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书院建立学子多
苏家热热闹闹了几日,这几日中,苏若水见到了好些一点印象都没有的所谓七大姑八大姨9有好些人开始和苏景德、苏景山攀关系了,什么小时候一起掏鸟蛋,偷看隔壁村的......
现在二人才刚刚过了县试,若到过了乡试那一日!
不敢想。
不知道门槛会不会被踏破!
终于,前来恭贺的人少了,苏若水不用在应付那些面都没有见过的妯娌们!可以开始实行当初制定的计划。
苏若水先提着篮子到田地摘了点食材,接着就径直去到了里长家。
“水丫头来就来嘛,还带什么东西,怪不好意思的,快坐,快坐”里长热情的招呼。
“都是自家地里种的菜,不值几个钱,里长别嫌弃就好。”苏若水笑着道,县官不如现管,里长这边还是得捧着。
“水丫头这话说的,你带来的这可都是些好东西要哟,别人不知道,但我可知道,这篮子里装的这些个吃食,城里的那些老爷们都喜欢吃。”
里长的消息灵通一点,知晓赵树扬和他的儿子隔三差五的去苏家拜访,就是为了吃他们家做的饭菜。
“城里人就是图个新鲜劲,过一阵子就瞧不上这些了”苏若水将篮子放在桌上,又道,“我爹和三叔这一次能过县试,平日里少不了大家伙的帮衬,他们也想着为村子做点事,所以打算在咱们村子开设书院,您觉得成吗?”
此事还是得里长点头才行。
“开书院?”里长盯着篮子里的吃食,沉吟了片刻道,“水丫头,你们的想法是好,但咱们这穷乡僻壤的,那会有人家将孩子送到书院来呀。”
他只以为苏景德过了县试,想要学着那些富裕的村子搞个学堂,既可以赚点小钱,还能积累在村子中的声望。
“我们书院不收束修,唯一的要求就是保证孝每日来学堂即可,我想应该会有一些人家想让自家的孩子认识一点字吧。”苏若水其实也可以自信一点,将“应该”去掉。
“水丫头,你们当真不要束修?”里长激动的噌的一下站起来搓了搓手掌。
“自然是当真,里长若是觉得这事儿能成,我爹就请人在村子里开始盖学堂了,也能尽快开始教学”苏若水道。
“好好,你们在村子里看着那块地合适,直接找人过去动土吧,我支持你们。”
百姓们都知道,自己之所以要穷一辈子,一家人都当苦哈哈的农民就是因为不识字。
若可以,谁不想让过上人上人的生活,谁不想让自家的孩子认识点字,即使不能去考取功名金榜题名,至少不容易被人给蒙骗了,会识字,到城里找活计也容易一点。
只是想要识字,那就得去书院,而去书院学习又需要一笔束修,百姓们现在大多都还食不果腹,又怎么舍得提前花费一大笔银钱去投资。
现在苏家人愿意不收束修,免费教学,这等好事里长自然是不会拒绝。
里长这边同意了,苏若水就开始在村子里请人着手修建学堂的事儿。
村里的人一听,房舍是修来给孩子们上课用的,并且还不收束修,纯粹的是为了做好事,纷纷表示愿意帮忙,他们也不要工钱,日后自家的孩子能够到书院免费学习就行了。
因为目前还不清楚到底会有多少孝去书院学习,教室暂定修一间就可以了,教书的先生就俩,办公室也只需要一间。
最后将位置选定在了村子边上靠近田地的空地那块,学子们的读书声既不会打扰到村内的生活,又可以让在田间干活的村民们,方便看看自家孩子的学习情况。
苏若水将书院的位置定在这儿,其实是有点腹黑,当着家长的面,看那些孝还敢不敢上课调皮。
教室依然是黄泥垒墙,稻草做顶,在村民们的联手修建下两日就竣工。
但椅子和习字用的沙盘还在加紧赶制当中,所以将开学的时间定在了五日后。
珠窝村修建了一书院,还是由俩过了县试的人当先生,且还免束修的消息,很快就在附近的村子中传开了。
附近村落没听过苏家的人很少了,因为前不久低价销售粮食,现在大家伙提起苏家,谁不竖大拇指。
没想到苏家又开设了学堂免费授业,家中有孩童的人家,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
五日后,教室内的椅子沙盘都布置好了,正式开学。
书院的名字也定了下来,因为是苏景德和苏景山一手创办的书院,名字就叫做德山书院。
