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补路爷爷(中)
张作桐大儿子:“这是我弟弟(指三儿子)跟我讲的事,就是有一回见爸爸还不回来,左等右等也着急,就出去找。看这人究竟去哪儿修路了。结果就顺着公路,一直走到了五六公里,就看见我爸修路呢。我弟弟说,他当场就发火了,骂了我爸一通。我爸当时啥也没说,回来的时候就跟他讲了这么一件事。就是当初在齐鲁的时候,我爸他们村里有一个叫傻柱子的弱智,爹不疼娘不爱那种的,平常老挨欺负,我爸看见了就帮他。但是傻柱子脑子不好使,就算是我爸帮他,下一次还是见谁打谁。不过我爸也不和他计较这些。有一天下暴雨,我爸推着车,车子就陷在泥地里了,怎么推怎么拉都弄不出来。那么大的雨,叫谁也没人听见。这时候傻柱子就来了,一声不吭,就帮着我爸把车从坑里拉了出来,然后又一直帮忙,送回到家。我爸就说,人这一辈子,说不定谁就帮到谁,谁就渡着谁。所以,路不平了,就先修着,不一定什么时候,这路就一个坑也没有了。”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从此后,张作桐再去修路,家里人也就不再说什么了。熟能生巧,随着张作桐修路越来越多,他自己也总结出了很多门道和技巧。直到今天,提到这些门道时,老人还是如数家珍:
张作桐:“我老伴说,你那倒骑驴放那儿,多碍事,把人家轿车磕了碰了怎么办?她就做了几面徐旗,黏在木棍上,抹好水泥之后,插上去提醒过路的司机。
“水泥干得太慢了,我就去请教人家和水泥的,他们告诉我你往水泥里加盐,就能干得快了。”
过路的司机看到后,有的向他伸出大拇指,有的还会把车停下来,递给他一支烟,聊上几句。也有不少好心人看见他衣着寒酸,设备简陋,就想给他钱。
张作桐:“我不要钱。我要是要钱,这修路的性质就变了。我这是做好事,不能收钱,你就让我理直气壮地做好事吧。”
可是,做好事的张作桐,家人却屡遭厄运。
先是最小的三儿子意外触电身亡,接着是女儿身患重疾,另外两个儿子也是一个打工,一个卖烤地瓜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张作桐和老伴努力经营菜地,尽管收入微薄,他们还要不时地儿女一些接济。就在这个时候,一向对张作桐修路持反对态度的老伴,忽然态度变了。
张作桐:“她一下子买回来九袋水泥,还有一把新的铲子,对我说,你不要修路吗,去修吧。就是因为高压线掉地上了,没人管,所以儿子才会触电的。你心里也有苦,就拿水泥封上吧。过日子,不就跟那道儿一样吗,哪能没坑儿没洼儿的,修修就好了。第二天我出门,她给我一个小包,里面是热水,还有一个塑料袋,里面是煎饼卷大葱。到中午了我一吃,那煎饼的大酱里是放了肉末的。”
镜头前,张作桐老人抹了抹泪水。
后来,女儿因病住院。张作桐只好每天送菜,然后再前往医院看望女儿,就这样在路上奔波来去。有一天,女儿送进了病房中抢救,张作桐便在手术室外等待,一等就是五个小时。直到女儿转危为安。再从医院出来时,天色大黑,张作桐走出医院没有几步,倒骑驴的轮子就陷在了一个没有盖子的窨井里。好不容易将车子弄了出来,张作桐走了两步后,又返身回去,从车上拿下几杆徐旗,插在地面上,起到警示作用。
可是,回到家后,张作桐心事重重,老伴王秀丽察言观色。
张作桐:“她就问我怎么了?我就告诉她,说在医院外边的一个井盖没了,八成是被人偷了,多危险啊。她就看了看表,晚上九点。她知道我这样恐怕一晚上睡不好觉,提心吊胆的,生怕别人掉里头了。就拿出一块木板子,让我做个木头井盖。我做完了,就要出门,一回头看见她也穿着衣服,我问你干啥,她说她也要跟着我去,咱闺女住院今天做手术,她不认识路,这时候听说我去医院,也想顺道去看看。再者,闺女住院,我又出门,她在家心里也闹腾不是。”
于是,张作桐踩着倒骑驴,载着王秀丽和做好的井盖出门了。老两口安好了井盖,又看了看医院里的女儿,方才回家。到家之后的王秀丽,却并没有睡下,而是做出了一个让张作桐奇怪的举动。
张作桐:“我问她,都快十二点了,大半夜的,你翻腾啥呢?她也不说,就翻箱倒柜地找。过一会儿找到了,是一个小本子。”
那是张作桐很久以前的日记本。原来,张作桐做好事的历史,早在来到花州之前就开始了。
“恩人啊,我可算是找到你了"子,快来给你大伯磕头,要是没有你大伯,可就没有你这小子了!”
