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古代言情 > 错爱皇家:亡国帝女阮妃传简介 > 错爱皇家:亡国帝女阮妃传最新目录

第四十六章 魏国宫 红颜新歌 {1}

    新妃入宫的这一日晌午,是魏国皇园五年最热闹的一次。

    恰是桃红柳绿,烟雨朦胧,围堤之上新妆簇簇,姿容明艳,不禁让人感慨又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了。

    孟含乐早已等候在百官殿内,高处凤席两仪,皇銮仪仗,虽是白日却也挂上了十八件烘笼,新一届贡女排得整齐站在殿外,却错过了半个时辰仍未曾听见传礼的公公喊开始,眼看就已错过了吉时,孟含乐也不禁传了三次人到郑鸾儿的宫里请她,总算摇摇曳曳的将在吉时要过之前来了百官殿内。

    “夫人怎么一向谨记宫中规矩从未错过吉时良辰,却今日故意抻了半天才往选妃的地方来?王后一遍遍的催促着,必也是等得急了。”

    “那又如何?”

    郑鸾儿翻了一个白眼,“本宫就是成心,让那些新晋的贡女一目了然,知道宫中如今谁才是最有地位的主子,王后又怎样,本宫膝下有皇嗣,母凭子贵,来日慕央既是生下皇子,也不过跃上一级同本宫平起平坐罢了,按着先后顺序,她还是要屈膝向本宫行礼问安的。”

    箬儿这才明白,不禁赞叹道,“夫人好智谋,在贡女面前给了王后娘娘如此一个下马威,也是在新妃面前树立威信,果真是好主意。”

    “何容女不中用,三番五次在众妃面前失语失仪,本宫要她也是无用,白白拖累了本宫在王后面前没面子,趁着这次选秀,本宫可要好好的擦亮了眼睛,为自己在来日争夺太后之位仔细找几个智囊,若真有好的,将何容女蹬了就是,如今看她只觉眼烦心累。”

    “夫人眼力宫中第一,能被您看上的新妃,应是烧香拜佛庆幸自己上辈子积德。”

    正说着话,郑鸾儿的二十八人夫人仪仗自长街尽头缓缓走来,停在了百官殿的门外,箬儿扶着郑鸾儿走下轿辇,站在一众待选的贡女面前。

    一番精心的更衣打扮后,郑鸾儿凤仪更甚,明艳照人,凤冠珠钗压满乌发,烁烁其华,灼人眼目,皇袍红裙宛若仙子惊鸿,朗眷超凡,卓绝潋滟。

    一位贡女早在家中便听父亲说魏国后宫有一郑夫人,有国色天香之容,深得宠眷,却残暴狠毒,最喜残害妃嫔及后宫婢女,不禁联想至此人,观她着装仪态不俗,便知定是郑夫人,遂跪下高呼万岁,众贡女惊异之余也纷纷回神跪倒叩首,口中高呼,“民女参见郑夫人。”

    郑鸾儿不屑一顾的瞥了众人一眼,将目光定格在最先向自己行礼问安的贡女身上,只见她一袭绿裙,白色蜀锦面儿金丝银花的绣鞋,一头青丝自然垂在腰际,不加任何雕饰,却自有仙傲之美,她细目一眯,轻轻启开朱唇。

    “你认识本宫?”

    那贡女略一颔首,毕恭毕敬。

    “回郑夫人的话,民女在府中听过家父训诫,入宫万事谨慎,且已告知民女在宫中有一郑夫人圣宠最浓,深得魏王之心,又见夫人仪态万千,堪比中宫之姿,便知您定是郑夫人了。”

    郑鸾儿春风满面,似是对这番话很是受用,她又细细打量了这名贡女一番,方才开口。

    “你叫什么?父亲在朝中有和官职?”

