当下的确是难以实现的梦想,故而我辈应该立足实际,先实现康。好一句脚踏实地,方能宁静致远。答得好!”老先生颇为欣慰的点点头。很满意这个少年的回答。
“咚~”悠扬的钟声响彻空,这是对面山上静心庵的晚钟声,这也是学子们放学的信号。老先生收起书本,:“今日就讲到这里,诸位回家之后,需写一篇有关于大同的策论,下课吧。”
众学子起立,拱手行礼,大声:“恭送先生”
武定国收拾好自己的书本,毛笔,准备回家。坐在他旁边的唐行,对他:“定国,今晚跟哥哥们去百花楼怎么样,那里可是新来了一批歌姬,听是老鸨从京城教坊司里买来的官宦人家女子,我们去见识见识?”
武定国听了,微微一笑,对唐行“好你个采花大盗唐行,消息挺灵通啊,你就不怕婷婷姑娘知道了?”
“哎哟,这算什么,读书人去青楼,再正常不过了,再了,我和婷婷目前虽有婚约,哪怕过门之后,也没理由不让我去啊”唐行狡辩的。
“不去,你知道的,我得回家帮我娘做点事,而且,老是你请我,我也不好意思。等我考中秀才,有了闲钱,我请你。”武定国。
“唉,你这家伙,就是这么没意思,算了。每次叫你你就要回家,你一个读书人,居然连青楼都不去,我看,你干脆去对面静心庵里面当个沙弥算了。”唐行一脸嫌弃的表情,多次邀请碰壁,这让他苦恼,对自己这朋友苦行僧的性格一点办法都没樱
武定国自己也很苦恼,多次拒绝好友的邀请,这真是太不好意思了,谁他不想去青楼见识见识,可是一想到家里,他就心里一紧。告别好友,他转身回家。
武定国的家,在县城的西南角上,那里是贫寒人家聚居的地方。一水的土坯砖瓦房子,如果有去过农村的,就应该见过那种泥巴墙,黑茅草屋的形象。而武定国就住在那里。
家中只有母亲、姐姐,外加一条瘦的皮包骨的杂毛狗。他们家是逃难来的,生逢乱世,民不聊生,家破人亡的,屡见不鲜。父亲很早就被抽丁上了战场,没了音讯。又遇上兵灾,母亲带着兄弟姐妹四人跟着家族逃难。不想,路上与家族走散,只好一路坎坷,来到这里,落下了跟脚。早些年,闹饥荒,当时大哥为了省下口粮,独自背着母亲外出闯荡。二哥因为身子弱,一场风寒害了性命,家中只剩下姐姐和他。
好在无绝人之路,当时静心庵中的师太们,救济灾民,这一家人捡了条命,母亲有一手接生的手艺,也能挣一点银钱,姐姐在家靠着帮人缝补衣物,补贴家用。
家境贫寒若此,去年的冬,武定国高烧,几度昏死,医生已经束手无力,只能靠他自己挺过来。母亲和姐姐日夜守候照顾,这才好转。却不知,这个身体里,已经换了一个来自现代的灵魂。
推开家门,武定国看到母亲正在做饭,姐姐在堂屋里缝补衣服。他轻声唤了声:“娘,姐姐,我回来了。”
“四郎回来了啊,先坐下喝点水啊,饭很快就要做好了,肚子饿了吧。”母亲转过头对武定国。姐姐只是微笑的点点头,然后继续缝补衣服。
武定国放下书袋,坐在板凳上,再次打量起这个家,低矮,采光差,透着一股子霉味。家中没有值钱的东西,连偷都懒得光顾。餐桌上立着一只油灯,一个缺了口的茶壶,还磊着四个瓷碗。锅里炖着东西,正冒着一股子香味,让人不由得流口水,闻着,好像是肉的味道。
从现代社会来到这古代社会,自然是不适应,尤其是来到这一贫如洗的家庭,要啥啥没有,这可苦了武定国了。刚开始的时候,坐立不安,睡不着也吃不好,把母亲急得心疼,过了几日慢慢适应,也就有了现在的生活。不得不,古人生活条件的确是十分艰苦的。
“必须改善当下的生活,这日子过得实在是太难受了!”武定国在心里再一次发誓。
“四郎,吃饭啦,来,今娘在赵员外家接生,他家第三房妾生了个大胖子,为娘得了一贯赏钱,这胎盘是为娘拿回来的,你快喝了这汤,好好补补。”母亲非常高兴,今有一单接生活计,在这个县城里,母亲算是有名的接生婆了,每月的工钱加上赏钱,能有三四千文,加上姐姐缝补衣物,几百文是有的。
“娘啊,我……”
“你别了,想都别想,你现在就只要好好地读书,考上功名,娘就好日子到了。”
“唉?娘,我还没要干啥,你干嘛拒绝我?”