开学第一日来的学生不多也不少,苏景德点了点,一共有五十多个孝,男孩女孩都有。
反正是免束修,女孩儿虽不能考取功名,认点字也不错。
至于年纪,小点的五六岁,大一点的十多岁的都有,全部是没有上过学的,所以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苏景德和苏景山一直决定,先从最基础的常用字教起。
因为现在使用的是繁体字,苏景山前世的那一套教学手段大多就用不上了,好在他去逐鹿书院念过书,目前就用逐鹿书院的那一套法子,日后再教学的过程中总结经验。
书院第一天开课,教室的外面站了许多的家长围观。
在百姓的眼中,学堂乃是一很神圣的地方,倒没有人喧哗影响课堂纪律。
孝们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目光一瞬不瞬的盯着站在前方讲台上的苏景德,很认真。
因为现在既没有黑板,也没有粉笔,一次教学几十个学生有点困难。
苏景德只能奢侈的将白纸贴张前面的墙上,然后执笔在白纸的上面拆解字的写法以及书写方法。
每个学生的面前放的不是桌子,而是一个沙盘,学生们拿着一根木棍,在沙盘中先练习字的写法。
现在的笔墨纸砚都很贵,能够免束修无偿教学,但可做不到给每个学生提供学习用品了。
倘若日后有那种刻苦努力,家中越确实困难的学生,苏景德到愿意提供一点帮助,结个善缘吧。
但没有黑板和粉笔,在纸上教学终归不是长久的事情。
好在苏老太似乎能够将黑板和粉笔鼓捣出来,不过需要一点时间来寻找原材料。
...
这一日,赵树扬提着一壶好酒到了苏家。
“咦,苏兄上哪儿去了,怎么没有在家里看书。”往日赵树扬一来,总是能看见苏景德坐在院中的小亭之下学习文章。
“赵叔可有些时日没有来了,我爹在书院上课呢,要日暮时才会回来”苏若水解释道。
“我这不是出了一趟远门,昨个儿刚刚回来,今日就来拜访苏兄了。”赵树扬接过苏若水递给他的茶水,小酌一口,又道,“方才你说苏兄去学堂了,他不一直是在家中自学吗?”
“赵叔跟我来看看就知道了。”苏若水领着赵树扬朝学堂走去,很快就听见了朗朗读书声。
“瓣、辫、辩、辨”
“花瓣落了接大瓜,发丝来把辫小扎,能言善语把理辩,竖撇辨字笑开言。”
虽然还没有看见学堂,但现在是身处于珠窝村之中,到这时候了赵树扬还能不明白吗?
“苏兄是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书院?”他有些惊讶苏景德的效率。
“是呀,我爹看着村子中的孝大字不识,又没有那个钱去城里的书院,所以就干脆在村子里开设了一书院给孝们先扫扫盲,只是没想到来的学生越来越多,我爹和我三叔俩人都快教不过来了。”
苏若水有些无奈,这些时日,陆陆续续的就有人家将孝送到书院来学习。
学生的人数从最初的五十人,已经扩展到一百多人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至少也得分两个教室才能坐下,于是干脆就分成了十岁以上和十岁以下两个班级。
现在的教学内容还着重在习字上,苏景忠偶尔再传授一点后世总结的出来的汉子顺口溜,可惜的是许多不适用于繁体字。
因为目前只是教识字,倒也不用备课,但两个教室上课,二人的休息时间跟着也就减半了。
“据我所知珠窝村没有多少人吧,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学子?”赵树扬捋着胡须,眼里充满了迷茫,因为他听见的朗朗读书声至少也有几十了,珠窝村拢共才一百多人,总不会大半是孝吧。
再说苏景德和苏景忠只是过了县试而已,还不是正儿八经的童生!
既无身份也无地位,别人干嘛都将孩子送到他们这儿来呀?
“因为咱们这里免束修。”苏若水慢悠悠的说完。
赵树扬......
免束修,难怪这么多的学子。
但不要钱白干活,他们这是为了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