    “回郑夫人,民女唤作西苓,本是三品侍郎阿穆中大人府中的歌女,因阿大人膝下唯有一子,并无女儿,大人念及民女出身凄苦,认民女为义女,改名阿西苓。”

    “阿西苓。。。”

    郑鸾儿掩口一笑,“听名字倒是像极了一味药材。”

    她说罢点了点头,“人不错,机灵有眼力见儿,模样也俊俏可喜,虽然官宦之女并非名正言顺,倒是也算得上合情合理,你若能脱颖而出入主一宫,也不必再想从前的身份了。”

    郑鸾儿抬起手,箬儿吩咐随侍的宫人过去扶住,待郑鸾儿进入殿门后,便走过去对阿西苓道,“西苓姑娘,听夫人方才的意思,你似是有福了。若是一朝入选承幸,你可不要忘了你的贵人。”

    阿西苓轻轻一笑,低眉颔首,却自眼角眉梢透露出一股算计妖媚之气,身后距离不远的几名贡女望见这一幕不禁窃窃私语起来。

    其中一个身材丰满些的拉着旁边个子略高些的贡女的手,极尽谄媚之相。

    “乔姐姐是三品武将的独妹,出身将门,名正言顺的名门千金,郑夫人却连正眼也不瞧上一眼,反而对那个阿西苓青眼有加,岂非是给了咱们一个难堪?”

    那名乔氏贡女面色不屑,“她也不过一个夫人,又不是王后,殿选一切事宜到底是由中宫王后决定,她也不过列席凑个热闹罢了,魏王不在,让两个后宫中最有地位的妃子来为咱们殿选,方才显得正规些,阿西苓被郑夫人瞧上了,未必也能得到王后的赏识,更未必有魏王的欢心。”

    “乔姐姐说的是,我静待姐姐的好消息了。”

    “郑夫人终于来了,可让本宫好一番苦等,只怕错过了晌午吉时,一趟趟的派人去催你,也实在无可奈何,魏王将如此重要的事交给本宫,自然不可辜负,有劳妹妹辛苦跑一趟,你住的地方距离百官殿远些,不必本宫近路好走,也难为你了,待选妃后,本宫必会回禀魏王,好好褒奖妹妹一番。”

    郑鸾儿装作不曾听见一般,径直进了殿内坐在孟含乐的一侧。

    “王后向魏王替臣妾求个褒奖,不知是什么呢?再抬半个品级封臣妾做贵妃么?还是王后娘娘坐腻了中宫之位,想与臣妾换两日讨个清闲?若不是如此,换了旁的,臣妾也不需要,更不媳,王后大可不必跑去向魏王多费唇舌了。”

    “哦?妹妹竟如此心高?瞧不上别的,非要做贵妃或者王后么?若是贵妃,魏王许是看在颜妤公主的份儿上,会封你一个,可若是本宫的王后之位,只怕妹妹你有心,可魏王却不能无视我上古孟家一族,在西域的地位,要让妹妹失望了。”

    “上古孟家是在宝驾国还未曾灭亡时的确风光无限,可人走茶凉人去楼空,到底龙图国上位后,王后的孟家一族也要日渐衰退了。”

    孟含乐面色难堪,郑鸾儿余光瞥见后不禁心神愉悦,喝茶时也笑得得意洋洋,古儿立时上前一步,在孟含乐身侧道,“魏王有旨,请王后娘娘全权负责今日殿选,由郑夫人陪同,现下吉时已到,娘娘可否下旨开始?”

    这话解了孟含乐的尴尬,她颇带赞许的望了古儿一眼,点点头。

    古儿走下台阶,吩咐了门口的传礼公公,一声尖锐的“大殿选”破空而出,鼓乐齐奏,郑鸾儿抬头瞥了一眼古儿,又敲了敲神色恢复平静的孟含乐,轻蔑一笑。

    “古儿不愧是王后娘娘自西域带来中原的贴身侍女,关键时刻总能机灵的站出来救主子于水深火热,当真是忠仆,只是臣妾却认为,忠仆护主不及主子不要时时自找难堪,有些面子丢了出去,再捡回来也抹不去历史存于人们心中了。”

    孟含乐话音刚落,一名贡女自殿外缓缓走进来,低头跪下,口中道,“民女四品尚书穆纬隆之长女穆青柯,参见王后娘娘,祝娘娘凤体万安。”

    “怎么,这位穆千金不曾瞧见本宫也在么?”

