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科幻网游 > 长公主病入膏肓后简介 > 长公主病入膏肓后最新目录

第31节

    “天命,砸不得?”长公主檀唇轻莞,眼中激不起半点烟尘。

    当年她何尝不是央求那帮千杀的奴才,说皇后娘娘的桃树砍不得,又有谁听她的了?她抬头望了眼湛蓝天穹,“我砸的就是天命。”

    “听说华苗新死了?死得巧啊,他倒会避难,知道落在本宫手里得不着好,早早赶去投胎了。”

    “长公主慎言!”

    在一群如丧考妣的钦天官中,一个身穿赭黄袍的长髯官员排众而出,乃是司天监的副正方高秋。

    他面容颇有正气,梗颈怒目:“司天台定历法,通天命,多年来为了国朝的气运殚精竭虑。长公主如此肆意妄为,是不将皇帝陛下放在眼里,还是不将晋朝江山放在眼里?若不收手,恐遭天遣!”

    军卫横戟围出的步障外已聚集了无数百姓,听到这番慷慨陈词,不由对着广场内的景象喁喁议论起来。

    有上了岁数的老人抬头忡忡呢喃:“星楼塌,天神怒,恐会触怒天上的仙人啊。”

    “放肆!”林故归枪指方高秋厉喝一声,只待长公主一个令下,便要上前将这不知好歹冲撞殿下的人给捆了。

    宣明珠却摇摇头,眼望方高秋慢悠悠道:“如今司天台是你管事?难得,还有如此骨鲠不畏死的人。”

    她轻声一笑,带出几分嘲弄的意味,“只是本宫不解,收受后宫赂银,借天象之说信口雌黄时,尔等怎不谈天?与内党勾联,以煞星妨主倾轧人臣时,尔等可敢言命?如今老窝被端了,便大义凛然起来,好个新鲜。”

    高冠广袍衬她一张芙蓉柳面,盈细的腰脊,被那袭肃穆的玄锦宽带束住风情,透出一种雌雄莫辨的丽昳。

    她站在哪里,哪里便成一道风景。

    随着曼曼话音,轰然起飞尘,观星楼的最后一角飞檐也坠落在地。

    方高秋面色惨白。

    他见这帮匪子一般的军兵非但没有收手的意思,似乎还打算拆了三间两架的衙门口,暗叫苦也,只期盼皇帝陛下得信,速速派羽林军来救难。

    百姓在外围越聚越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九门提督早赶来了,压刀驻足在人群中,目光深邃地凝视广台上风采耀华的女子。

    万千须眉,也不及公主一怒。

    闻讯而至的京兆府尹亲自领了两队兵,瞧见端门外一片冲天而起的飞烟扬雾,老京官的心肝脾肺一顿乱颤。

    待发现凑在人堆里悠哉游哉看热闹的言淮,这老头儿都快哭了。

    “言世子,言将军,言督司!您来了倒快些管管啊,今儿长公主究竟哪路气不顺了,究竟奉了谁的旨令?这样下去,别要把天捅出个窟窿吧!”

    “呀,您老来了。”言淮无辜地摊开手,“大人也瞧见了,虽说你我麾下都有兵卫,都是锦衣压刀,可北衙军什么实力?那是上京禁军里的头头。

    “我还年轻,胆子可小呢。”

    说完缩缩脖颈,不忘作出“您胆大您去拦下试试”的表情。

    “求世子别蒙人玩儿了。”天罡倒反啦,在南疆戮敌如斩草的平南将军都好意思说自个儿胆小!

    京兆尹的眼泪真下来了,一把年纪的人,只差跺脚学他耍无赖。

    “世子和那位殿下姑奶奶的交情,谁不知晓,您的‘麾下’搁哪儿呢啊,耳朵眼儿里藏着呐?您不是一个人也没带吗!”

    言淮笑笑,下巴向伫立着万国天枢的白玉广场上一点,“大人看见了什么?”

    京兆尹随他目光看去,哭丧道:“我看见长公主毁了司天台,看见老夫头顶的乌纱要不保了……”

    言淮摇摇头,锐豹般的眉眼徐然舒展,轻道:

    “我看见的,是大晋之国,晋国之长公主,长公主之金蟒袍啊。”

    *

    梅夫人今日回扬州,梅鹤庭不便去公主府,便在明德门外与梅豫会合。

    沿途护送梅夫人回江南的长随是他亲自挑选的,确保这一路上一点闲杂言语也传不到母亲耳里。

    他如今是孤寡一人了,纸包不住火,可顾及慈母身体,总归先将她送回扬州方稳妥。

    梅夫人算是个有福气的人,儿子被逐出门,当娘的还两耳不闻蒙在鼓里,舒舒心心在公主府住了一段时日,每日含饴弄孙为乐。

    偶尔也纳罕,看来鹤儿的公务真是忙啊,几日几日的见不着他。

    长亭外,梅夫人上车前不忘叮咛儿子,“今日出府时未见殿下,想是殿下身上不大爽利了,鹤儿不可只顾公务,也得顾家,多多关心陪伴长公主才是呵。”

    岳氏心肠实在,往年每次来京去京,都有长公主折节迎送,今年离府时没见着她露面,也没往别处去想。

    梅鹤庭听见,心腑里冰火两重翻绞,不敢在母亲面前露出形影,低道:

    “儿子知晓了,请母亲登车,一路顺遂。”

    他目送着车马从京外的官道渐渐去远,方转头看向身旁的梅豫。

    这孩子一路上格外的沉默寡言,有些反常。

    “在国子监一切还好?”梅鹤庭想了想,敛沉着声线问,“经史策论可有存疑之处?”

