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六、少爷病了
少爷发烧了。
上午课后他直接回了家,下午也没来学校,声称要在家好好休息,我们都以为他是要养精蓄锐准备毕业考试,打工肯定也不会去了,就想到餐厅帮他请假,可没想到,我们到后却看到他已经穿好工作服,比我们来的还早。
刺猬关心地问他感觉好些么?为何发烧还来,要钱不要命了?
少爷说没关系的,就是嗓子眼儿疼得难受,别的没啥,然后让她帮忙看看是不是扁桃体发炎了,说在家里就经常发炎,小意思。
刺猬往他的嗓子眼里张望,的确是,扁桃体肿得老大,红红的,看来问题不大,吃几片药应该就没问题了。
我们都从国内带了不少抗菌素之类的消炎药,储备充足。
亨特得知少爷病了,坚决不同意他继续工作,还坦率地陈述了理由和忠告:第一,James(少爷的英文名)的工作是为他人提供饮食服务,健康状况是绝对的前提条件;第二,James到英国是来学习的,那是首要任务,带病坚持学习应该,带病打工不能接受;第三,不管得了什么病,都要听从医生的诊断建议,不可自作主张。
我听了直犯晕,观念差异啊,我们认为小病小灾的不值得大惊小怪,对付一下就过去了,在国内上大学时,大家不都这样么?实在扛不过去了,才去校医院。英国人活得仔细,不管什么事情都习惯听专家的建议和指导,呆板,要是没有专家呢?不活了?
都说中国人迷信专家,其实恰恰相反,应该说有钱人才迷信专家,普通百姓更习惯于万事不求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富有富的乐法,穷有穷的活法,这也许就是华人在世界各地都能顽强生存下去的原因吧。
刺猬劝少爷,既然亨特这样说了,就接受忠告吧,听人劝吃饱饭,只是你现在还饿着肚子,好意思吃完再走么?
少爷没理会刺猬,对亨特表示回去就联系大夫,反正能享受英国的公费医疗,正好体验一下。
说完,他换下工作服,我觉得就这么饿着肚子走了,还是于心不忍,就悄声建议他吃完了再走,回家至少不用做饭了。
少爷扫视了一下周围,犹豫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怎么好意思吃?就餐的人走了工作人员才吃饭,我今天没干活,难道跟就餐人员一起吃?太过分了,让人感觉就是为了吃这顿饭,才带病前来的。
刺猬对少爷竖起了大拇指,好!少爷说得有道理,的确不能吃,赶紧走。
少爷走了。
望着他出门的背影,刺猬很感慨,别看少爷有时跟女生计较不像个男人,可今天表现得挺有骨气,有点儿佩服他了。
刺猬佩服少爷,我却佩服这餐厅对于工作人员数量的把握。平时干活我们也觉不出来太忙,只是大家工作时没有闲着的,可今天少爷突然不在岗位,仅仅少了一个人,马上就感觉工作量增加了,手忙脚乱的,怪不得一有人离职,岗位第二天就有人接替,工作人员的数量始终没变,少一个人马上就感觉不一样。
我猜这里面肯定有管理的学问,干完活吃饭时,我请教亨特,能否说说这餐厅工作人员的岗位数量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亨特轻描淡写地说,工作量啊,把工作量化,每一样工作需要多少个工时,一算就出来了,很简单。
可每个人工作态度不一样,认真程度不一样,工作效率就不一样,怎么量化呢?我问。
亨特不理解我会这样想,奇怪地看着我说,把工作量化,是按照一个健康的健全的人的工作能力来确定的,工作态度不认真与工作量化标准不是一回事,不认真的人只能炒掉,怎么可能影响工作量化标准的制定?
他说的对,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医院内部餐厅,竟然还有管理的学问,来英国后我时时发现,这里把效率和管理渗入到了工作和生活的每个角落,很多时候,你可以看到市政工程施工人员在轻松地工作,但只要在一旁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工作并不轻松,只是效率高,不轻松的工作干起来也不那样忙碌。
我们吃完饭准备收工时,亨特出人意料地对我说,给James(少爷的英文名)带回去一份晚餐吧。
我说不用了吧,兴许他已经吃了。
亨特说还是带回去吧,万一他没吃呢,大家都当过学生,勤工俭学的体验都一样,咱们之间的理解没有障碍,中国不是有一句时髦的话叫“理解万岁”?
我感动了,说,对,理解万岁,头儿,你真是个好人,善解人意,中国人还有一句经典的话是“好人会一生平安”,对了,你哪个学校毕业的?什么专业?
亨特平淡地说,哦,剑桥,学管理的。
我惊奇了,问,啊?剑桥!毕业于那么着名的学府,怎么还在这个小餐厅里干?
亨特表情迷惑,说,怎么很多中国人都这样说?剑桥的毕业生不是万能的,也要经历社会实践,也要积累工作经验,才会真正成为人才,再说,不管从哪个学校毕业的,大家都是平常人,为什么就不能当这个餐厅的头儿?不扎扎实实的做起,将来不会成功的。
我张口结舌,他说得对啊。
亨特接着说,他曾经接触过几个中国名牌大学毕业生,刚出校门给人感觉不好,非常的不好,用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形容他们很贴切。
那句话是什么?我问。
“心比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