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古代言情 > 权相养妻日常简介 > 权相养妻日常最新目录

分卷阅读280

    整个麟德殿霎时沉闷起来,永昌帝心里咚咚直跳,下意识往后退了两步,被高阳长公主轻轻扶住。

    皇家金尊玉贵的长公主,向来倨傲骄矜,哪怕此刻察觉情势不对,亦不肯输了气势,厉声道:“无召擅入皇宫,你们这是要跟皇上禀奏该有的样子?”

    “长公主息怒。”章公望越众而出,“还请皇上听完臣等所言,再做定论。”

    他说话间,樊衡亦跨步上前,神情冷厉,目光锋锐。

    羽林卫被隔绝在外,韩蛰和尚政明目张胆,柴隆不肯护驾,显然是情势有变。永昌帝身旁最信重的陈鳌和郑玄英都已被迫调往边塞,如今孤立无援,心惊胆战之下,整个人都气势便迅速萎靡了下去。

    章公望旋即拱手,徐徐奏禀。

    “皇上自登帝位,朝堂之上并无建树,龙信奸佞,致田保宦官干政,惹得民怨四起,乱事横生。偏袒亲眷,罔顾法度,致甄家仗势欺人,京城物议如沸。韩相自入朝为官,锦衣司法度严明,统辖有方,又平定冯璋之乱、斩除岭南之患、荡平范通之叛,功劳无人可及。朝堂内外,群臣归服,百姓拥戴,文韬武略,足堪治国。望皇上效尧舜之道,以山川社稷禅于韩相,上应天意,下合民心。陛下可享清闲之福,百姓又得英明之主。臣等议定,特来奏请。”

    一番话说得沉缓清晰,掷地有声。

    永昌帝大惊失色,厉声道:“你!”

    高阳长公主亦勃然变色,“章斐身为皇妃,抚养太子,皇上器重恩遇,你怎能作此胡言乱语!”

    章斐的事是永昌帝色迷心窍,将她温婉的女儿害成那样,她以为,他会感激?

    章公望垂眸不应,只拱手道:“望皇上三思。”

    旁边宋建春随即道:“天下百姓皆知皇上无人君之德,致祸乱横生,百姓屡屡遭难,若非韩相在朝,四方节度使岂肯归服?似冯璋般揭竿而起者,不知多少!自古以来,兴废盛衰,皆有定数。望皇上早作决断!”

    话音落处,旁的几位尚书亦附议劝谏,步步紧逼。

    皇帝昏聩,人心不服,朝堂上下对昏君的怒气积攒已久。六部的事悉数握在韩镜手里,这两年亦有韩蛰插手,且韩蛰手握锦衣司,背靠京畿兵权,这回能调河阳相助,显然是有杨裕暗里支持。而在南边,曹震与宋建春交情甚笃,尚家又与韩家联姻,形势之强弱,已是洞明。

    众人七嘴八舌,劝谏不止,外头火把熊熊,柴隆和韩征、尚政坐镇,羽林卫纹丝不动。

    永昌帝惊恐、震怒,却无济于事,连高阳长公主义愤填膺的怒斥都被樊衡厉色逼回。

    宫门已然落锁,内外难通消息,永昌帝姐弟俩孤立无援,脸上血色一分分地褪尽,最终委顿在地,只是不肯松口,将祖宗的江山轻易拱手让人。

    这事难以一蹴而就,韩蛰既已布置得当,便胸有成竹。

    当晚在麟德殿逗留至深夜,留羽林卫严守宫廷,樊衡留在殿内照应,旁人暂退至南衙,留永昌帝权衡利弊。

    ……

    次日宫禁森严,又逢休沐,外头水波不起。

    宫廷之内,永昌帝姐弟俩形同软禁,莫说向外传递消息,连太子的面也没能见到。

    漫长的暗夜,漫长的白日,永昌帝被困在殿中,渐而绝望。形势已然分明,垂死挣扎却无济于事,待韩蛰再度入宫时,正当盛年却早已气虚体弱的皇帝神情萎靡,姿态颓然,瘫坐在龙椅上,脸上一片死灰。

    殿内君臣相对,高阳长公主被关在侧间,樊衡在旁待命。

    皇家人丁凋落,姐弟俩皆被困在此处,更难有回天之力。

    永昌帝眼底有浓浓的淤青,“若朕禅让,你将如何处置太子?”

    “臣曾奉命任太子少傅,若皇上愿禅让帝位,不起风波,臣便不会伤他半分。”

    “若朕不愿意呢?”

    韩蛰默然不应,只盯着地上冰冷的金砖,姿态冷硬。

    “朕明白了……”永昌帝疲惫地笑了笑,自嘲一般。

    其实早该看明白,韩蛰当年会拔剑指着他鼻子,会在朝堂上步步紧逼,便是不太将他这皇帝放在眼里。然而他这皇帝生来庸碌,能稳居帝位,不过仗着皇家血脉、群臣扶持和禁军守护,甚至朝堂政事,他也需仰赖韩家,饮鸩止渴般,养虎为患。

    如今禁军叛变,群臣反目,他还能剩下什么?

    永昌帝抬起头,眼睛里布满血丝,“朕禅让后,朕的儿子,绝不能有半点闪失!”

    “太子年幼无知,臣何必伤他。”

    “好。”永昌帝扶着桌案站起来,身子摇摇晃晃的,“朕下诏,禅让帝位。”

    ……

    皇帝禅让的诏书颁布,哪怕朝堂上下各有猜测,仍是一片哗然。

    章素带头呼应,盛赞皇帝圣明,百姓得遇明主,六部尚书亦然,旋即,跟韩家有过交情的、看得清形势的纷纷附和,连御史台的谏官们都没异议。纵然有几位忠于皇家正统的老臣、跟韩家不对付的官员或明或暗地反对,却如逆着风浪前行的孤舟,被迅速吞没。

    韩蛰自然要谦辞,不敢立时受禅。

    但皇帝的态度毕竟是摆明了,驻守京畿的杨家率先上表,恭请韩蛰受禅,河阳杨裕紧随其后,江阴曹震、西川尚家、河阴陈陵并无称霸的本事,且都见识过韩蛰的手段和本事,权衡过后,皆上表归服。

    剩下元气大伤的山南蔡家和远在最南边的岭南陈鳌,已不足畏惧。

    永昌帝拿到奏表,更觉绝望,只能执意禅让。

    韩蛰几番谦辞后,顺应名义受禅。

    旋即商议禅未的事,议定由礼部筹备建受禅坛,当着朝堂重臣和公侯百姓的面,由永昌帝亲捧玺绶,将天下禅让于韩蛰。再于元日举办登基之典,拥韩蛰登上帝位。

    从腊月初到正月初一的这阵子,朝政的事和天下兵马之调令,仍由韩蛰执掌。

    永昌帝则迁居北宫,太子迁出东宫,将皇宫各处正殿楼阁腾出来,由工部稍加修缮,迎新帝入主。

    这些事一件件安排下去,韩蛰受禅登基,已成了板上钉钉的事。

    ……

    朝堂易主,气象为之一新,群臣恭贺中,唯有一人例外——甄嗣宗。

    甄家的气数,在年初那沸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