跪在地上,要向张作桐磕头的这一老一小,是齐鲁省某县的李山根和李旺岳父子。在张作桐老人的劝说和众人的搀扶下,这对父子说出了二十七年前的故事。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齐鲁某县人民医院里,李山根的妻子在成功产下一子后,不想产后出血,生命垂危,急需输血,而医院的血库里却没有符合妻子血型的存血了。看着命悬一线的妻子,李山根放声大哭,这时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子走过来,问他为什么哭。
李山根:“我当时就告诉他了。他就说,那我来输!也不知道血型合不合适,去了医生那里一看,血型合适!他就让医生抽血。前前后后抽了四次血,一共五百毫升的血……”
至今说起这件事情,李山根都热泪盈眶:“五百多毫升啊,正常人都是四百多是最多的了。我就拿八十块钱去谢谢他,他不要,连名字都没说就走了。我就在医院里到处打听,听说他是陪亲戚住院的,叫张作桐,然后就打听到了他是哪一个村的。等我和我爱人出院了,就抱着孩子想去感谢他,谁知他搬走了,只说是搬到花州了,具体是哪,不知道……”
二十七年来,李山根一家时刻不忘追寻恩人下落。终于在今年一月份,李山根的儿子李旺岳在网络上看到了本台播出的关于“补路爷爷”的节目。
李旺岳:“我从小就听我爸我妈讲,你有一个恩人,要不是恩人当年救命,我妈就没了,我妈没了,我可能也就没了。还跟我说过,恩人长大概什么样。我也时刻记在心中。”
钟磊:“然后就看到花州台的节目了?”
“对。”
“你是齐鲁人,怎么会想到去网上看花州台的节目呢?”
“就是因为听说恩人在花州嘛,所以对花州……就是比较注意吧。然后不瞒您说,我女朋友就花州的,所以有时候也看一看。看了那期节目之后,我就觉得‘补路爷爷’长得和我爸妈口中的恩人有点像呢?没准就是吧。就给我爸我妈看了,他们俩一看,就十分激动,然后就找过来了。”
(当初看到节目后,李家立刻就行动起来,赶赴花州,和恩人张作桐见面。不过钟磊并不知道。续集的画面是后来补拍的,李家得知花州台要做恩人的节目,当即表示愿意配合。只是李山根的妻子因为照顾年迈的母亲,没有过来,只有父子过来了。)
就这样,二十七年的感恩的心,终于得偿所愿。
“恩人啊……”李山根让儿子抱着锦旗,“我这锦旗都等了二十七年了!”让李旺岳把字迹已经发白的锦旗送到病榻上的张作桐旁边。
此刻的张作桐,双手已经无力抬起很长时间了。
从张作桐的日记里,记者找到了当年在齐鲁某县医院献血的记载,对于李山根铭记二十七年的善举,张作桐却只是记载了寥寥数语——
“昨天在医院里陪某某看病,他住院了。我出去的时候看见一个年轻人哭,原来是他媳妇不行了,需要血。我就要去献血,血型合适。第一次献了二百,不够,我就又献了二百。怕还不够,我就没走,医生说还是不够,但是你不能献了。我说没啥,再抽我一百吧。抽完了,听说人抢救过来了,挺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