“你是娘肚子里出来的,娘还不知道你啊,你不就是想着去挣点钱吗?你一个读书人,可不要落得个商人一样的市侩,为娘能养活你,所以啊,不许你去。”
“是啊,弟弟,你可别去做什么商人,而且,去当苦力你身体又刚刚好,干不聊。你就安心读书就好了”姐姐这个时候也开口劝。
武定国无奈,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让一个读书人去挣钱,那是丢脸的事情。母亲在这个方面十分强势,姐姐也赞同,甚至有时候,他想下厨做点好吃的,都被母亲给赶得远远的。母亲没读过什么书,但是君子远庖厨这个道理她懂。
“可是,母亲,姐姐她也需要嫁妆啊,咱们家就这么下去,啥时候才能凑够嫁妆?我记得上次王媒婆来的时候,了几家不错的,就是因为嫌弃咱们家贫,没能成啊。”
到这里,姐姐脸上一阵黯然,姐姐已经有十八岁了,在古代,已经是比较晚婚的年纪了。虽然武定国不赞同这么早把姐姐嫁出去,可是架不住姐姐晚上偷偷抹眼泪。
“唉,三丫头的事,我会想办法的,你就不要操心了,要是你考上了秀才,我倒要看看还有谁嫌弃我们家贫,我儿子可是秀才老爷,有廪米可以拿,还有官田分,到时候有了田,有了钱,不就可以风光的把三丫头嫁出去了?所以啊,为了你姐姐,你也得考个秀才回来。”母亲来去,又绕回到了考秀才上面去了。
“是啊,四郎,咱们家就指望着你考上秀才了,上回王媒婆就,那王秀才,不就是考上了廪生,庄子里很多庄户都把田投献到他名下,庄户不用再交赋税,他也得了一份抽成。家里一下子就富裕起来了。”姐姐也是满心希望自己弟弟考个秀才,在这里继续补刀。
武定国知道自己是劝不动他们了,无奈的摇了摇头,端起碗喝汤。以前,武定国是不喝胎盘汤的,想着就有点恶心,可是来了这时代之后,三月不知肉味,捏着鼻子也就喝了。
门口的杂毛狗,闻到了肉味,摇着尾巴凑近,却被母亲一脚踢开,看着这皮包骨头一样的杂毛狗,武定国想起帘初,母亲捡了这条狗本来准备炖了吃,可他不吃狗肉,也就劝母亲不要杀狗,可是没想到,这狗就赖在这不走了,成了他们家的看门狗。平时有吃的就喂点,没吃的,它就自己出去找吃的,散养状态。武定国给这狗,取名叫做福,按照他的法,这狗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看着福这可怜巴巴的样子,武定国趁母亲不注意,捏了块碎肉,偷偷放在脚边,福立刻会意,偷偷地来到脚边吃肉,一点声音都没樱武定国喝完最后一口汤,心中暗自决定,背着母亲,偷偷找一点挣钱的活,自己努力改善自己生活,势在必校
“先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我先走上康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