    郑鸾儿一语既出,那穆青柯顿时吓出一身冷汗,她大骇,慌忙叩首谢罪。

    “民女紧张惶恐,未曾看见郑夫人,民女有罪。”

    “妹妹不必同她计较,初入天子之地,自然已被威严震慑住,也是情有可原。”

    孟含乐为穆青柯圆场,却让郑鸾儿更加恼火,她伸出手,一指殿中的炭盆。

    “王后此言差矣,若是才做了贡女便目中无人,以后为嫔为妃岂非要登上天了?宫中可还有法纪纲常么?若是穆青柯真心谢罪,也罢,本宫给你这个机会,你若是能将炭盆之中燃得最旺的炭块含在口中,本宫自当听从王后之言,放你一马。”

    那穆青柯看了一眼被烧得通红的炭块,不禁汗如雨下,别说根本做不到,就是真的做了,只怕这灼热的炭块也能将嘴烧烂了,何来入选指望?活着亦是难事了,她咬着嘴唇,以求救般楚楚可怜的目光望向孟含乐,孟含乐看着郑鸾儿,笑了笑。

    “妹妹可是同穆氏贡女玩笑么?女子向来最是珍视容貌,又何况穆青柯美艳出众,自然更加珍爱,炭块入口,岂非是自毁容貌?”

    “王后娘娘这话错了,魏王有旨,重在人品贵重贤淑,貌倒在其次,她有错在先,自然当罚,王后若替她求情,臣妾也并非不通情达理之人,只是后面还有众多贡女,王后应当做出什么惩处以平物议,不让人觉得王后有亲疏远近。”

    孟含乐眉头一拧,“妹妹何出此言?本宫与穆青柯一向并无往来,说什么亲疏远近。”

    说罢回头冲古儿使了个眼色,古儿立时会意,上前一步。

    “贡女穆青柯,落选储妃。”

    郑鸾儿这才展颜一笑,怡然自得的伸出手端了茶杯,品了一口。

    “王后娘娘赏罚分明,是为这一届贡女之幸。”

    又接连几名贡女落选,终于轮到了阿西苓,看多了姹紫嫣红,早已是视觉疲累,她一袭绿衣盈盈上殿,立时让孟含乐如沐春风,便不禁赞叹了句,“婉约青波淡,婀娜红水艳。”

    说罢望向郑鸾儿,“看了这么多的贡女,数阿穆中大人之女最出挑了。”

    郑鸾儿展眉一笑,“臣妾这次倒是认同王后所言。”

    说着又将目光移向阿西苓,“你可会些什么呢?”

    “回夫人的话,民女擅长歌曲,也会察言观色。”

    “哦?”郑鸾儿对这个回答极是兴趣浓郁,她挑眉。

    “那你可瞧得出来本宫心中所想么?”

    阿西苓抬头看了一眼,胸有成竹。

    “夫人此时此刻与民女心照不宣,与王后娘娘也颇相同。”

    这话一语双关,更是意味深长,孟含乐心中对此女的城府之深不免有些忌惮,郑鸾儿却笑道,“王后娘娘还等什么?如此聪慧之女,若还不选入后宫而是流落人间,岂非沧海遗珠?”

    孟含乐勉强笑了下,极不情愿的点了点头,古儿自身后的侍女手中拾起一件玲珑鸳鸯的玉佩团扇,下了台阶递到阿西苓面前,“恭喜阿主子,成为储妃,光耀门楣。”

    相比孟含乐的忧心忡忡,郑鸾儿却显得得意顺心,连方才品过的茶的滋味也更显清新浓郁了。箬儿趁着孟含乐不注意俯身在郑鸾儿的耳畔道,“恭喜夫人得偿所愿,又得一智囊。”

    郑鸾儿幽幽一笑,“璞玉稍经雕琢,便可成宝器。”

    说罢下颔一扬,指向孟含乐。

    “她自恃上古孟家,只怕真要千古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