    他对待长子的态度与幼女不同,全然是一位严父,这与亲生不亲生没什么相干,江左梅氏世代相承的家风是如此,他打小也这么过来的。

    梅豫道无,心里很希望父亲问一声——府里一切可好?

    哪怕母亲让他把那件事藏在心里,谁也不能说,他却也希望父亲能关心上一问,哪怕只有一句。

    梅鹤庭见他蔫蔫的没有谈兴,心知这个年纪的少年多有反逆心性,不好一味灌输,便未再语。

    与长子一道乘马车回城,在永达坊分开,他回到大理寺。

    一回去,便听说了司天台被拆之事。

    梅鹤庭猝然抬起眼,紧盯姜瑾,“方才的话再说一遍。”

    “公子,长公主带北衙军推倒了观星楼,拆了司天台!”姜瑾面色惶惶,“您快些拿个主意,这可怎生是好?”

    梅鹤庭薄唇崩成一条线,猝然想起华苗新掌底的那枚桃花篆,想起,她梦中倒塌的桃花树下,那道伶仃无助的身影。

    他知道她找司台天的麻烦是为何。

    却未料到她会用这种震动四座的方式。

    皇室宗亲擅调禁军,毁坼衙部,非同小可。

    梅鹤庭的手在抖,蓦地,衣袖扫在案上,素来摆置整齐不准人妄动的公文被他拂了满地。

    只留一笔一砚一纸,“为我磨墨。”

    姜瑾万分不解,“公子,都这个时候了……”

    “磨墨。”

    他将右手袖管一折折卷起,借以稳住手腕,也稳定自己的心,眼中,一派月隐星沉的锋藏。

    待消息传到御前时,端门外早已闹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皇帝闻信跌进御椅,少见的有些发怔,叫声黄福全,“这等大事,皇姑姑之前为何没有同朕提过?”

    第25章 .小火她一口血直喷在他脸上

    皇帝方得信不久,可笑的是御史中丞慌忙便来上书,说:长公主恐因休离之事,心神大受刺激,不止要拆司天台,恐怕还要拆了晋明皇帝所筑的万国天枢!望陛下万万不可再纵容。

    接着便有接二连三的奏本递到便殿,皆言长公主行事令人叵测,悖逆恣肆,已不合适再掌北衙禁军,请陛下责令收回兵符。

    皇帝抚着金龙头扶手冷静下来,慢慢想通了其中关窍。

    亏这些闻风而动的臣子给他提了醒,皇姑姑此行,是为一箭三雕。

    一来只等他一道斥责,坐实姑侄关系不睦,好使朝臣放开手脚各自动作,辨出奸邪。

    二来只等梅鹤庭上书弹劾,以他的心性学养,十成十会铁面无私历数长公主的罪过,主罚,不主赦。如此,对他将来的仕途形象大有好处,皇帝得他助力,将来制衡内阁也会轻松很多。

    三来……皇姑母大抵憋了一口十年的恶气,是真心想砸了司天台。

    皇帝是个护短的,观星楼倒就倒了,他反而担心推楼的人手疼,站身在细墁金砖的地心急得直转圈。

    正心焦得不知怎么样,殿前司左参将来在殿外禀道:

    “陛下,长公主身穿金蟒服入了宫禁,此刻在宣政殿前脱簪,声称要向陛下请罪。”

    皇帝恍惚迈步:“朕去瞧瞧。”

    “陛下!”

    黄福全忽踅身跪拦在他面前,“恕奴才说句僭越万死的话,您此刻,万万不能见长公主啊。陛下孝心赤忱,去见了殿下,免不得露出忧心的形影,那么长公主的计划便全落空了。”

    “难道朕便任由姑母为朕呕血绸缪至此,使这苦肉计吗?!”

    皇帝的腮骨棱起,“外面日头那么大,你不是不知,姑母的身子……经不起折腾啊。”

    正说到此节,殿外又传来一声“报”,语气间带了迟疑:“禀陛下,方才,方才长公主在汉玉桥上立了一立,又出宫去了,说……‘罪请完了,她先回了。’”

    皇帝听后愣在原地,好半晌,哧地一乐。

    亏他沉不住气,敢情皇姑姑是顺脚到皇宫打个站儿,歇脚来了?

    也是的,她身上穿着皇祖亲赐的金蟒服,谁又受得起她的请罪。

    “哎哟陛下。”黄福全见状,急忙小声提醒,抬手向下压了压。

    皇帝脸上的笑意不减,随手抛了块万里江山砚在地上,清清嗓音,厉喝一声:“岂有此理!”

    演完犹觉不尽兴,又将御案上的瓷洗文具都劈里啪啦扫落在地,顺脚在御史中丞的折子上踩了两个脚印。

    在外把守的戟郎将互相交换个眼色:龙颜震怒了,可见陛下对长公主的行径,已经不能容忍。

    *

    就在御史台对昭乐长公主的行径义愤填膺时,宣明珠出入宫禁却如逛自家花园,一身雍容和缓的气度。

    踏出宫门,林都尉还带着北军的人马浩浩荡荡守在凤阙下,她见状笑道:

    “今日有劳都尉,陛下若问责,有本宫担着。这里无事了,你等回营去吧。”

    林故归拱手无二话,催甲军来如雷霆震怒,去似江海凝波。

    宣明珠仰起蛾眉,倒映进长空的凤眸深邃而平静。

    母后,女儿今日替您出气了。您那样温柔宽容,定会怪女儿胡来吧?

    无妨,待女儿不日觐见慈颜,亲自向您请罪。

    “殿下,”迎宵过来请示,“接下来去哪儿?”

    宣明珠转动金约指,弹甲微笑:“慎亲王妃不是下帖儿请了我么,长辈家的面子,总要给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